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城市设计与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嬗变与图景

可持续城市设计与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嬗变与图景

【摘要】:空间是文化的载体,空间也是孕育文化成型的力量。海派文化也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和城市性格,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并为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的文化脉络、分析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有力的思想源泉。相关研究显示,上海整个高端的消费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划分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共识性,从而呈现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消费空间布局的一个新的图景。

空间是文化载体,空间也是孕育文化成型的力量。上海开埠以来一百多年历史进程中,中西、殖民与被殖民、现代和传统、城市与乡村……多种力量的冲突鼓荡,形成了独特文化——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也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和城市性格,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并为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的文化脉络、分析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有力的思想源泉。

以20世纪20、30年代为标签,在殖民地的政策下,大量西式建筑密布在近代化道路上形成了上海近代西式的城市风貌,这一基本的城市空间格局保留至今,也使其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然而,我们在密切注意往日海派文化这一面貌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透过上海独特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工人新村”所诠释的“大众”情怀及其意识形态的空间投影。1951年,为解决上海三百万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上海市政府开始建设“工人新村”。而曹杨新村[2]率先引入苏联“工人新村”概念,并以“邻里单位”为理论原型展开建设。此后整整30年,工人新村成为我国居住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样式,整个上海也出现了工人新村星罗棋布的新局面。此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上海住区模式则又发生了新一轮的巨变:借助于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形成,在今天已由传统的工人新村为主导的多层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主导的高层、高密度为代表的楼盘模式(图4.19)。通过对住房建设时间和类型及各类型住房面积变化的分析(图4.20),可以发现,上海居住空间模式已随政策改变,而作为都市文化的载体,居住模式也直接影响了海派文化的发展:从石库门形成的亭子间文化已转变为新村文化,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生衍变,在摩登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向市民文化转型,体现出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和新的市民精神。

当前上海消费文化的“混合景观”不仅展示出全球与地方文化的碰撞与互补,也显示出地方文化挑战房地产市场的强大功能,以及城市景观在新与旧、物质与象征之间的矛盾。相关研究显示,上海整个高端的消费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划分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共识性,从而呈现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消费空间布局的一个新的图景(图4.21)。消费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全球化时代显现的空间再构力量,却又借助以世博会这样的突变性文化载体,为大众文化的提升打开了新的空间——紧邻2010上海世博会的周家渡地区正是其中的典型构成。周家渡地区位于浦东新区、世博会场址东南,西、北临黄浦江,是浦东沿黄浦江较早发展起来的居民区之一,有多条主干道通往市区和街镇,交通方便(图4.22)。区内有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上南二村、上南四村、雪野一村、雪野三村等多个新村,且很大一部分都保留至今。住宅、小区配套设施老旧,居住人群收入较低。正如前文指出的,大众的工人新村与消费空间无关,而周家渡地区的工人新村同上海其他很多工人新村一样,其文化能量体现在生活中显示出以下主要特点:①大众文化;②市民精神;③老龄化(图4.23,表4.17),社区内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缺乏生机与活力;④街道文化生活;⑤空间的“绅士化”,造成阶层分异与认同危机;⑥趋利型建设导致城市多样性丢失;⑦局部地区的空心化与移民化;⑧产权边界/心理防卫;⑨公共空间的缺失,公共空间的边界十分清晰,空间缺乏包容性,人的活动也集聚不起来,从而达不到公民社会的公共性、开放性。

图4.19 上海居住模式的演进格局

图4.20 上海住房的建设时间与建设类型分析示意图

图4.21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消费的空间布局新图景

图4.22 2010上海世博会与周家渡地区

图4.23 上海老龄化情况分析[3]

表4.17 各区县户籍老年人口年龄构成(2016年) (万人)

尽管在未来发展的长效机制及社会内涵的建构上还有待探讨,但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空间共享、平改坡工程、道路拓宽和街区立面改造等一系列行动,对比其城市空间的前后变化,可以发现公共空间的增加、空间品质的提升,世博会也使周家渡站到了世界发展的前沿。可以说,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再利用、世博会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寄予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期待和想象,与大众文化一起推动和激发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