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城市设计与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实践

可持续城市设计与本土策略:冲突视野下的实践

【摘要】: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表1.4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一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解决环境问题、发展技术革新、拓展影响广度的重要方面,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城市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程度和实施效果。生态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影响着并反映了城市对可持续性建构的追求,从而促使生态城市相关的实践探索,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斯基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个理想城市模式,并在1987年进一步提出包含五个层次的完整的“生态城”设想;1996年城市生态组织则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城市建设十项原则,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生态意识等多方面更为丰富的原则体系;日本建设省从1992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具体步骤,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至少包括节能、循环型城市系统,水环境水循环城市绿化这三方面内容。另外,以保罗·索莱里的生态城市为代表的生态理想城市构想也陆续出现,虽然其实现在现阶段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作为对城市在能源、空间、环境等方面的集约高效发展的创造性构想,对于当代城市以及城市设计自身发展而言,极富启发意义。

国内外一系列生态城市会议和学术讨论会(伯克利,1990;阿德莱德市,1992;塞内加尔,1996;莱比锡,1997;库里蒂巴,2000;深圳,2002)和人居环境生态建设主题大会(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1992;苏德霍恩,1995;伊斯坦布尔,1996)的召开,促进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和传播,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建设实践。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在生态可持续的设计原则指导下,更为积极地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实践探索。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德国的克罗伊茨贝格地区和海德堡市、美国的伯克利、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丹麦的哥本哈根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波特兰都市区等,无论是在建设规模还是深入程度上,大多依据城市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建设,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转暖所带来的问题,国际上又兴起低碳城市研究(表1.4)。随着2009年全球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性大问题,中国也高度重视。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规划策略,未来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都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试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合理促进低碳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增加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并最终改善城市生活。节能减排也已成为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成。

表1.4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实践

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已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模式导向,其建设实验也已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遍布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然而,其理想建构的实践真正落实却亟待拓展与检验:始于2005年东滩生态城建设蓝图的中国生态城市项目,当前仍以较为独立的城市或地区为建构单位,并大多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技术原型,并未形成自身的成长体系,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其建构内容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节水与节能技术使用及浅层次的指标界定范畴,缺乏结合地域特征、当地文化、组织制度等来进行整合建构,亟须拓展建构方法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