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加坡滨海湾项目中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与BIM技术应用

新加坡滨海湾项目中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与BIM技术应用

【摘要】:2006年,新加坡滨海湾项目中继续引入地下管廊,与地铁联合设计,管席中纳入中水管道、制冷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设计长度为15千米,舱室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目前,新加坡在滨海湾地区建成了20千米长的综合管廊。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不足,因此非常重视城市规划。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新加坡规划要求设计:地表以下20米内,建设供水、供气管道;地下15米至地下40米,建设地铁站、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实验室等设施;地下30米至地下130米,建设涉及较少人员的设施,比如电缆隧道、油库和水库等。

从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在滨海湾一带的地下建设了一条集纳该地区供水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的综合管廊,这条地下管廊是保障滨海湾成为世界商业和金融中心的“生命线”。该地下综合管廊距地面3米,全长3.9千米,工程耗资8亿新元(约合35.86亿元人民币),是新加坡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一个成功案例(图2-17)。2006年,新加坡滨海湾项目中继续引入地下管廊,与地铁联合设计,管席中纳入中水管道、制冷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设计长度为15千米,舱室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目前,新加坡在滨海湾地区建成了20千米长的综合管廊。

图2-17 新加坡滨海湾地下管廊(刘应明,2016)

作为亚洲第一条有人员在廊内操作的地下综合管廊,自2004年投入运维至今,新加坡滨海湾地下综合管廊全程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滨海湾地下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前置到了该项目的设计阶段,运维单位的相关人员直接作为综合管廊设计图纸审查小组的顾问,从设计环节提供安全运维的咨询意见。在管廊的运维管理期间,运维单位组建了综合管廊项目管理、运营、安保、维权生命周期的执行团队,基于各种安全考虑,建立了多项标准操作流程。至今,滨海湾综合管廊已经安全运维了16年,管理方对综合管廊全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新加坡综合管廊管理的最大亮点,也是它得以安全、平稳运维,令管廊投资方获得最大收益的可靠保证。

自2014年开始,新加坡滨海湾综合管廊的相关单位从四个方面进行智能运维平台的研究开发:①集中式绩效管理平台,包括智能能源监测、智能照明、智能安保和智能运营等,该平台能实时跟踪整个综合管廊的重要设备,减少运营开支、增加运营效率;②可持续的管廊内部环境监控技术,包括环境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空气质量监控、施工条件监控等;③集中式数据库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数据存储、数据能效提升、可持续性增强、容量可变化性提高、运行速度快和系统安全可靠性提升等内容,可以不断分析改善管廊运行条件;④智能监控仪表盘,可以融合所有监控系统,智能显示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