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虹桥商务区空间建构策略考察: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本土策略

虹桥商务区空间建构策略考察: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本土策略

【摘要】:回看虹桥商务区的战略开发与规划设计进程,显而易见,虹桥商务区的建设开发属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进程中典型的“顶层设计”事件,其开发与规划都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与渗透下推进和制定的。与此同时,无论是在虹桥商务区启动建设之初,以及2012年召开的上海市党代会上,促进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加速发展被不断强调。表3.14虹桥商务区开发战略与规划建设冲突应对的策略评价表3.15虹桥商务区开发战略与规划建设的冲突特征及影响考察

回看虹桥商务区的战略开发与规划设计进程,显而易见,虹桥商务区的建设开发属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进程中典型的“顶层设计”事件,其开发与规划都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与渗透下推进和制定的。同时,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具有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这一重大引擎,在政治经济战略推进上占有先机,且规划设计多层次推进、优势理念“概念先行”,似乎具备了可堪想象的未来良好发展前景——大虹桥蓄势待发,作为未来上海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与大浦东一起,策动上海未来经济的再次腾飞。正如《解放日报》指出的:“大浦东和大虹桥这两大板块的‘发展极’效应不仅能有效推进上海城郊均质化发展,消除城市二元结构,也可以有效带动长三角、泛长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大大提升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图3.33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规划鸟瞰效果图

图3.34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构成

图3.35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规划总平面、土地利用规划

但是,战略与规划的实现渠道只能是市场和实际建设,虹桥商务区的未来发展还面对着浦东和上海中心城区竞争的压力。而且,虹桥商务区主要关涉长宁和闵行两个区的行政区划,也与青浦、嘉定、普陀的行政区划相关联,本质上是内含多个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区。2009年7月成立的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并非实质性的权力决策和执行机构,而是类似于早期浦东新区开发所成立的“浦东开发办公室”,是一种协调机构。这一状况也影响了规划和开发规程当中更有效的合力与协调力的发挥,甚至可能会由于竞争而产生离心力。

再者,尽管“低碳商务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机场周边有较大范围的建筑限高及交通产生的噪声、振动和污染等,市级交通枢纽又是物流和人口的快速进入区及导出区。因此,这一区域并太不适合企事业商务服务单位和人群居住集聚,这一状况会对高档住宅及商务区的建设发展造成明显阻碍。

另外,结合虹桥商务区的建设实施情况,可以发现,从虹桥已完成的招商情况来看,大型商贸企业这类战略性伙伴在开发运营中的缺位,就上海将其定位为国际贸易中心最主要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而言,是一个明显的缺失。虹桥商务区内的10幅土地曾在之前一年多时间里推出,并收获超200亿元土地出让金。然而,到2012年6月初却只正式挂牌了一块地。与此同时,无论是在虹桥商务区启动建设之初,以及2012年召开的上海市党代会上,促进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加速发展被不断强调。有学者认为,从供需上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受到中央宏观调控的影响,另外则有人分析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在管委会招商引资的思路和能力——顶层设计下的虹桥商务区开发,其现实的推展似乎又无可避免地与顶层设计机制的利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此刻,有必要将这一问题与现实的改革进程相联系来认识:“……由于金融危机突袭,加上强拆、官员贪腐、截访等诸多负面事件频发,政府总体上处于‘见招拆招’的阶段。简单来说,危机意识推动体制改革,利益预期驱动制度创新(贺海峰,20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十三五”规划提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顶层设计的改革思路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更加凸显。可以说,与其将城市发展与重大项目的建构仍局限于政治经济的顶层设计范畴,不如把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推向公众、面向全社会,更多地考量社会公平、自然生态,在一种兼具基本公平与足够动力的条件下,推进我国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表3.14,表3.15)。

表3.14 虹桥商务区开发战略与规划建设冲突应对的策略评价

表3.15 虹桥商务区开发战略与规划建设的冲突特征及影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