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3-08-29
事实上,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能力行动,有能力互动,还得有能力理解我们所作所为的意义。最初的挑战来自于人的行为的规范性意涵。对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等现代早期哲学家来说,理解行动的基础,也就是理解人的处境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就可以理解在道德行为上重视实现伦理原则的种种可能与限制。然而,更能让20世纪的大多数理论家们感受到严重挑战的,并非从一种哲学角度来看的行动的伦理,而是作为一种经验现象的行动的复杂性。其中,当人们沉浸在世界的理性契约[2]联结模式时,涂尔干首先开辟了一条路径,认为社会的逻辑应从社会现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出发,来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论述。他使用了“社会团结”的中心概念来表达人与人之间协调、结合的关系,并分析了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联结方式,即以机械团结迈向了有机团结。
裴迪南·滕尼斯则围绕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来区别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两种形式,并采取了“本质意识”和“选择意志”两种不同的动机来描述共同体与社会的联结。滕尼斯的这种对两种生活形式的区别也揭示出现代城市模式瓦解着传统自然链接的方式、促使人类生活方式不断重组,进而使人们更多地陷入利益与理性算计的人际之中,不断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的现实过程。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则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并不是一种理想或目的,而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动的一种概念性工具和方法。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并且认为目的理性行动是社会行动发展的方向。塔尔科特·帕森斯则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深化了这一研究,赋予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个人意志等内涵,从而构造了社会行动的理论体系。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单位行动”的概念模型,认为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并包含如下四个要素:第一,行动者或中介,即行动主体;第二,目的、结果,即行动的未来状态;第三,情景,包含行动的条件与手段;第四,规范,包括思想、观念与行为取向等制约行动的发展,影响手段的选择。
实践理论家们则将实践理解为行动的核心方面。其中,约翰·杜威强调人类社会状况的民主改进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加芬克尔更倾向于参照经验研究的特定实例来进行推论,其兴趣在于行动者使用哪些做法来建构这种秩序;安东尼·吉登斯则是力求将一种更为宽泛的实践观念,并不仅仅将实践看作定位在局部情境中的行为,而是更多地将实践作为纽带与关节,与社会系统和结构性模式整合在一起。其结构观念则从分析上将这些做法分解成四个要素:程序性规则(实践是如何实施的);有关如何实施算作适当的道德规则;物质资源(配制性资源);权威资源。安东尼·吉登斯还把社会行动分为本能行动、实践行动和话语行动,把合理化作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依据,赋予了行动者更多的主动性,深化和发展了社会行动理论。此外,网络分析学者引领了有关行动与实践的关系性描述,体现为对于网络纽带如何“嵌入”文化意义与惯常行为形式的关注。这里,网络具有了两个基本的要素:行动者和社会联系,二者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总的来说,本书中社会行动将被作为一个既定概念来使用,而其中包含了对行动者、行动的内容、意义及背景等的综合考察。竞争、冲突、顺应、同化等不同类型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行动机制与导向;同时,社会行动与社会技术的应用、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结构的生成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并通过行动主体的观念或从行为的实行、实施、生产的方式入手,反过来又影响竞争、选择或冲突的现实格局,进而朝向具有重要意义的行动模式的确定。而在本书中,社会行动将突出“冲突主义”的核心意涵,重视“冲突”类型的行动建构,借助话语分析、情境分析、博弈论、互动关系的考察等来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建构的行动模式,探索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的现实机制与未来可能。
【注释】
[1]甘斯(1968)指出,规划者笔下的成果只是一个“潜在环境”,社会系统和使用者的文化将决定其成为“有效环境”的程度。
[2]卢梭在其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即是理性的人之间的契约。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3-08-29
“原野”型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成了人们的最终向往。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人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则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促进条件。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核心是全体公众,主体是政府和生产者。......
2023-08-29
图4.5上海旧区改造与文化复兴事件的冲突发展脉络梳理表4.4上海旧城改造历史演进特征考察1所谓搭桥,是指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和近郊区房地产开发经营相结合,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联动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此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2023-08-29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伴随着迅速工业化的过程,近10年来年均提高约1.26%,2017年城市化率已达58.52%,中国2030年城市化率预测可达70%。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阶段,跨入了城市社会的门槛,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并引起全球层面人口的城乡布局转变。这对于处于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图1.1中国城市化之路......
2023-08-29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两份纲领性文件,并结合国情指出了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今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决策。可持续设计需要理解自然系统对建城环境的各种要求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环境后果。......
2023-08-29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本土策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究其特征而言,本土策略首先体现为一种尊重传统、强调归宿感、符合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冲突应对的哲学思路,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功用和理论价值,是人类对现代化社会之弊端与缺陷加以反思的一种现代性努力,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向21世纪时一种更为智慧也更为平等的努力,强调注重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内涵。......
2023-08-29
基于上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演进的阶段耦合与特征解析,并借助一种社会建构下空间建构与社会行动策略耦合的生成机制,本书将上海的实证研究具体落实于“技术路线”和“行动路线”的联结性分析。......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