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2023-08-29
文字的变革 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商品交换的发展,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而广泛。文字在民间频繁而广泛的应用中,就不能不讲求简易速成,因而简化的、草率的字体大量流行。不但字形的变化十分显著,不同地区之间文字异形的现象也很突出。当时印玺、货币、陶器上的文字,铜兵器上的刻款,铜器上所刻工名,以及近年出土的竹简、帛书,都是草率的字体,它和青铜礼器上工整的铭文显然不同。大体上当时重要的青铜器上工整字体,还是沿用着西周以来传统的写法,而在一般日用器物上的草率字体,是出于当时各地民间的自由创造。正因为出于各地民间的自由创造,字的写法很不一致,连偏旁也有不同,出现了汉代许慎所说七国“文字异形”的现象(《说文解字叙》)。但是这种民间的“俗体”,代表了文字发展趋势,富有生命力,它们将促使原来贵族化的文字走下舞台,并取而代之。
图六十四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玉印印文
一九七五年秋江陵凤凰山第七十号墓出土。墓中出土两个漆盘,盘底有“廿六年”和“卅七年”字样,推定为秦昭王时期制作。甲印为“小篆”,乙印为“草篆”。乙印“泠”字偏旁用“三点水”,“令”也是简化体,“贤”字偏旁“臣”字两个短直画贯通成一画,“又”作方折而不拉长。两印同为一个人所用,而有两种字体,说明当时已通行两种字体。
战国时代还没有字体的专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工整的一种就是篆书的起源;草率的一种可以称为“草篆”,也可称为“古隶”[1],它正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我们以秦国为例,当商鞅变法时,所制造的“商鞅方升”上的铭文写得工整,是西周以来传统的篆书;但是“大良造镦”上的刻款就很草率,是属于草篆的字体。秦昭王时的两颗玉印(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都作“泠贤”两字,一个是小篆,另一个是草篆,近于隶书,“泠”字的偏旁已不从“水”而作“三点水”。战国后期秦“高奴禾石铜权”的铭文,已是隶书字体,“奴”字的“女”旁和“造”字的“辵”旁都已同于隶书。在秦始皇没有完成统一以前,实际上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都早已存在,“新郪虎符”的铭文是小篆,而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帛书《为吏之道》则近于隶书。隶书和小篆最大的区别,就是变圆笔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这样写的速度就可以加快。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就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更广泛地把隶书加以推广。秦代庄重的石刻之类采用小篆,小篆可以说是象形文字的结束。同时大量官文书采用隶书,隶书可以说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图六十五 秦“高奴禾石铜权”铭文拓本
一九六四年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正面铸有突起的阳文:“△三年漆工、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字体已是隶书。
图六十六 羌编钟铭文(摹本)
钟系韩国大臣羌所作,作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四〇四年)。铭文述及这年三晋伐齐入长城的事。这是铭文的前半部:“唯廿又再祀,羌乍(作)戎(镛),氒(厥)辟(韩)宗(率)征秦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武侄寺力,……。”摹本采自徐中舒《氏编钟考释》(一九三二年刊印)。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一九六五年湖北江陵楚墓发现的越王勾践剑,整个剑身满饰菱形暗纹,有铭文作“越王鸠浅自作用”八字;一九七七年湖南益阳县赫石庙战国墓中发现的一把铜剑,上下两面都铸有“越王州句(即朱句)自作用剑”的铭文,都是这种鸟篆字体。
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氏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源。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也还沿用这个办法,除了广泛应用隶书以外,许多刻石和重要铜器上的文字都用小篆,也都写得工整美观。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2023-08-29
现在就这三段话,来考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八卦很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相似,是从象征生殖器的阴阳二爻所推衍而成的。《尚书·伪孔传序》因为要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这话,所以不得不说伏羲时就有了文字,其实由这简单的符号,演进为文字,尚要经过一个长的期间。大抵文字的起源,就是这样的。及宣王时,太史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以教学童,盖欲假此以统一文字。后人所以能解古人造字的根源,都是《说文》之功。......
2023-08-17
[1]古代的井田制度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村社制度演变而成。当春秋中期以前,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保留有村社的组织形式,保留有这种村社的土地制度,被各级贵族用作“分田制禄”的手段,成为所谓井田制。十分明显,这种平均分配份地的办法,是从原始的村社制度蜕变而来。这种井田制是从原始村社的土地制度转变而来,很是明显。在这种井田制的基础上,依然保存有村社共同生活的习俗。......
2023-08-29
春秋、战国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阶级结构的变动,文学也有了发展。很明显的,这话是模仿古文的,和当时一般人的口语完全不同。这种模仿古文的官样文章,已经成为毫无生气的东西了。到战国时代,这种文体的应用更广泛了,除了某些官样文章以外,几乎已完全代替了过去典雅的古文。“兮”字的有无是区别当时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标准之一。......
2023-08-29
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2024-08-28
人们未及发明文字,凭藉口语传播的传说是当时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为达到帮助记忆,交换意见、传递信息的目的,人们往往借助于某一种物体,打上记号,或刻画一定的符号,于是就产生了记事传播。正因如此,决定了图腾具有特定的传播功能。晚期北京人距今约二十万年,而离周口店数百公里的辽宁营口金牛山洞穴遗址,其文化层内有与北京人相同的用火遗迹,其石器是砸击法,较多刮削器、尖状器也与北京人相同。......
2023-11-02
谈及远东的文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古老。其中,占量颇多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燧石箭头和石棒。这种发现并不局限于一个区域,新石器和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能够扩展至整个中国北部地区,例如,甘肃、河南、陕西等。在新石器时代的后一个时期,被称为仰韶时期。远东在这一历程中产出的彩陶,可以与爱琴海地区的制陶艺术相媲美。从事实和整体来看,仰韶时期的河南陶器和同期的甘肃陶器,各有各的风采和突出特点。......
2023-07-03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排比一下关于文字起源的推论。族名、族徽很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显然有一群人,一个特别的民族,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带头进行了从族徽变成有意义的文字转化。如果文字系统的确是从族徽发展来的,就会牵涉后来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字没有走向表音文字,理由显然藏在这个发展过程里。......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