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战略和思路,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多学科领域,其间各种思想和理论正日益丰富(表1.7),关涉理想城市、发展模型、政策宣言、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维度,但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生态的持续与协调发展如何有效保障,还需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开展深入研究与探索。
事实上,对理想城市和发展模型的探索一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动力之一。从柏拉图《理想国》、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到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阳光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广亩城市”等,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秩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平衡与和谐,开启了城市设计的智慧之门,并推动城市设计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当前科技革命、人文思想和生态可持续理念兴盛的时代背景,也推动各种新的城市构想陆续出现,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大胆而又理性的探索或预见。
图1.6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综合考察图示
表1.7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为寻找科学的价值取向、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理论探索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实施计划先后制定。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两份纲领性文件,并结合国情指出了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今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决策。2006年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中得以明确提出,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提出将传统的“征服自然”等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转型模式,从简单地把增长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转变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十二五”规划首次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纲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约束性指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等。
在可持续理论与设计方面,英国城乡规划协会在1990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并于1993年发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提出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原则,以及将环境因素管理系统纳入空间发展规划的各个层面。这些技术措施与一系列社会经济、法律、政治、政策等相融合,共同对当代的城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成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设计策略,1993年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书列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细则”。唐纳德·沃特森等编著的《城市设计手册》一书则介绍了“可持续设计”:代表着一系列以“保护并改善人类与相应自然系统的环境健康”为主旨的规划、设计、建造原则(图1.7)。
可持续设计理念认为,人类文明是整体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形式都依赖这些自然资源。可持续设计不仅能影响场地设计、雨水收集、蓄水层补充、污染防治和复垦,还能通过消除有毒化学物质来改善空气、水和植被的质量。可持续设计需要理解自然系统对建城环境的各种要求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环境后果。可持续设计的驱动力来自设计职业之外——主要是来自全球性问题在国际上引起的社会反映,诸如人口、贫穷、自然资源的受威胁与锐减、全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致力于解决全球发展根本的思想与行动议程中,可持续设计是其核心内容。许多思想和讨论都脱胎于可持续概念,并不断修正着可持续设计的议程,与生物气候设计、生命循环和“从摇篮到摇篮”的材料回收、可持续的社区设计、生物区域主义等多个研究方向紧密联系。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本土策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究其特征而言,本土策略首先体现为一种尊重传统、强调归宿感、符合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冲突应对的哲学思路,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功用和理论价值,是人类对现代化社会之弊端与缺陷加以反思的一种现代性努力,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向21世纪时一种更为智慧也更为平等的努力,强调注重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内涵。......
2023-08-29
基于上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演进的阶段耦合与特征解析,并借助一种社会建构下空间建构与社会行动策略耦合的生成机制,本书将上海的实证研究具体落实于“技术路线”和“行动路线”的联结性分析。......
2023-08-29
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2023-08-29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革,日趋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社会问题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也迫使人们更为迫切地探寻可以促进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聚集模式。当然,也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与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联系与影响。......
2023-08-29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考察视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战略研究、机制建构、评价体系及与城市形态相关的考察视角,可以说构成了其中关键、核心的内容,也成为本书多学科交叉探寻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支持路径,并探索其间的实践机制与应用可能的重要思路借鉴。......
2023-08-29
我们有必要紧密联系“社会空间”的建构视野,关联现实条件与社会情境,把握社会空间的建构内涵,针对地域特征及核心问题,并防止和避免那种单一的、物质性的、急功近利的建构模式,来有效黏结传统与现代、理想与实践,促成现实的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未来可能。......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