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成果

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成果

【摘要】:我们有必要紧密联系“社会空间”的建构视野,关联现实条件与社会情境,把握社会空间的建构内涵,针对地域特征及核心问题,并防止和避免那种单一的、物质性的、急功近利的建构模式,来有效黏结传统与现代、理想与实践,促成现实的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未来可能。

空间作为物质性空间实践,既表现为人类活动、行为与经验的一种中介,也表现为一种结果。虽然资本和政府制造和控制着“空间的再现”[2],但人们对于空间某些现象的感知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依赖于空间生产实现的具体情况。今天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改造与重组的社会发展过程。从表面特征来看,城市体现为各组成物质要素二维和三维的形式、风格、布局等空间表现;而从内涵本质而言,历史、文化政治、技术及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因素则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而且随着现代城市连通性、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观念、信息及城市规模与技术发展等也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城市空间的内涵正日趋丰富、变动日趋频繁,社会化特征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动态发展和多元感知的特征。结合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对城市发展的空间样态和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将是一种融汇社会性因素建构的规律探寻和应用尝试,有助于启发和提炼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拓展城市空间深层次的社会建构领域。

因此,本书对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建构,首先聚焦社会空间的本体建构,考察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主体承载体系。21世纪的中国面临全球化语境下的制度文化困境、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型期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转变、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利益冲突加剧等问题,并在当前集中表现为城市空间所面临的城乡冲突、新旧冲突、环境及资源危机、公私冲突、全球与本土碰撞五个主要方面,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境。因而,当下仅就环境论环境、就生态论生态、就空间论空间,已然无法突破现有框架而提供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思路。布鲁诺·拉图尔曾极具启发意义地指出:“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探索客观性的科学家,我就必须从一个框架转向另一个框架,从一种视野转向另一个视野。没有这些转换,我就将局限在某种狭窄的眼界之内。”我们有必要紧密联系“社会空间”的建构视野,关联现实条件与社会情境,把握社会空间的建构内涵,针对地域特征及核心问题,并防止和避免那种单一的、物质性的、急功近利的建构模式,来有效黏结传统与现代、理想与实践,促成现实的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未来可能。而“社会行动”的应答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