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天地正是在这一时期启动改造的。上海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桥地区,具备良好的改造条件,居民也具有迫切的改造需求,从而成为区政府着眼实施改造的首选。2002年9月,上海新天地全面开业。但无论如何,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建设在现实中已取得商业运作上巨大成功,也促使发展商的视野开始聚焦历史地段,为未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3-08-29
上海新天地的开发运作始于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偏紧、旧区改造仍以大规模推倒重建为主导的时期,其现实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上海城市中心的更新与建设,其改造构成了以商业和旅游为号召力、改造旧城传统街区的一个样板,并提供了市场条件下政府和市场主体——企业合作进行旧城更新的新模式、具有启示意义(图3.8)。本书着重分析了1996年以来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设计推进与开发建设模式,其间所反映的旧城更新重点,更多地仍归于经济考量,同时开始对历史文化保有进行考量和引导。具体而言,1994—1996年的房地产热受其激发而迅速膨胀的国内需求,形成对国内资金及资源的大量吸纳,再度促使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主导,进而诱发了高速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上涨率一度曾达到27.4%,银行大幅加息,商店纷纷歇业。上海新天地正是在这一时期启动改造的。卢湾区的“365危棚简”改造在1996年已接近尾声,而上海中心区城市更新渐渐从最初的沿街及街坊改造,发展成为街区的成片改造,上海市政府由此敏锐地意识到大量成片旧式里弄住宅区应成为接下来中心城区的改造重点。上海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桥地区,具备良好的改造条件,居民也具有迫切的改造需求,从而成为区政府着眼实施改造的首选。
1996年,《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签署;1997年,《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太平桥地区改造开始步入实施阶段。而此后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上海房产市场严重低迷,楼宇空置、商品住宅积压严重,不少外资也纷纷抽离。政企共同研究、协商下,决定先实施建设历史保护区,暂时延缓商品住宅的开发改造,从而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并依托历史保护开发提升知名度,开拓后续开发价值。由此,《太平桥地区109号和112号街坊修建性详细规则》于1998年10月获批。而这些也促使卢湾区比其他区更为提前地进入上海市政府在2000年年底开展的“新一轮旧改”。1999年2月,作为太平桥重建计划的首期工程,“新天地”正式开工,标志着这一区域开始步入实践建设阶段。2000年则进一步启动太平桥地区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新天地广场”和“太平桥公园”也在三年内相继完工。2002年9月,上海新天地全面开业。
图3.8 上海新天地案例的阶段发展考察
发展至今,新天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聚会场所,获得一系列殊荣,并被许多媒体称为国内旧城更新样板,很多城市也开始学习甚至机械模仿“新天地”模式。各界人士对“新天地”改造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予了不同评价。有人认为“新天地”改造具有积极意义:如莫天伟等认为“新天地”的建设实践“为新的城市生活形态重建,探索与创出了理性的功能性转变和历史延续的宝贵经验”;徐明前认为“新天地”改造具有“积极的保护态度,不是拘泥于原有生活形态和建筑功能布局的消极保留,而是立足于重建和再生上海里弄新的城市生活形态,研究和领会进而满足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理想,强调的是活生生的城市生活本身,是一种与传统建筑式样融合为一体的活法”;罗小未则辩证地提出,“新天地”实质既是一个旧建筑保护项目,也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尽管它“是一种需要大投入的模式,在经济上较难推广,但为今后上海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旧区改造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也出现了负面不利的批评声音:如朱大可认为其“建筑功能从一开始就被蓄意篡改了,它由一个贫民的象征转换成了一个奢华的商业中心……这是建筑话语在视觉和功能上的双重反讽”,在上海旧区植入新富裕阶层消费主义生活模式;原住民的迁离使这个文化场所的空间记忆不复存在。此外它被认为制造了一种“意识形态反讽”——空间上看这一充满商业气息的场所比邻庄重严肃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地,但气氛格调上它们却形成了“尖锐的语义对抗”。
但无论如何,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建设在现实中已取得商业运作上巨大成功,也促使发展商的视野开始聚焦历史地段,为未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具体设计与开发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朝向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机构、发挥土地级差优势、有效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兼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空间建构举措,却恰恰代表了上海转型发展、跻身世界,同时保有自身风貌特色的本土策略表现。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上海新天地正是在这一时期启动改造的。上海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桥地区,具备良好的改造条件,居民也具有迫切的改造需求,从而成为区政府着眼实施改造的首选。2002年9月,上海新天地全面开业。但无论如何,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建设在现实中已取得商业运作上巨大成功,也促使发展商的视野开始聚焦历史地段,为未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3-08-29
由此,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步形成与完善,而此后发布的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重点体现。“国际方案征集”成为“一城九镇”城市规划与设计组织的重要方式,其城市设计思路也对之后郊区城镇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3-08-29
全球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的城市生活的,也可以说,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过程。中国社会也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面临着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民族、国家同样的风险与危机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独特性,还有许多内生性的问题。图2.1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城市发展境遇的分析维度图......
2023-08-29
就社会行动维度而言,在上海朝向可持续建构和冲突面向和社会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由于目标与诉求的差异而在行动上呈现出现实分歧与多元冲突。......
2023-08-29
我国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核心发展目标,可以过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预期。由于兼具空间、时间、政策等多维内容,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建构,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实践中对本土现实机遇的把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并挖掘潜在价值。......
2023-08-29
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3-08-29
作为一种预测性和实验性的应对,城市设计还将面对冲突与矛盾激发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还需要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实践经验,甚至是有益的发展路径,如“城市创造”就是西方城市设计经验与日本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理论。......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