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广州市综合管廊工程实施成果分析

广州市综合管廊工程实施成果分析

【摘要】:图3-9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布局图3-10三舱式综合管廊图3-11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建设前,小谷围岛地区基本没有市政基础设施,这为实施综合管廊工程创造了客观便利条件。该项工程完工后,广州市的通信管道集约化“同沟同井”管线将达到45千米。表3-3亚运村(广州)综合管廊规划统计一览表在运营管理方面,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系统投资3.7亿元,并且完全采用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投资筹措、建设和运营管理。

2002年,广东省在制定广州大学规划时,确立了大学城(小谷围岛)综合管廊(市政综合管廊)专业规划。广州大学城贯彻了“政府主导,集约建设”的模式,高起点进行城区规划建设,采用综合管廊布置城市管网(图3-9)。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总长17.4千米,其中沿中环路中央绿化带敷设的是三舱式综合管廊(图3-10),长约10千米,高2.8米,宽7米(分隔成2.5米、3米、1.5米三个舱),其余为敷设在人行道下的各种断面形式的单舱式综合管廊,所纳入的包括电力电信、高质水、杂用水、供热等管线。燃气管道从安全因素来考虑,暂时不进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地处低丘平原地带,地势有一定程度的起伏,而排水管道的纵坡变化较大,因而不考虑将排水管线纳入综合管廊内;在广州大学城内设置了区域能源站,因此,其冷热水管进入综合管廊。综合管廊位于中环路绿化带下,检修下料口、通风口竖立在绿化带的灌木丛中。综合管廊内设有检修下料口、通风口、照明、通信监控系统、参观出入口等附属设施。该综合管廊于2003年动工,2005年建成,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综合管廊(图3-11)。

图3-9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布局(2002年)

图3-10 三舱式综合管廊

图3-11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刘应明,2016)

广州大学城建设前,小谷围岛地区基本没有市政基础设施,这为实施综合管廊工程创造了客观便利条件。因而,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工程结合大学城道路系统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对管道系统接入组团则根据详细规划,预留足够的接口。各种管线的敷设则根据实际需求,随时敷设,以做到合理利用。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完毕后,各专业管线再进行管线施工安装,通过进料口输送管道在沟内连接安装。管线施工完毕后,进料口成为日后维修管理的出入口,同时也是自然通风口。

2004年,广州市结合科韵路南延长线道路改造,建造了一条全长约3.5千米的地下综合管廊,共有电信、移动、联通等多家通信运营商参与。该项工程完工后,广州市的通信管道集约化“同沟同井”管线将达到45千米。

2007年底,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开始建设2010年亚运会(广州)亚运村综合管廊。该地地形平坦,但地质条件差。根据道路等级一级管线需求,规划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综合管廊,以全面提升管道工程的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亚运村规划建设有“三级综合管廊”,第一级为城市级综合管廊,第二级为村级综合管廊,第三级为服务建筑组团的综合管廊。第一级、第二级综合管廊总长度为4.45千米,如表3-3所示。其综合管廊断面与广州大学城干线综合管廊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回用水、污水、垃圾管与高压水管室。

表3-3 亚运村(广州)综合管廊规划统计一览表

在运营管理方面,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系统投资3.7亿元,并且完全采用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投资筹措、建设和运营管理。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的旧模式,实现投融资“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对综合管廊的建设进行投资;在费用分摊比例上寻求新的平衡点,缩小各单位的意见分歧;建立健全地下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下空间归属权。建设和运营分开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使城市地下空间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得以综合开发利用。该管廊管理单位以项目组的形式负责综合管廊监控及机电维修,现场共11人,公司总部派1名管理人员兼职管理,其余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与总公司共享。管理人员总共20多人,实行24小时三班两倒制。每年用于维护管理的收费约200万元。其中人工100多万元,电费50多万元,其他(耗材等)20万~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