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与BIM技术应用-更新维护管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与BIM技术应用-更新维护管理

【摘要】:利用基于BIM的维修管理功能,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监控中心,进行信息的交互与标注,实现设备的可视化报修。通过BIM以及运维海量数据管理,进行数据的存储、备份与挖掘分析,进行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标杆分析,为设备维护计划制订、能源管理、综合管廊空间改造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决策支持。

1.应用目的

借助BIM、实时数据、AR以及二维码等其他技术,将设备设施信息加载至BIM,通过阈值设置,实现设备设施的自动报警、智能巡检和智能检修辅助,生成预防性、预测性和前瞻性维护计划,自动提醒相应人员,驱动维护流程,转变维护方式,实现设备实施的主动式智慧维护管理,保证设备运行的高可靠性,减低运维成本,为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和管理维护提供安全保障。

2.应用流程

维护管理和设备设施监控具有紧密联系,是在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的维护保养或应急抢修管理,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1)模型准备与数据收集。将需要维护的设备设施信息进行建模或者模型转化,收集维护保养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日常运维管线和重要监控设备的信息。例如品牌、厂家、型号、管理单位、维修手册、保养记录等,将相应信息加载或挂接至BIM的相应模型中。

(2)维护计划生成。基于BIM模型、历史数据以及维护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市政管线、设施设备、不同分舱、不同品牌、不同状态等多个维度,利用报表管理器及移动终端等,自动生成各种前瞻性维护计划,自动提醒,基于事件驱动运维管理流程,辅助维护管理。

(3)日常巡检管理。制定日常巡检计划和巡检方案,利用二维码等技术,实现巡检过程指引管理和巡检辅助。通过模型及AR技术,实现远程巡检和智能巡检,降低巡检次数,提高巡检效率

(4)维修与报修管理。利用基于BIM的维修管理功能,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监控中心,进行信息的交互与标注,实现设备的可视化报修。通过维护计划的实施,进行自动派单与提醒,实现智慧维护计划管理。在维修过程中,能通过移动终端远程调取维护手册或者操作视频,辅助维修,大大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操作错误率。

(5)应急管理。针对意外事件、突发事件和突发故障,通过实时数据的获取,监控调用,快速制定应急方案或者寻找问题根源。通过管线拓扑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和区域,可视化显示维修路径等,尽快修复以维持正常的市政配套供给,提高综合管廊的急管理水平。

(6)维护信息管理。通过BIM以及运维海量数据管理,进行数据的存储、备份与挖掘分析,进行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标杆分析,为设备维护计划制订、能源管理、综合管廊空间改造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决策支持。

3.注意要点

注意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位置、品牌、材质、型号、介质和管理单位联系方式等各类日程运维参数的准确性,确保信息的可追溯性和文件数据的备份管理。及时记录和更新管线设施等信息模型的运维计划、运维记录(如更新、损坏/老化、替换、保修等)。在开发基于BIM的维护管理模块时,适当考虑和VR、二维码、数据分析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室内定位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维护管理的智慧性。

4.工程实践

平台三维可视化展现功能,运用在日常维护和巡检工作时,可辅助维护工作和巡检工作指引。工作人员可通过现场扫描二维码查看和反馈维护信息(图7-6),通过平台查看廊内附属设备设施和入廊管线的材质、单位、运输介质、维护记录和提示等信息,提高现场的维护和巡检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