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现代城市设计受到重视正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由物质规划转向经济及社会综合性规划的背景下出现的,实质上是一种恢复和反省,借助“社会使用”和“场所构建”的传统,彰显其对于城市发展社会意涵的关注与考量,并日益增多地将与城市空间相关的观念、社会、文化、政治、行为、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认识和建构。“场所构建”的传统,则着重关注城市空间的设计作为审美对象和活动场景的功能。......
2023-08-29
21世纪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900年,城市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0%;1950年,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0%;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世界人口的50%;2018年年初,世界人口突破74亿,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也增加至55%。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总量预计将增加25亿,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将增加到68%。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设活动无限蔓延,进而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毁损、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在今天,城市发展进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多项科学证据表明,因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尤其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燃料在建筑、运输和生产等方面的大量使用,导致CO2不断增多,使得全球变暖日益明显,而全球变暖的危害不仅在于造成越来越多的风暴、洪水、热浪威胁、飓风、冰川融化,更在于其危害的不可逆转性。尤其在城市地域,虽然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2%,但由于大量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人口消耗了生活用水总量的60%,能源总消耗量的70%,占垃圾产生总量的75%,所排放的CO2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热岛效应更为突出,空气污染进一步加剧。许多城市正在以严峻的资源危机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人口的超负荷活动,城市环境质量大大降低,城市防灾也形势严峻。这迫使政府、理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才能使21世纪成为中国从不断向环境透支与索取、能源与资源高消耗、利用模式粗放,转向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集约利用能源,进而促进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必须全社会配合来共同解决。而城市是“权力与集体文化的最高聚集点”(刘易斯·芒福德,1983),也是人类聚居和能量消耗、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发展也就成了人类消耗能源和资源、改变环境和生态足迹的最重要的方式。人们认识到,城市可能是主要问题之源,但也可能是解决世界上某些最复杂、最紧迫问题的关键,而城市完善的体制也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起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城市的模式进行研究。城市设计是建构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并一直在城市模式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21世纪的城市设计,应当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设计模式都有所作为,并需要在理念上和技术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加以支持。
转型期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构的冲突境遇
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及民主化的相互作用在今天交织在一起,加快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空前紧密,城市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也因之产生了巨大转变,资本、市场、稀缺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并不断引发社会问题与生存危机。可持续建构的命题应运而生,并日益发挥重要且核心的现实作用。人们试图在危机中不断探索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并积极构建促进生存与平衡的城市发展的适宜路径。
可持续发展已被我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低碳转型等先进理念相继提出,以“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城”等形式为代表的可持续实践探索广泛推展,为具体化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在可持续性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特别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但在某些方面却落后于平均水平。直到今天,具有典型意义的“可持续城市”的成功实践仍未出现,甚至还存在着这样的不利倾向:“可持续”被简化为单一的考量、削弱成陈词滥调,模棱两可或者被奢侈地、无目的地建构——当前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建构,既呈现出国家层面政治推进的强大示范性,也存在城乡地域层面发展的巨大差异性;既有大范围推展的规模优势,也存在迎合热潮下的盲目跟风;既表现出新时期发展机遇激发的创新性,也蕴含浓厚的实验性与探索性;既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理想建构,也由于实践力不足而局限重重。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面临着与其他民族、国家同样的风险与危机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独特性,还有许多内生性的问题,使得国家内部又有着独特的风险与问题:一方面,存在各种阶层与群体的不断形成并彼此互动纠葛,衍生出一系列社会冲突问题,如旧城拆迁和居民的补偿与安置已事关城市和谐稳定与发展;利益格局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新型社会控制机制因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而效力不强,利益团体的复杂则直接变现为价值认同的差异,并激化矛盾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短期内突发式的城市扩张和加速城市化,使其面临巨大环境压力且无处外推,造成狭小范围内的发展策略失效。冲突的发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频繁和激烈,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危机消弭机制也从未如此急需和必要。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变革诉求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戈斯林等,1984)、“一种社会空间过程”(阿里·马达尼普,1996)、“一种动态的艺术和一种程序”(蕾切尔·库珀等,2009),一直在城市模式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设计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体系,有自身的目标、设计方法、评价标准和实施手段。这一体系发展得如此成熟,以至于城市设计的专家可以用它来解决已有的城市问题或者营造新的城市。
然而,当今城市生活与社会情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促使思维模式与实践体系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看到,今天的城市空间已不再像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那样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与社会进程的“容器”,而是日益增多地被置于特定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及政治背景来考察,作为一种重要的和可辨识的当地的生活与生产要素、一种整合和平衡的要素及一定地域内人们生活中社会关系的结果。相应地,城市设计越来越多地涵盖自然生态、社会意涵及应用层面,并将与城市空间相关的观念、社会、文化、政治、行为、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建构,以寻求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困境的突破。另一方面,尽管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化和推销自己城市的重要手段(张庭伟,2001),城市设计已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久以来盲目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城市美化”,导致“建设性破坏”突出、再格式化泛滥,空间极化生产现象也日趋明显,我国已有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形态受到巨大冲击,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很多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体现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和枯燥的教条,对变化无所适从,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显得束手无策。
正是在上述发展趋向与现实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亟须将重点拓展至关涉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环境保护的多元目标,融合中国自身特殊的城市发展情境和历史文化原因,结合本土现实问题来探讨更具实践性和可行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可能。本书试图借助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建构,面向当前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的核心冲突问题,同时侧重本土经验和模式的探索,聚焦“可持续城市设计”,以一种“冲突”楔入的视角和本土建构的线索贯穿,考察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建构面临的主要冲突领域,并借助与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的实证研究,探索“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本土策略”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机制,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
有关冲突视野下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本土策略的文章
实际上,现代城市设计受到重视正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由物质规划转向经济及社会综合性规划的背景下出现的,实质上是一种恢复和反省,借助“社会使用”和“场所构建”的传统,彰显其对于城市发展社会意涵的关注与考量,并日益增多地将与城市空间相关的观念、社会、文化、政治、行为、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认识和建构。“场所构建”的传统,则着重关注城市空间的设计作为审美对象和活动场景的功能。......
2023-08-29
“原野”型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成了人们的最终向往。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人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则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促进条件。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核心是全体公众,主体是政府和生产者。......
2023-08-29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两份纲领性文件,并结合国情指出了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今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决策。可持续设计需要理解自然系统对建城环境的各种要求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环境后果。......
2023-08-29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日益扩展和深入。虽然至今为止,概念的表述众多,但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正向而有益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运行顺畅的均衡、和谐的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与内涵的分析界定,考察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现实,则可以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层的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引。......
2023-08-29
本土策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极为广泛的理论体系。究其特征而言,本土策略首先体现为一种尊重传统、强调归宿感、符合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冲突应对的哲学思路,既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功用和理论价值,是人类对现代化社会之弊端与缺陷加以反思的一种现代性努力,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向21世纪时一种更为智慧也更为平等的努力,强调注重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联内涵。......
2023-08-29
基于上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演进的阶段耦合与特征解析,并借助一种社会建构下空间建构与社会行动策略耦合的生成机制,本书将上海的实证研究具体落实于“技术路线”和“行动路线”的联结性分析。......
2023-08-29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革,日趋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社会问题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也迫使人们更为迫切地探寻可以促进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聚集模式。当然,也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与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联系与影响。......
2023-08-29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则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并且认为目的理性行动是社会行动发展的方向。塔尔科特·帕森斯则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深化了这一研究,赋予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社会互动、个人意志等内涵,从而构造了社会行动的理论体系。......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