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位一体对策体系: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

四位一体对策体系: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

【摘要】:在此认知基础上,结合理论考察及实证耦合分析,涵盖“设计原则、程序结构、政策法规、行动机制”的“四位一体”的联动对策体系得以提出:前三者分别作为目标、过程及决策驱动因素,构成一种内在机制,是策略建构的实现途径;行动机制作为联结驱动因素,体现为一种关联和衍生系统,是策略建构的联动途径。

“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自身必须兼具本土意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施动,即形成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实践对策。在此认知基础上,结合理论考察及实证耦合分析,涵盖“设计原则、程序结构、政策法规、行动机制”的“四位一体”的联动对策体系得以提出:前三者分别作为目标、过程及决策驱动因素,构成一种内在机制,是策略建构的实现途径;行动机制作为联结驱动因素,体现为一种关联和衍生系统,是策略建构的联动途径。究其本质而言,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可持续城市设计运行的组成部分,也型构了城市运行的重要动力。在具体维度上,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甚至在某些层面是相互交织、互为条件的(图5.8)。对策体系所内含的导则指向则是基于表5.2与表5.3的联结性分析耦合生成。

图5.8 “四位一体”的对策联动关系

具体而言,设计原则作为策略建构的目标驱动因素,借助“集约紧凑、功能混合、交通和谐、公共及开放空间建构、特色建构、保护更新、社会公正、社会包容”八个维度的统合建构,来缩减和消解冲突、保证平衡内容。设计原则呈现为一种朝向可持续发展建构的经验图式与技能储备,可以十分紧密地与当前我国城市设计体系相链接,也是策略内容最为直接和外现的体现;程序结构作为策略建构的过程驱动因素,强调“顶层设计、公众参与、反馈机制、确定过渡带、技术创新、开放型和多元化的运行体系、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的配置、政策法规”八个领域的机制促进,来稳定和融合冲突,确保平衡过程。作为一种本质性、结构性的建构,合理的程序结构有利于促进理想建构与现实轨迹、实践评估的转换,影响创新维度与溢出效应,并需要体系内其他主题的有效支撑与紧密配合,而这一对策内容也能够或正面或负面地全面影响其他所有主题可持续性的建构可能;政策法规作为策略建构的决策驱动因素,则构成落实宏观调控指向、立法责任、社会保障、促成良性互动和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渠道。

结合前文对于上海的实证研究,本书侧重以下八个方面政策法规的调控引导:资源利用强度标准、公共空间资源的保证、限制新建筑物的负面影响、城市开放性、风险管理、保障性住房、本土格局与生活方式的延续、外来人口生活保证,以限定和监控冲突、确定平衡边界;行动机制作为策略建构的联结驱动因素,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动态性,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多专业的设计协调及组织管理、多重决策的参与推进进程,促成个我取向与公共权衡的预设平衡、技术创新与制度融合的机制平衡,社会合作与内涵整合的秩序平衡的多元行动格局,来朝向一种共同社会行动的合力体现,达成一种可想象的行动体系的稳定联结、持续推进。相应地,本书提出借助“三力协同、多元共治、观念引导、技术联结、考察整合与同质的程度、体制渗透、时序衔接、城市设计师的作用”八种场域的关联互动,以疏导和化解冲突,保障平衡效应。

在四者的系统综合和互动实践中,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得以促进和践行。需要强调的是其中可负担的、可联结的、可根植的本土策略核心特征的体现与冲突求解的线索贯穿,进而促进本土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实践转向。

其一,从替代型向适宜型转变:将片面强调政治美学经济考量,呈现为一种粗糙的替代型的设计取向,转变为综合考量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本土适宜型设计。

其二,从管束型向联结型转变:从固有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向更加注重多因素共存互动,注重协调人们的行为模式、培育城市自身成长机制的联结型决策方式转变。

其三,从机械型向关系型转变:从面向某一项目而进行的短暂性设计、过于偏重空间的物质形态与功能安排、制度依据性不强,因而无法对当代城市问题做出有力回答,从而本质上呈现为一种“机械型”的设计倾向,转变为把握统筹策划、社会选择和动态协调的过程,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面向社会实际问题、融合制度条件的“关系型”建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