首页 理论教育春秋韬略:史伯预言与郑国霸主的崛起

春秋韬略:史伯预言与郑国霸主的崛起

【摘要】:郑国的君主之所以能在春秋之初捷足先登霸主的擂台,荣膺“小霸”之称号,担当起揭开春秋霸业序幕的历史使命,这与西周末年史伯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他于是去向素负远见卓识盛名的史伯讨教。接着郑桓公向史伯询问天下大事,史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周将于三年之内弊败,继之而兴的将是齐、晋、秦、楚。史伯的预见,使得郑桓公提前一步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将郑国民众从关中地区迁到河济之南。

如果说是“妖怪”褒姒断送了西周,使王权式微;那么是“魔鬼”郑伯迎来了春秋,让霸权崛起。

郑国君主之所以能在春秋之初捷足先登霸主的擂台,荣膺“小霸”之称号,担当起揭开春秋霸业序幕的历史使命,这与西周末年史伯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何谓兴邦之言?斯谓也。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最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早在犬戎的铁蹄踏破西周的王廷之前,郑桓公就开始为郑国的前途深深担忧起来。他看到幽王失政,诸侯异心,西周的倾覆只是迟早之事。而他的封国正临近犬戎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怎么办?他于是去向素负远见卓识盛名的史伯讨教。

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故,我将避难何处?”

史伯非常肯定地回答:“只有雒邑以东、黄河济水之南可居。”他指出成周雒邑附近已难以插足,因为这里除了周王的子弟和亲戚以外,都是蛮夷之人。并打消了郑桓公南移西迁的想法,认为西戎贪利、南楚必兴,难以久处。而选择雒邑以东、河济之南才是上策。这里虽地近虢、郐两个大国,但其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郑桓公只要凭借王朝司徒的身份,给虢、郐两君一点小恩惠,他们就会轻分其地。而一旦天下有事,他们又将背信弃义。这样便可奉辞伐罪,率成周之军攻占虢、郐,然后就可图谋四方了。

接着郑桓公向史伯询问天下大事,史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周将于三年之内弊败,继之而兴的将是齐、晋、秦、楚。并要郑桓公赶紧行动,在动乱之前建立起新的根据地,否则,大难临头再做准备,就来不及了。

史伯的预见,使得郑桓公提前一步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将郑国民众从关中地区迁到河济之南(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可惜郑桓公壮志未酬就在保卫周王室的战斗中,为犬戎所杀。但是,他为自己的孙子郑庄公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其在未来风云突起的诸侯争霸战中,抢先一步夺得了盟主的地位。

在天下大乱的战争时代,选择一块什么样的根据地,对于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选择荆益两州作为蜀汉发迹的根据地,可以说与史伯选择河济之南作为郑国的发祥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天下大势透辟的分析和精确的预见,成为我国古代韬略中深谋远虑的典范之作。

当我们为史伯、诸葛亮的远识深深折服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谋略能够得以实现,正是以虢、郐二君,以及刘璋、张鲁之辈贪求近利、引狼入室的鼠目寸光为前提条件的。可见,长远的韬略正是把无知的愚昧作为它的垫脚石,超前的眼光正是立足于平庸的近视之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弥补自身的缺陷,就是破除敌方韬略实施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