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5-09-30
冲突研究则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建构,而冲突研究的方法在本书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反思与批判的过程,可根据定量、定性的不同分为两个方面。20世纪西方的许多学者把定量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引向数量化,博弈论、决策论等构成了其中的重要思路。冲突分析在今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既可以用来指引冲突者选择最佳策略,也可以用来指导调解者或仲裁者进行工作。其主要特点则体现为尽最大可能地利用信息,借助对诸多难于定量描述的现实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冲突事态的结果做出预测及过程分析,促使决策者能更科学周密地思考问题。我国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并涉及价值观、利益冲突、资源配置等多元视角。
比较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借助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现实状况与表现,有利于探寻冲突形成的内在原因,总结和制定冲突的转化方向、调适对策。再者,整合的方法,注重借助多学科的多领域研究,以一种多元话语局面展开多种声音的对话,激励一种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此外,关系及过程分析对于冲突研究十分重要。冲突现象往往至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观实体,而各个冲突实体往往具有其自身的利益倾向与行动方案。通过考察冲突发生的背景、各方参与冲突的动机与目的及事件主要发展过程等内容,把握内在关系与过程机制,构成了对复杂的冲突问题进行分析与解构的基础,从而成为解决冲突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政策及制度设计也是冲突研究的重要方法,并随着近年来环境危机的日趋严重、社会问题的日趋凸显而更多地被人们重视和应用。
结合冲突建构的视点来分析相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应对、城市更新机制、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与机制建构、城市设计与建筑相关领域的冲突考察与实践研究。其中,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冲突应对视域,张向和聚焦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选址和运行管理引起的冲突问题,开展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跨学科研究;彭佳捷将社会学冲突论引入地理学,提出了空间冲突的概念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空间冲突测度的基本框架与指数模型,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了解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空间特征,并进行空间冲突的有机调控。关于城市更新机制的冲突应对视域,王春兰对以房屋拆迁和居民安置为中心的城市拆迁冲突做出了分析考察。任绍斌则结合城市更新的类型和模式划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和模式城市更新中的利益主体构成、利益冲突形式以及利益冲突的焦点,认为城市更新中利益冲突的焦点集中在政府、开发商和产权人之间的规则性冲突、分配性冲突和交易性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更新中规划协调的公平性、全局性和伦理性立场,以及相应的规划协调策略。
面向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与机制建构问题,许和隆在充分利用政治学及其他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对制度与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转型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冲突及其互动。涂姗针对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土地冲突的特点和类型,对农村土地冲突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和性质分析,并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引发冲突的原因深入剖析,提出了规避冲突的措施。郑卫基于对规划制定决策机制、土地征收矛盾的研究分析,对邻避设施的实践建设问题进行综合考察,进而总结提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冲突的解决对策。
此外,在城市设计与建筑相关的冲突研究视域,谢菲针对信息时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建筑文化趋同、人的社会本质异化、建筑产品化、城市肌理破坏等诸多问题与困扰,试图从城市经济、技术和人们价值变化深入分析信息经济对城市设计发展影响,研究并摸索未来城市设计可能的方向。柳玲等分析了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建筑设计冲突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如何更为技术化地通过分解设计结构矩阵进行冲突检测,建立其建筑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冲突模型,试图对建筑设计过程中多学科的协调工作进行最优化处理。阎树鑫等在《面向多元开发主体的实施性城市设计》一文中,与实践更为紧密结合地指出了面向多元开发主体的实施性城市设计在运作机制、“融入”、“独立”方式上的问题与艰难,进而提出解决思路。(https://www.chuimin.cn)
总体来看,多学科交叉地引入对冲突问题的研究、从分析冲突角色及其利益关系的视角切入、探讨综合性立场下的协调与应对策略等,是当前冲突研究的重要内容构成。从冲突主题本身切入、综合建构冲突分析语境来推展的相关研究还相对匮乏,尤其缺乏与城市设计密切关联的、针对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所面临的冲突问题进行策略应答的研究与探讨。
与之相联系,本书试图阐明这样一种关系:当社会现实出现冲突与问题,表面处于对立角色的参与者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损益与共,其长期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建构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则可以提供一种行动和实践的整合性研究视角,为理解社会现实、记录和分析其构造与发展过程提供新的思路。虽然从外在表象来看,可持续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千差万别、建构方式纷繁多样,但究其本质,仍可以归结为一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行动。从根本上,如果社会行动缺乏连贯一致的意义,实践缺乏稳定的形式,社会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波动或冲突。正因为如此,本书试图面向冲突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及本质问题,内在地将冲突理论、社会建构、社会行动三者联系起来考察,型构“理论、方法、应用”立场联结的“冲突”的分析建构(图1.8)。
图1.8 “冲突”的理论分析架构与借鉴维度
相关文章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5-09-30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革,日趋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社会问题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也迫使人们更为迫切地探寻可以促进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聚集模式。当然,也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与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联系与影响。......
2025-09-30
城市所处的独特历史空间条件、城市肌理及大地景观特征、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境与潜在的环境建构可能,促使当代城市设计愈加强调一种平衡的自然生态的建构,强调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以自然为本,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优化。杨沛儒则这样宣称:“任何的城市设计议题都必然涉及自然系统,所有的城市设计与建造任务都具有转化为某种形式的生态设计的潜质。”......
2025-09-30
因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机制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当前城市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5-09-30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考察视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战略研究、机制建构、评价体系及与城市形态相关的考察视角,可以说构成了其中关键、核心的内容,也成为本书多学科交叉探寻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支持路径,并探索其间的实践机制与应用可能的重要思路借鉴。......
2025-09-30
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5-09-30
作为一种预测性和实验性的应对,城市设计还将面对冲突与矛盾激发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还需要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实践经验,甚至是有益的发展路径,如“城市创造”就是西方城市设计经验与日本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理论。......
2025-09-30
城市设计是建构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并一直在城市模式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在可持续性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特别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但在某些方面却落后于平均水平。然而,当今城市生活与社会情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促使思维模式与实践体系面临重大挑战。......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