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冲突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

冲突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

【摘要】:借助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可以促进这一本土建构过程的实现。图2.3“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概念体系生成框架第二,时空关系。因此,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又必须在一种博弈建构的视野下,通过行动体系的配合,对冲突进行协调与缓解,对空间建构和策略实施的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或引导。尽管目前关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直接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但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机构进行了丰富的相关研究。

前文中关于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界定,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普遍分析框架和先验图式,初步考察了可持续城市设计与城市社会发展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及如何可能的。其中,非常明显的是,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内容建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试图将与之关联的一个地域综合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以激发更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帮助创造一个创新的设计结合可持续环境的提供、设施服务完善、经济蓬勃发展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形式。其丰富的内涵、多元的动力,在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内容导向上,以及其对选择过程与实施维度的强调,与本土策略的内涵与特征十分契合。

我国城市设计本身贯穿于法定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的始终,及其所具有的多层次性、多学科多专业交融等学科特征,也使得可持续城市设计可以朝向一种“本土策略”实践的有效建构与实施推进。可以说,“可持续城市设计”恰恰回应了本书所强调的“本土策略”实践建构的一种未来轨迹,有利于承载本土策略对于本土要素整合、社会平衡、情感联结、选择机制与可持续性诉求等的综合关注,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与政治等各种因素以一种整合和互动的思路协调及运作,从而促使城市未来的发展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最终促成本土策略实践的创造性空间建构。反过来看,本土策略也为可持续城市设计提供参考经验、建构指向和实现手段。李少云、刘云、张鸿雁、王淑芬、吴向宏等人的研究则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相关研究视角与建构思路。在本书中,“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建构的(图2.3)。

事实上,在理解和实践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开发上的不同,在于覆盖众多国家和区域的变化显著的制度设置和文化根植(约翰·弗里德曼,2005)。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也绝非是简单的城市规模扩张问题,而是体现为一个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相当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城市公共资源分配格局和社会空间布局的重大变迁。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下的需求变化,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与社会矛盾,都需要一种“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建构,以探索更趋适宜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新形势下的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融。本书则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重要的领域。

第一,冲突面向的策略发生情境。借助冲突主义的立场联结,借助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情境分析,从逻辑到现实探讨社会世界的困境与未来发展的前景。社会世界不应该被当作一个被动的存在,而应作为可以被建构和被变革的对象,包括思想领域、物质环境、制度形态等。借助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可以促进这一本土建构过程的实现。

图2.3 “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概念体系生成框架

第二,时空关系。可持续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肌理的层面上,合理考量和处理其主要元素之间关系的设计。其设计对象涵盖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人文与社会环境,并可以借助对宏观、中观及微观的不同尺度的城市发展进行整合性考量,朝向一种符合城市未来长远和永续发展的设计考量,多层面、全方位地践行本土策略。正如道格拉斯·法尔所说,时间是可持续城市化变革的基本。可持续城市设计既与空间有关,又与时间有关,因为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不但具有空间分布特征,还具有时间发展周期。本土策略除了可以通过可持续城市设计的设计和环境组织来实践,还须在时间维度保持某种程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才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这种过程性与可持续城市设计的过程性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行动格局。正是在本土实践真实的时间演化过程中,社会性力量和物质性力量往往以相互作用和突现的方式交织,并受到人们行动的反复调节,如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的,受行动主体的组织、行动目标的设定、行动的条件与手段等因素的合力影响,抽象地构成一种渗透本土地域、情感、过程与知识多维度的行动格局。这种伴随冲突限定或激发的具体实践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或阻碍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又必须在一种博弈建构的视野下,通过行动体系的配合,对冲突进行协调与缓解,对空间建构和策略实施的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或引导。

第四,制度安排。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制定一系列指导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筑或环境的进一步设计与建设。可持续城市设计要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必须依靠公共政策手段,反映本土国情、社会和经济需求,并面向核心冲突问题,深入研究与策划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探索城市设计管理模式及政策的发展趋向与调节机制,联结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效果,提供特定的约束或激励框架,形成有利于本土可持续发展建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与环境发展的制度安排。

这里,从“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建构的本质分析,一方面,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城市化理论、可持续理论、城市设计理论、社会学及相关理论等学科交叉共同构成了其理论基石——这些理论不应被简单叠加,而应尽可能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城市可持续空间的城市设计建构则构成了其实践基础——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广泛的可持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又反过来指导建设的发展与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体现出在今天新的理论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形势下,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必须突破“物质性”和“纯技术”的领域,结合深层次的认识论及社会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更具“情境性”地进行一种“本土化”的整体建构——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再构、体现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路径及城市物质空间上的社会投影等,探讨相对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与方法。

综上可见,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概念模型已成轮廓:以着重整体性、关系性、互动性与过程性的可持续建构为基本目标,以强调可负担、活力、多层次及联系密切的策略特征为实践导向,试图从多学科视角来研究当代城市设计本土建构的策略内容与方法,探索可持续城市更趋适宜的、可借鉴的形成机制。尽管目前关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直接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但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机构进行了丰富的相关研究。如果我们以更自觉的态度,研究和分析全球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借鉴成功的国外研究以及本土成果,从中不仅可以获取研究可倚重的理论依据及研究范式,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研究的目标导向平台,指导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深入建构。

与本土维度的综合研究及可持续城市设计架构相关联,本书对“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主要特征的把握,主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负担性。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必须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可负担的,甚至与人们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相匹配——可以被承受、被实践。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行之有效地建构选择、管理与实施机制等的本土化进程;本土策略强调从理念到技术的整体适宜,基于在共同的社会认知、个体的非理性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建构的“元认知”,提倡多层次的策略手段——可以是低技术、高技术或是综合技术,动态有序地制定更趋适宜的本土策略内容。

第二,可根植性。除了可负担之外,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还应与人们的心理、行为及城市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脉络密切结合、相互调和,才可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并蓄积潜在的能力,实现一种本地的“根植”。而这种根植的把控,首先在于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强调一种脉络性,即尽量考量当地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并仔细厘清其与特定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的关系,以彰显现象本身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务求以最适当的方法及程序,针对所探讨现象的本质与特征。其次,需要依靠一种持续性,包括资本、时间的持续投入及程度的持续加强;依靠一种创新性,涵盖知识的增多、理论的拓展的观念,在冲突的激发中实现创新发展和变革,以呈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可联结性。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应有利于调节多元价值、协调利益格局、增强参与互动、促进社会融合与活力,体现出一种“联结”的特质。这种“联结”不应是纸上谈兵,而应是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推行和调整一种选择和参与过程。在这里,本土策略不再被想象成为一套由个体成员所实施的一条规则,而是将其看成一种行动者在其中创造并产生出价值导向、行动构成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手段。事实上,正是人、社会、空间之间深深透着本土印记的关联与互动,使得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历史底蕴、文化特征、城市特色与活力,而这些也构成了本土策略的特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