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摘要】: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伴随着迅速工业化的过程,近10年来年均提高约1.26%,2017年城市化率已达58.52%,中国2030年城市化率预测可达70%。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阶段,跨入了城市社会的门槛,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并引起全球层面人口的城乡布局转变。这对于处于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图1.1中国城市化之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0年曾在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指出: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图1.1),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伴随着迅速工业化的过程,近10年来年均提高约1.26%,2017年城市化率已达58.52%,中国2030年城市化率预测可达70%。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以城镇人口为主的阶段,跨入了城市社会的门槛,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断改变,并引起全球层面人口的城乡布局转变。推进城市化进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已成为今天解决多重社会问题的一个关键手段。然而,“城市化既可能是没有什么可以予以超越的未来的光明前景,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灾难的凶恶兆头,因为未来怎样就取决于我们此刻的所作所为”(沃利·恩道)。工业革命以来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得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诱发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并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带来了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同时不断引发社会问题与生存危机。这迫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城市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生存与平衡的适宜模式。

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过去人们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的有益模式及探索。虽然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经典理论来达成提高效率、改良社会及实现美好生活的整合性目标,过于倚重模式也往往容易陷入“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巢窠,但无论是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还是机械理性与有机疏散的思想及新城建设,事实都反映出了人们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对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全球化浪潮洗礼下的城市发展途径与方法,具有重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城市条件及其驱动力在当代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城市化发展的复杂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城市也已成为促进全球化、社会与经济增长、其后变化及环境保护等各因素之间互动的“节点”(雅克,2010),并成为增长、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进程的核心。这对于处于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城市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且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既有城市空间“量”的增加,如城市建成区扩大、增加新的城镇等;也有“质”的提高,如旧区的改造与重组。城市化作为一种生产手段已引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功能转变,行之有效的相关行动变得更加迫切,而留给人们的行动期限越来越短。

图1.1 中国城市化之路(195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