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冲突视野下的城市设计:促进社会和谐的本土治理

冲突视野下的城市设计:促进社会和谐的本土治理

【摘要】:由此,本书在考察我国及上海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演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等社会发展情境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主题拓展,从四个社会发展的关键视角楔入,进而探讨“后世博”时代的城市运营与社会管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本土治理策略进行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治理[1]体系对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从根本上离不开资源、权力、利益、文化准则社会要素的渗透及作用。同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及规章制度限定,但现实的实践表明,大多数城市政府仍然实行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诸如公权扩张、政企不分、权责脱节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当传统的发展模式以GDP的高增长率作为行政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各地的攀比构成决定资源配置的外在压力,则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凸显出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

这些都促使我们将社会发展目标、公共利益与市民需求、社会影响评价等纳入本土治理的综合考量,借助合理、有效的空间规划、资源布局、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设计等来协调利益分配,促进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由此,本书在考察我国及上海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表4.14)、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演进(表4.1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表4.16)等社会发展情境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主题拓展,从四个社会发展的关键视角楔入,进而探讨“后世博”时代的城市运营与社会管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本土治理策略进行思考。

表4.14 上海房屋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考察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4.15 我国及上海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演进的综合分析

(续表)

表4.16 我国及上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综合考察

(续表)

其中,借由住房、安全与健康的要素楔入,综合考察生活质量的保障问题,并结合上海在实践中进行的住房建设和发展探索,重点分析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健康居住和工作环境建构的导向,以及城市安全问题、突发性的社会冲突与事件应急举措,探寻可供借鉴的策略构成与机制导向。其次,朝向公共利益的维护,直面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矛盾,公权制衡与政策调控策略得以与土地资源、权力、资本、行政管理体制等冲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探讨。第三,将文化视野引入城市空间的冲突性审视之中,强调一种新的看待与理解城市的方式,联系上海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基于对其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两大因素的互动,分析不同阶段的居住模式与当今现实的消费图景,思索全球化时代显现的空间再构力量是如何借助文化载体来为城市转型施以作用的。第四,基于对公众参与、社会公正、社会指标的考察,朝向减少社会排斥和促进社会整合,探讨了与可持续城市设计建构相交织的,体现更趋有益的社会公允的规范准则。第五,综合审视城市的发展理念、资源、人才、资金、动力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后世博”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可能的变革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