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交,正是这两种目的不同的战争的过渡时期。公元前三八六年田太公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的国号。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
2023-08-29
进步的历史观 《商君书》不是一人或一时的著作,它是卫鞅学派著作的汇编性质,成书时间已在公元前二六〇年长平之战以后。到战国末年它在社会上已很流行,韩非曾说:“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篇》)
《商君书》所反映的历史观,比《史记·商君列传》所载卫鞅和甘龙、杜挚等人辩论时发表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认为,在太古的昊英之世,即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靠伐木和狩猎来生活;到了神农之世,即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开始从事农业和纺织,不用刑罚就可以治理,不用战争而可以推选出首领。到了黄帝之时,即进入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局面,这样就需要“作君臣之义”,“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就是建立国家机构,对内使用刑罚,对外使用军队(《商君书·画策篇》)。用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来论证实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主张“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商君书·壹言篇》)。既反对复古,又反对安于现状,主张积极地向前看,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加强法治和奖励耕战 《商君书》主要发挥过去卫鞅所主张的加强法治和讲究耕战的政策。它主张奖励告发“奸邪盗贼”,对轻罪用重刑,从而加强法治的效果。它说:“王者刑用于将过(过错将要发生的时候),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商君书·开塞篇》)它认为通过刑赏,还可以迫使人民为官府出死力。《说民篇》说:“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它还认为通过刑赏,可以调整人民贫富不均的情况。因为用刑来监督农耕,可以使贫民变成富民;让富民纳粟买爵,可以使富民变成贫民。它说:“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商君书·说民篇》)。
《商君书》十分强调重农政策,认为实行重农政策,可以开垦荒地,增加生产,使得国富兵强。《算地篇》说:“属于农则朴”,“朴则生劳而易力(肯出力)”,“易力则轻死而乐用(乐于为国君使用)”,“易苦(肯吃苦)则地利尽,乐用则兵力尽”。还可以使农民安居而便于统治,所谓“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朴则畏令”(《商君书·算地篇》)。
《商君书》认为“治国之要”,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行耕战政策;并且把是否推行耕战提到决定国家兴亡和君主安危的高度,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篇》)。《商君书》所讲的奖励耕战政策,比卫鞅提出的又有了发展。它认为,秦国地广人稀,三晋地少人多,贫苦人民没有田宅,应该用“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分配好的田宅,并让他们三代都免除徭役)的奖励办法,把他们吸引到秦国来开垦荒地(《商君书·徕民篇》)。从此秦国可以利用新来的农民从事农耕,用本国的农民从事战争,秦国就一定会富强,别国就必然灭亡。
完成统一的目标 《商君书》的政治目标,是谋求国家的“治”、“富”、“强”、“王”。“王”就是完成统一,建立统一的王朝。达到这个最高政治目标的办法,就是加强法治和讲究耕战政策。例如说:“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商君书·外内篇》)又如说:“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商君书·说民篇》)。《商君书》把重农重战看作唯一重要的政策,称为“作一”。认为“国‘作一’一岁者,十岁强;‘作一’十岁者,百岁强;‘作一’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商君书·农战篇》)。
原来秦国是由商鞅变法而富强的,从而在历年的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由秦来完成全国统一的趋势已经形成,因此秦国的商鞅学派要总结过去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的经验,促使秦国能够早日完成统一的历史任务。[1]
[1] 《商君书·更法篇》和《战国策·赵策二》第四章赵武灵王主张胡服的理论,有许多因袭的言辞,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经过比勘,认为这是《商君书》作者抄袭《战国策》,而非《战国策》抄袭《商君书》。这个论断是可信的。因为这些言辞见于《战国策》的,确是就胡服而辩论,而《商君书》以此作为商鞅发布“垦草令”以前的辩论,就不很确切。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春秋、战国之交,正是这两种目的不同的战争的过渡时期。公元前三八六年田太公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的国号。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
2023-08-29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2023-08-29
经与传战国晚期的智识生活出现了一个重要发展,那就是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文本种类的建立,这种文本被称为“经”。以“经”冠名的著作或者篇章经常伴之以“传”或者“说”。该术语也表明在“经”的文本和它的注释“传”之间,存在着一种等级联系。于是,可以做这样一个类比,经典都是圣人的书面遗产,而附注则来自地位较低的文人贤士,他们致力于传播圣人们的意图和思想。......
2024-04-21
数术的来源和特点 《汉书·艺文志》以为数术来自“明堂、羲和、史卜之职”,著作分为六类,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战国是连年战争的时代,有不少依托鬼神的数术被用于双方战斗之中。这种式盘由上下两盘构成,上盘圆形,象征天,以北斗星居盘中心,四周环列十二月和二十八宿,称为天盘。下盘方形,象征地,由内向外,以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排列三层,称为地盘。......
2023-08-29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
2023-08-29
秦相魏冉设计齐、秦并称东西帝而连横,约五国共伐赵而三分赵地,因苏秦发动合纵而没有成功。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秦国在稍事整顿后,就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攻取得韩二城,并迫使西周君献出城邑。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
2023-08-29
史官的历史记载 远在商周时代,史官原是当时天子和诸侯的秘书性质。所有政治上的重要文件,都是由史官起草、书写和管理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时令和历法,也是由史官制订和掌管的。按年按月的国家大事,又是由史官记录的。贵族把历史书作为重要教科书,目的就在于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作为他们进行统治的借鉴。春秋时代历史书的编著 现存的《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的大事记。......
2023-08-29
孟子鼓吹效法先王和主张实行“王道”,就是要继承这个“圣人之世”的传统的。实行“仁政”的学说 孟子基于上述思想,主张国君要“推恩”,“推其所为”,“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就是要国君把本性中的“善”加以推广。孟子主张通过实行“王道”和“仁政”来完成统一事业,反对战争,反对开垦荒地,反对扩大领土,反对充实府库。......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