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海世博会与后世博图景:全球语境下的本土谋划

上海世博会与后世博图景:全球语境下的本土谋划

【摘要】: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则早在2002年就已获得。随着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和世博配套工程项目的全部竣工,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正式开放。2010上海世博会及“后世博”建构图景,正是试图在上海当前城市转型过程中,作为重大事件与创新载体来促进城市空间重构、带动区域联动,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突破制度束缚的现实路径可能。

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省会”美誉的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历史悠久并影响巨大的国际性大型展示博览活动。世博会举办前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的更新,举办期间对周围地块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带动,以及举办后场地功能的转换、设施的重新定位等,都将会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功能和空间结构、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周围环境的改善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各个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再城市化的催化剂(郑时龄,2006)。而全球背景下的今天,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标志,这种大型活动有利于提升国际形象、增强集聚辐射、扩大内需、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文明、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从而构成了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加速器、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场馆的规划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展区规划开始强调与城市规划发展相互协调,并日趋增多地关注展区的再生利用问题。世界的发展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开始趋于多元,对未来发展的关注愈加凸显,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和运作。在今天,现代世博会在构成城市发展动力源的同时,也正日渐增多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策略的重要体现(表3.16)。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则早在2002年就已获得。此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世博会规划设计进行的国际研讨、世博会办博规划方案征集,2004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的审议通过,总体规划方案不断深化和完善,2005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方案》 编制完成,以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2版)》获得原则同意等,这些规划设计及社会行动举措的大力推进,进一步保障和激发了2010上海世博会低碳导向、生态落点的发生发展。随着2006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完成,世博园区工程建设随即正式开始,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在2007年启动,以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3版)》于2008年8月编制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实践建设在多元冲突的作用交织下,得以在创新模式中顺利推展。随着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和世博配套工程项目的全部竣工,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正式开放。此后,徐汇滨江一期竣工;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也于2011年3月公示——上海“后世博”时代的城市发展也借由后世博的规划导引与社会构想,试图呈现出一种更趋“整体开放、系统整合、变危为机、共建和谐”的未来图景。

然而,尽管上海早已经实现了从一个特大工业中心城市向国际性多功能中心城市的转变,但是也只是转变的第一阶段,而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活力取决于自身功能组合的动态更新能力。上海新时期的城市转型也亟待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多年来也正是面向这一转型目标而运筹推展。2010上海世博会及“后世博”建构图景,正是试图在上海当前城市转型过程中,作为重大事件与创新载体来促进城市空间重构、带动区域联动,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突破制度束缚的现实路径可能(图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