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及BIM技术应用成功案例

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及BIM技术应用成功案例

【摘要】:2008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成约54千米成网成片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并已安全运营至今,区域内杜绝了“马路拉链”“蜘蛛网”现象,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8年,青岛市北区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平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各区结合地下综合体建设、道路打通及区域开发,计划建设管廊约40千米。目前,青岛市对已建成的54千米地下综合管廊实施智能化监控和维护保养。

2008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成约54千米成网成片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图3-17)并已安全运营至今,区域内杜绝了“马路拉链”“蜘蛛网”现象,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青岛市成为国家2016年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以来,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研究筹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新模式、新机制,着力推进管廊工程建设,努力探索推动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图3-17 青岛市综合管廊系统(2008年)

图3-18 青岛市开平路综合管廊(2018年)

依据《青岛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时序、空间分布、建设规模等因素,青岛市在李沧区、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新机场等区域选取建设21个试点项目,总长度约49千米(总投资约41亿元),管廊断面形式为单舱到5舱不等,已开工建设30千米,2017年全部建成,2018年投入运营。

2018年,青岛市北区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平路(周口路—重庆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图3-18)。综合管廊铺设结束后,道路硬化、绿化工程等将相继开展,开平路将正式打通,实现双向6车道通车,大大缓解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该地下综合管廊计划投资5 652万元,建设长度约680米,宽度约6米,位于开平路(周口路—重庆路)新建道路中央分隔带下,采用双舱敷设方式,共容纳给水、中水、通信电力、热力等5种管线。综合管廊整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包括综合管廊主体、管廊附属设施,即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照明系统、报警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标识系统等;地上部分主要有逃生口、通风口、投料口、人员出入口以及监控中心。

按照管廊“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青岛市通过试点项目以点带面,积极拓展管廊敷设范围,在全市域统筹推进管廊建设。“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各区结合地下综合体建设、道路打通及区域开发,计划建设管廊约40千米。青岛市结合国内外综合管廊建设常用的三种形式,即规划了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三级综合管廊。

目前,青岛市对已建成的54千米地下综合管廊实施智能化监控和维护保养。在综合管廊内设置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设备自动控制、环境监控、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热力管线集成监控系统。自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综合管廊内风机、风阀、水泵、照明等设备的在线操作,避免出现人员安全隐患;安防系统可以实现整个综合管廊的全方位安全监管,每个管廊出入口都设置红外感应装置,无关人员闯入会即时报警,实现了管廊的安全管理;消防系统通过设置在管廊内的感温电缆,能够实时感受管廊内电力电缆的运行状态,提前预判发热电缆,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视频监控系统将管廊内每个防火分区设置2个高清摄像头,实现管廊全天候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