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浦江综合开发:环境改善与城市转型

黄浦江综合开发:环境改善与城市转型

【摘要】: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更多落于两岸的改造及建设优化,并为世博会区域未来的开发奠定物质空间与政策层面的发展基础。2009年4月,《黄浦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城市设计》获得原则通过。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改造与综合开发持续发酵,借助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与决策推进,强调滨水区综合环境的改善和整体功能的建构,从“金线精用”到“三步走”的战略,再到作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重要构成,试图推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注入新的动力(图3.17)。其间新旧冲突、环境及资源危机、公私冲突等多元冲突的聚合也与多层次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指向相互交叠,共同呈现出一种历史延展式的空间建构策略图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很多国际上的发达城市面临一个城市功能的转化过程。例如,巴塞罗那沿地中海的滨水区曾被大量工业厂房铁路设施占据,其后则是借助199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的契机得以重新开发。1999年“对角线大道”延伸至海边,巴塞罗那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间开发由此开始,并在2001年终于实现了把对角大道延伸至海滨的长期规划。这一超大型工程也成为激发城市复苏和城市更新的催化剂。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海步入新的经济转型阶段,黄浦江两岸的发展也体现出了城市发展变迁进程中的规律,面临再塑功能、重现风貌等关键需求。尽管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借由黄浦江而跨入世界重要港口城市的行列;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浦江两岸又建设了大量生产性设施,承担了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功能。但是,发展至20世纪90 年代,由于上海城市布局和产业的优化以及大型化的国际航运发展需求,沿岸布局工业与码头仓储等主要功能的布局模式已无法满足当时的发展趋势。据统计,2001年,滨江沿岸地区的工业仓储用地高于25 km2,而对外交通用地约为5 km2,沿岸的岸线资源与土地被二者大量占据,阻隔了城市功能向江边的渗透,也对滨水空间与城市生活造成了割裂,极大影响了环境品质和城市活力。与此同时,由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迅速崛起,浦东浦西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开始逐步形成,黄浦江作为“城区边缘线”开始一跃成为联通城市两翼的主要动脉。黄浦江两岸地区尤其是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核心滨水区的用地性质亟须重大调整,必须尽快编制一个完整的开发设想和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滨水资源,完善和提高核心滨水区整体功能,以促进并形成城市南北向滨江景观主轴,带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图3.17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案例的阶段发展考察

因此,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组织下,黄浦江两岸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与评选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2002年1月,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则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此后,上海外滩源开发、十六铺地区大达码头及岸线改造等先后启动,而《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关于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黄浦江两岸开发范围内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规定》《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等先后出台,《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也在2004年4月得到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强调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更多落于两岸的改造及建设优化,并为世博会区域未来的开发奠定物质空间与政策层面的发展基础。

随着2006年世博园区工程建设正式开始,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于2007年正式启动,徐汇滨江前期规划研究也推展开来,这一系列重要的实践建设与规划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两岸的综合环境,促进了功能转型。2009年4月,《黄浦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城市设计》获得原则通过。此后,外滩的重新开放、世博会的建设竣工与成功举办、西岸的实践建设推进、黄浦江两岸45 km岸线公共空间贯通等,则更具现实意义地体现出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在有机联系浦东和浦西城市功能与产业集聚,在激发城市中心区和滨水地区的活力上的重要价值与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