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则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并且认为目的理性行动是社会行动发展的方向。塔尔科特·帕森斯则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深化了这一研究,赋予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个人意志等内涵,从而构造了社会行动的理论体系。......
2023-08-29
城市遗产是指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物等文化遗产。在当前,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组成。各种历史环境与历史建筑的衰败从本质上来看,往往也正是源于其功能与城市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通过物质方面的更新——维修、改善、功能置换或者再开发,或保留现有功能但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等,可以促进一个维护良好且富有吸引力的公共领域的形成。然而从长远来看,城市遗产的保护及包括物质方面的更新,更是一种经济活动的振兴,强调一种新社会功能内涵的建构与再利用,以促使城市遗产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服务。
1991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构成了上海遗产保护的一个开端。它首创了把文保单位之外的重要历史建筑列为保护对象的举措,并在现实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中,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将以拆为主转变为“拆、改、留、修”并存的方针,试图给予历史遗产充分的尊重,促使旧城改造真正有可能与遗产保护结合到一起。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载体,往往代表着城市以往文化创造的极致,是一个集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有机体。2003年1月实施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就是充分体现对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定规章。该条例不仅进一步加大了上海398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而且十分注重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动和发挥各方的积极性,考虑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各方利益平衡的措施,开始借助法律手段来促进形成良性的保护机制。2003年发布的《关于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街区和建筑保护整治试行意见》、2003年10月的上海市规划工作会议也都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风貌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定。
2004年2月上海市确定公布了12个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图4.9),总面积约27 km2,涵盖628处优秀历史建筑,占全市已颁布总量的83%。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已经进入立法程序,地方保护条例也得以制定并实行。同时,列入保护范围的风貌区所在区县政府也积极推进保护规划的组织与编制,不断加强管理和修缮力度。2004年8月,上海市政府又明确了“开发新建是发展,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新观念。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的审批通过。同年,市规划局开始着手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工作,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约14 km2。2007—2011年,在国务院同意部署下上海市完成了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2015年,新康大楼等426处建筑被列为上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要求依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管理。2017年年初,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历史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开展,既为立法提供基础数据,更体现出保留保护为先的重要趋势。至此,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向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强化的发展转变。
图4.9 2004年上海公布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图
从根本来说,一个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对一座建筑的空间肌理的任何改动,也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一个街区的历史形态,其本身也构成了历史演进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与特征时,也允许必要的经济变化、功能再构甚至转化利用。其中往往涉及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由于二者的评价分别对应街区或建筑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如果城市无法对二者的评价加以协调,矛盾通常就会以拆除而告终。例如,在新天地的开发中,尽管其在商业操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文化保护是否同样成功的争议却留给了学术界,至今难以定论。本质来说,正是城市文脉构成了一个城市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城市无论作为人类精神慰藉的家园,还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都需要对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中保留沉淀的历史文化特征加以保护、修复和利用,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凝练出最具有城市特质的文化标识。美国“苏荷”模式的降生,折射出后现代文明时代的人们对城市历史及其文化信息的研读能力,标志着传统旧城改造模式大一统时代的终止,北京798工厂、上海1933场坊都借鉴了这一模式。同时,日本金泽、韩国清州等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模式也十分值得借鉴。其中强调的重点在于,城市是有机体,城市的功能需要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捍卫城市的价值观与公众的利益,延续城市文脉和文化特色。
对于上海而言,开放胸襟体现在其具有兼容性。正是文化上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宽容性,使得上海能够在全球化潮流中走在中国其他城市的前面,这也是世博会选择在上海举办并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成功地实现了区域旧城改造和功能提升,构成了城市更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对上海发展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并构成了整合城市资源、强化城市建设机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思路。总体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城市遗产保护与文化建构方面的发展正日渐成熟与深化,开始综合地考量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多重社会性因素,试图突破僵硬的、教条的保护制度和方式,积极倡导维护公众利益的多样性保护方式,来朝向一种与社会变革相结合的文化延续与创新之路。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则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并且认为目的理性行动是社会行动发展的方向。塔尔科特·帕森斯则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深化了这一研究,赋予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个人意志等内涵,从而构造了社会行动的理论体系。......
2023-08-29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两份纲领性文件,并结合国情指出了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今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决策。可持续设计需要理解自然系统对建城环境的各种要求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环境后果。......
2023-08-29
尽管上海在旧城改造与文化建设方面已列于全国前端,但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发展经验来看,不可否认还存在需要改善及加强的地方。表4.5对主要相关领域的冲突特征及影响进行了总结考察,表4.6则对上海旧区改造与文化复兴冲突应对的具体化策略进行了汇总列举。......
2023-08-29
“原野”型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成了人们的最终向往。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人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则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促进条件。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核心是全体公众,主体是政府和生产者。......
2023-08-29
图4.5上海旧区改造与文化复兴事件的冲突发展脉络梳理表4.4上海旧城改造历史演进特征考察1所谓搭桥,是指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和近郊区房地产开发经营相结合,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联动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此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2023-08-29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伴随着迅速工业化的过程,近10年来年均提高约1.26%,2017年城市化率已达58.52%,中国2030年城市化率预测可达70%。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阶段,跨入了城市社会的门槛,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并引起全球层面人口的城乡布局转变。这对于处于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图1.1中国城市化之路......
2023-08-29
本土策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究其特征而言,本土策略首先体现为一种尊重传统、强调归宿感、符合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冲突应对的哲学思路,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功用和理论价值,是人类对现代化社会之弊端与缺陷加以反思的一种现代性努力,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向21世纪时一种更为智慧也更为平等的努力,强调注重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内涵。......
2023-08-29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