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如果说是“妖怪”褒姒断送了西周,使王权式微;那么是“魔鬼”郑伯迎来了春秋,让霸权崛起。
郑国的君主之所以能在春秋之初捷足先登霸主的擂台,荣膺“小霸”之称号,担当起揭开春秋霸业序幕的历史使命,这与西周末年史伯的预言有很大的关系。何谓兴邦之言?斯谓也。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最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早在犬戎的铁蹄踏破西周的王廷之前,郑桓公就开始为郑国的前途深深担忧起来。他看到幽王失政,诸侯异心,西周的倾覆只是迟早之事。而他的封国正临近犬戎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怎么办?他于是去向素负远见卓识盛名的史伯讨教。
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故,我将避难何处?”
史伯非常肯定地回答:“只有雒邑以东、黄河济水之南可居。”他指出成周雒邑附近已难以插足,因为这里除了周王的子弟和亲戚以外,都是蛮夷之人。并打消了郑桓公南移西迁的想法,认为西戎贪利、南楚必兴,难以久处。而选择雒邑以东、河济之南才是上策。这里虽地近虢、郐两个大国,但其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郑桓公只要凭借王朝司徒的身份,给虢、郐两君一点小恩惠,他们就会轻分其地。而一旦天下有事,他们又将背信弃义。这样便可奉辞伐罪,率成周之军攻占虢、郐,然后就可图谋四方了。
接着郑桓公向史伯询问天下大事,史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周将于三年之内弊败,继之而兴的将是齐、晋、秦、楚。并要郑桓公赶紧行动,在动乱之前建立起新的根据地,否则,大难临头再做准备,就来不及了。
史伯的预见,使得郑桓公提前一步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将郑国民众从关中地区迁到河济之南(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可惜郑桓公壮志未酬就在保卫周王室的战斗中,为犬戎所杀。但是,他为自己的孙子郑庄公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其在未来风云突起的诸侯争霸战中,抢先一步夺得了盟主的地位。
在天下大乱的战争时代,选择一块什么样的根据地,对于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选择荆益两州作为蜀汉发迹的根据地,可以说与史伯选择河济之南作为郑国的发祥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天下大势透辟的分析和精确的预见,成为我国古代韬略中深谋远虑的典范之作。
当我们为史伯、诸葛亮的远识深深折服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谋略能够得以实现,正是以虢、郐二君,以及刘璋、张鲁之辈贪求近利、引狼入室的鼠目寸光为前提条件的。可见,长远的韬略正是把无知的愚昧作为它的垫脚石,超前的眼光正是立足于平庸的近视之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弥补自身的缺陷,就是破除敌方韬略实施的最好办法。
有关春秋韬略的文章
纵观近三百年的春秋史,可以说是一部霸权的兴衰史。齐桓公去了,晋文公去了,楚庄王也去了,霸权在经历了它辉煌的年代后,也迎来了它衰败的末日,日渐专权的卿、大夫们,便成了它的掘墓人。诸侯们在为旧势力掘墓时,也“培养”和“选择”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些或许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它从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23-08-30
子家于是写了封长信给当时晋国掌权的赵宣子,说明郑国身不由己而服楚的苦衷。四十年后,即襄公二十四年,子产亦有一封信给晋国的当权者范宣子,当时盟主晋国对诸侯的责求太多,使诸侯们难以承受,苦不堪言。......
2023-08-30
宣伯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仅凭叔孙氏一家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扳倒季、孟二家的。出师前,宣伯又唆使穆姜像先前那样命令成公去掉季、孟二子。不过,宣伯将去不去掉季、孟二子,与鲁国的去从、晋国的霸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对于刚刚得志于鄢陵、欲乘势扩大威望和影响的晋国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宣伯谋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3-08-30
《淮南子·泛论训》曾云:“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春秋时代,古代所尚的礼乐仁义开始分崩瓦解,这已频频见诸先秦诸子之说。谋与略,因不合乎他的仁义标准,被一一裁汰。宋襄公不明时代已变、民风已改,仍把仁义作为去取霸业的主要手段,这势必为“智巧”“奸诈”之徒乘机利用。......
2023-08-30
蹇叔对随军的儿子说:“晋人必在殽山袭击秦师,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文王避雨之地,你一定死在这两陵间,让我就在那里去收拾你的尸骨吧!”这说明锦囊妙计若无人采纳,也无异于粪土瓦砾。弦高急中生智,使毫无防备的郑国免遭了覆顶之灾。这年的四月,晋军在殽山一带截击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将领。故秦穆公虽有殽之役的耻辱,亦有后来渡河焚舟,封殽尸而还的雪耻之功。......
2023-08-30
阳处父令士兵驾好战车,做出一副等待子上回复、随时进退的样子。阳子诈胜,倘若没有商臣的诈败,那么阳子之胜顶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名义上而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商臣,他不仅能行诈,而且能识诈,从而使他在楚国内部险恶的权力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成为楚穆王。......
2023-08-30
能钓到整整一个封国的,当然不是太公手中的那根三尺鱼竿,而只能是太公胸中的那根智慧之竿。有的确实是未遇上“周西伯”,有的恐怕是缺乏太公这样的“垂钓智慧”,其所怀之“才”,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之才了。太公由垂钓入仕,凭智谋兴周,从一个渭河之滨的老叟一跃为东海之滨的封君。齐国的出现,无疑是人的谋略智慧结出的硕果。太公至国后,垂钓的智慧亦用于治国之中。......
2023-08-30
齐桓公看准这一时机,听从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借联合中原各国驱逐夷狄势力之机,达到号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尊王”只是一种手段,霸权才是齐桓公要达到的目的。一件“尊王”的外衣,便使得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起来。于是齐桓公“尊王”喊得愈响,他的霸业就愈盛,王权自然也就愈衰。“尊王”,真可谓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最大的谎言!“尊王”,更是大韬略!......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