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城市设计:冲突视野下的新区开发

可持续城市设计:冲突视野下的新区开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都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实践。此后上海郊区的不断发展促使整个大都市地区进行结构重组。上述新区实践演进中的策略动因的把握,离不开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上海新区开发的社会行动考察。

当今世界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城市新区的发展也不断涌现,并已构成激发社会变革和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都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实践。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试验品,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兴城市地区迅速崛起。之后我国进入了城市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时,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在大城市尤为显著,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开始由向心聚集向离心分散转向,其周边开始涌现出了许多新城。

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作为20世纪90年代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日趋增多地得到重视并被写入中央文件。然而,从1997年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也再次步入低速度增长的循环。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21世纪的重大发展目标和战略方针,城乡统筹的思路也逐渐形成,并体现在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中。与之相应的,随着20世纪90年代上海郊区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城镇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为了将疏解中心城区压力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新城建设拉开序幕,2001年“一城九镇”计划正式启动。此后上海郊区的不断发展促使整个大都市地区进行结构重组。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土地结构调整,也使得这一时期工业职能外迁、人口向近郊区扩散、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6年上海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而在此后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对全球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相应的,2008 年上海开始积极推进两个中心的建设进程,并随着2009年《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审议通过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于2008年开工建设,“大虹桥”的概念随之快速发酵,并发展到涵盖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多层面整合的意义。虹桥商务区的整体架构在2009年9月得以首次正式公布,明晰了一个着重落于闵行、长宁两区的国际贸易中心蓝图,构成了上海在新时期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挑战的新区建设重要举措(图4.1)。

上述新区实践演进中的策略动因的把握,离不开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上海新区开发的社会行动考察。正如本书所强调的,涉及社会主体行动的相互关联性和公共一致性的考量、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考量及实践行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社会合作与社会秩序的整合重构——“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具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的规律,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分的辩证限定,这种关系同时是社会的又是空间的”(爱德华·苏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