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天子之义①,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②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古时候,朝廷中的礼仪制度不能用在军队之中,同样,军队之中的礼仪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所以,德行和道义才不会相互逾越。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夏启又称夏后氏。......
2023-08-04
《诗经》和《尚书》的编辑和流传 春秋战国时代所说的《诗》,是指自古流传下来的诗歌,大部分可以同音乐和舞蹈配合起来歌唱的。其中有贵族的宗教性颂诗,如《周颂》《鲁颂》之类;也有贵族宴飨时歌唱的诗,如《大雅》《小雅》之类;多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如《国风》之类。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宴会中赋《诗》,在交际应对中,引用诗句,往往断章取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后来儒家也还把《诗》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据孔子自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墨子也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还说儒者“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墨子·非儒篇》)。流传到现在的《诗经》,司马迁说是孔子从“《诗》三千余篇”中“去其重”而编成的,不免夸大,但是,这部《诗经》出于儒家的整理和编辑,该是事实。我们查考《墨子》书中引《诗》十则,不见于今本《诗经》的有四则之多,和今本次序不同的有三则,字句不同的有二则,大致相同的只有一则,可知当时墨家所读的《诗》不同于今本《诗经》,今本《诗经》当出于儒家整理编辑。《诗经》是西周时期和春秋前期的诗歌总集,它标志着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当时所说的《书》,是指自古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流传到现在的《尚书》,出于西汉初年儒家伏生所传授。司马迁说是出于孔子的“编次”,看来不可信。因为其中就收有战国时代的著作《尧典》和《禹贡》等篇。但是它出于战国时代儒家所编辑,该是事实。我们查考《墨子》书中引《书》二十九则,连篇名、文字都不见于今本《尚书》的有十四则之多,篇名、文字和今本《尚书》不同的一则,文字不见今本《尚书》的六则,引《泰誓》而不见今本的二则,与今本有出入者二则。说明墨家所读的《尚书》和儒家大不相同。《墨子》所引的《尚书》,主要是有关禹、启、汤、仲虺、周武王等人的文献;而今本《尚书》二十八篇中,《周书》要占一半,大多是西周初年的文献,其中有十篇记载着周公的长篇大论,主要宣扬的是文、武、周公之道,应该出于儒家编选的结果。
墨家引用《诗》《书》,用作他们的理论依据;儒家编辑《诗经》《尚书》,同样是为了用作他们的理论依据,同时还用作他们聚徒讲学的教材。
礼书的编辑 儒家主张礼治,礼书都出于儒家所编辑,主要有《仪礼》和《周礼》两书。
《仪礼》十七篇,是贵族所用各种主要礼节仪式的汇编,经过儒家的整理编辑,全书有严密的条例(详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其中主要是士一级贵族应用的礼节,所以又称《士礼》。这书有人认为是周公制作(如梁崔灵恩,唐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等),有人认为是孔子订定的(如清代邵懿辰、皮锡瑞等),有人认为“作于战国之世”(崔述《读风偶识》卷一)。成书当在战国初期到中叶。“礼”原是贵族用来巩固贵族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的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从而巩固统治的。当时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往往贯串在各种礼仪的举行中,依靠礼仪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的。《荀子》的《礼论篇》,就是阐明这个道理的。详见拙作《籍礼新探》、《冠礼新探》、《大蒐礼新探》、《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射礼新探》、《贽见礼新探》等文(收入拙著《古史新探》,一九六五年北京中华书局版)。
《周礼》是儒家编著的一部理想化的政典,分述各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汉代刘歆认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何休又“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周礼》贾公彦疏)。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出于刘歆伪造。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著作[1]。这书是以西周、春秋的制度为基础,经过整齐划一,加以系统化和理想化而编成的,因此内容复杂,但是其中还是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古代史料。我们把这部书中的史料和其他可靠史料结合起来研究,从探索各种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流变中,分析出哪些是比较古老的制度,哪些是起了变化的制度,哪些是以后掺入的系统化和理想化成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
[1] 郭沫若著《周官质疑》(收入《金文丛考》),以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官制和《周礼》比较,证明《周礼》不是西周作品,应是战国著作,“盖赵人荀卿子之弟子所为”。杨向奎著《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一九五四年第四期),从《周礼》中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法制度和学术思想分析,认为这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作品。顾颉刚著《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从《周礼》中六乡重视“颁法”、“读法”和六遂重视“诛赏”以及力役赋税负担的加重,又推测这是出于齐国以及别国的法家。个人认为战国时代儒家的著作,是可能采用战国的政法制度和赋役制度的,不一定出于法家之手。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提出天子的行为准则,必须取法于天地,借鉴古代的圣贤君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依凭。天子之义①,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②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古时候,朝廷中的礼仪制度不能用在军队之中,同样,军队之中的礼仪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所以,德行和道义才不会相互逾越。禹受舜禅,后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启,启因此建立夏王朝,夏启又称夏后氏。......
2023-08-04
孔子回到家乡时已经68岁了,他将余生的精力倾之于典籍整理与教育事业。后世尊其为“复圣”。颜回过世第二年,公元前480年,孔子72岁,子路也死于卫国内乱,被乱刀砍死。获得死去的麒麟与两位重要弟子辞世,是孔子辞世前夕最为悲痛的三件事。孔老夫子逝世的时间是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享年七十三虚岁。孔子的弟子移植很多奇珍树种在孔子墓地及其附近,因而称为孔林。[9]《四书》,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63页。......
2023-08-27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当然,《礼记》中也有许多糟粕的东西,需要在研究时批判吸收。......
2023-12-03
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尚书》列为禁书,规定民间所藏的《尚书》均需烧毁。此后,引起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争论。伏生用这28篇的不全《尚书》,讲学于齐鲁之间。由于这些篇章是用当时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这一来,梅蹟的古文《尚书》其真伪,便成定论。《尚书》是难读的。......
2023-12-03
分析整理与公共关系策划相关的材料,是公共关系策划一般过程的首要环节。准确、有效、及时的信息是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依据。材料分析是在广泛收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抽取出与公共关系策划直接相关的各种材料。将已获取的信息,根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方法,综合提炼出对公共关系策划具有价值的材料。将第二阶段处理的材料,通过分类整理,编制成各种资料归类存档。......
2023-07-16
在中国古代典籍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传说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有关“三皇五帝”的记载,反映出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史书记载很不一致。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2023-08-20
然而,诗学价值虽变动不居,却并非无规律可循。上面我们都是谈的诗学价值的可变性,我把这种可变价值称为浮动价值。诗学价值还有另一方面,即基本稳定的方面,不变或变动较少的方面,我称之为基本价值。......
2024-02-02
出现“红三兵”形态之前股价在横盘整理时成交量并没有出现放大的现象,而且股价的波动幅度也很小。在整理的过程中,如果成交量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甚至是极度的萎缩,那就预示着盘中的筹码较为集中,即大部分筹码集中在主力手中。该股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在形成这种“红三兵”形态的过程中,股价后两天是以涨停的形式出现的。从形态上来看,它虽不属于标准的“红三兵”形态,但它具备同样的市场预测功能。......
2023-0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