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伦路社区:保护更新落地真正实现可持续城市设计

多伦路社区:保护更新落地真正实现可持续城市设计

【摘要】:多伦路社区案例反映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旧城传统街区强调一种探索“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强调多元化的文化保护和促进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避免大规模与盲目改造的“保护更新”模式。下文将综合考察其改造的历史文化语境与保护更新思路,分析和探讨影响多伦路社区改造的政府及市场的导向作用、相关政策推展,以面向“冲突的局势”与“冲突的应对”的架构分析,提取关于空间建构的有益策略。

多伦路社区案例(图3.13)反映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旧城传统街区强调一种探索“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强调多元化的文化保护和促进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避免大规模与盲目改造的“保护更新”模式。多伦路保护与整治社区的规划设计至今仍未实践成形,也现实性地反映出在当前我国城市实践建设推进中,社会力在市场力、政治力、社会力三力此消彼长的关系中,仍凸显欠缺与薄弱,以及一般性城市地区在发展动力上的单一与不足。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被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世界各国纷纷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并以此为龙头试图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动漫产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这一时期,我国在产业发展策略方面,也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试图通过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促进实现土地开发与产业布局转换。1997年《关于发展上海都市旅游业》这一报告中提出,上海旅游业发展应该体现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特色,应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商业的繁荣,大力推动商旅结合。在市场力的需求和政治力的激发下,上海开始积极推进商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与此同时,上海中心区的城市更新日益增多地着眼于“成片街区改造”,并将改造重点落于大量成片旧式里弄住宅区。因此,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组织,针对多伦路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正式开始,由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城市形态的规划设计。此后,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虹口区政府在1998年对多伦路进行了一期改造,初步建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图3.13 多伦路社区案例的阶段发展考察

然而,由于资金上的投入有限,以及在体制、规划上面临等多重制约条件,且缺少高级差地租作为支撑,也缺少作为一般性发展地区的独特动力源泉,多伦路一期改造对于所在区域整体保护开发的约束也日渐凸显。为积极应对冲突问题,并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历史文化保护、特色发展方面有所作为,2001年6月,虹口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制定了多伦路整体规划要求;2002年,《上海老虹口北部地区规划研究》《多伦社区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先后编制完成。随着200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包括山阴路(含多伦路)在内的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划定规划,经虹口区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虹口区政府引进利嘉(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多伦路;2004年《虹口区多伦路保护与整治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获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与此同时,在相关专家组的支持下,在资源、市场和产业调研的基础上,这一地区的业态规划得以制定。

其间,由区政府推进的政策方针牵涉新旧产业的汰换与空间的转变,试图从体制与环境建设的双重维度,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造原有生活或生产空间、吸引优势产业进驻以转变产业空间格局,并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运作格局——尽管其中仍缺少多元化的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但其开发运作并非是由中央或上海市政府,而是由区政府与企业力量共同推进的。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上海各区日益增多地着眼于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发掘,纷纷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借助政策优惠,吸引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如田子坊(1998年改造起步)、八号桥(2003年实施改造)、M50创意园(1999年年底启动建设)、红坊(2005年启动建设)、嘉定区的东方慧谷(2006年启动建设)等,上海也成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下文将综合考察其改造的历史文化语境与保护更新思路,分析和探讨影响多伦路社区改造的政府及市场的导向作用、相关政策推展,以面向“冲突的局势”与“冲突的应对”的架构分析,提取关于空间建构的有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