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海旧区改造:现实冲突与城市复兴

上海旧区改造:现实冲突与城市复兴

【摘要】:然而,当前上海旧区改造的实践推进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与此同时,在上海旧区改造进程中,城市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举措则在现实的冲突推进中不断强化,从发展建设中的忽略轻视向有针对性地研究强化的发展转变。

在我国,旧区改造往往与社会的结构转型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重组在过去也已引起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这些矛盾正随着今天城市改造速度的不断加快且日趋尖锐。

其一,旧区常处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与公共设施优越,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往往很容易吸引房地产开发商的竞争与投资,从而使其土地价值不断飙升,这一土地价值规律便与原有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土地非市场化分配衍化生成的社会结构相互矛盾。

其二,在旧区改造尤其是拆迁过程中,动迁居民在整体上为城市化付出了代价,动迁往往与最为贫穷的一部分群体最为休戚相关;拆迁及补偿、安置事宜,当前已事关城市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其三,旧城居民呈现出老龄化、贫困化、空巢化等特点,进一步加速了旧区的衰落。

其四,旧城地区作为城市发展历史活化石,是历史文化与社会记忆在空间上的载体

如何在旧城改造中处理空间改造与居民安置的关系,在旧城复兴的过程中体现社会公正,协调文化保护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成为旧城改造中的难题,也是上海旧区改造进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质来看,无论是上海旧城改造的演进机制与发展模式,还是改造进程中的城市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都密切地与社会的结构转型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彼此交织的冲突表现,并共同反映出其间新区与旧区、新建与旧有、文化保护与城市改造、居民动迁与安置问题等的冲突集合。

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进行大规模推进,并随着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积极疏解中心城区的工业,发展信息金融、现代商务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土地级差。随着几十年来持续推进旧区改造,上海大批旧住房得以拆除,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市民居住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矛盾得以消减;改造方式日趋多元,管理政策和协同方式也日趋完善。然而,当前上海旧区改造的实践推进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在上海旧区改造进程中,城市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举措则在现实的冲突推进中不断强化,从发展建设中的忽略轻视向有针对性地研究强化的发展转变。21世纪以来,上海2002年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4年确定公布12个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2016年上海第一批历史文化风貌区扩区名单公布,2017年上海市开始全面推展五十年以上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等,借助新一轮的旧城改造方针和行动举措,对历史遗产给予了充分尊重、促使城市发展的视野聚焦在历史地段和文化特色。新时期上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更加重视,保护力度日益加强,强调精心保护、用心留存。可以发现,上海新天地、多伦路社区、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等城市设计实践内容也以其自身的发展建构影响上海旧区改造与文化复兴的未来取向,并深深地嵌入其中,构成了上海旧区改造与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