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2023-08-29
秦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还比较小。三晋由于利害的一致,曾不断地联合伐齐、伐楚。各大国间的大战往往是因援救弱国而引起的。到战国中期出现合纵、连横运动,战争的规模就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
最初,合纵是各弱国联合抵御强国的行动,例如公孙衍的合纵攻秦,主要是由于三晋遭受秦的压迫。到齐、秦两大强国对峙的形势形成后,齐、秦两大国就往往利用合纵来作为压倒对方和谋取进一步进行兼并的工具了。每当对方威势太逼人时,其中一方就利用其他各国和对方之间的矛盾,发动合纵来向对方进攻。等到对方屈服或失败,它就肆无忌惮地进行兼并,还要迫使某些弱国作为仆从,帮助自己进行兼并。齐、秦两大强国在对峙的局面下,随着形势的变化,是合纵、连横兼施的。如果合纵不利,就改为连横;如果连横发生阻碍,又变为合纵。秦国在战国中期,随着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一片又一片的土地。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收复了部分过去失守的河西地。接着秦惠王用张仪为相、司马错等人为将,向东北取得了魏的河西、上郡,向东取得了陕,控制了黄河天险和崤函要塞,向西南灭亡了巴、蜀,向西北夺取了义渠二十五城。由于公孙衍合纵的失败,张仪连横的成功,秦大胜楚于丹阳,取得楚的汉中。秦武王改变兼并的策略,派甘茂攻取了韩的大县宜阳,以便进取中原。当秦昭王初期,由于齐相孟尝君合纵的成功,齐、魏、韩联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了魏、韩一些侵地,使秦的兼并策略暂时受挫。等到孟尝君从齐出走,秦将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之后,秦就迫使魏献给河东四百里地,迫使韩献给从武遂到平阳通道两旁的二百里地。自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之后,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秦相魏冉设计齐、秦并称东西帝而连横,约五国共伐赵而三分赵地,因苏秦发动合纵而没有成功。苏秦合纵五国攻秦失败之后,秦国君臣组织五国合纵攻齐成功,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共相”而兼五国联军统帅,终于攻破齐国,从此秦成为最强之国。其后秦向西南攻取了楚的黔中,向南攻取了楚的国都郢,并迫使韩、魏献出南阳,同时又向西北全部灭亡了义渠。秦国在秦惠王和秦昭王时,大大扩展了领地,先后建立了巴、蜀、汉中、上郡、河东、陇西、南郡、黔中、南阳、北地等郡。
秦国在秦昭王时,实际上已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既取得了东方各国的大块土地,又大量杀伤了各国的人力。公元前二九三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二七九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二七三年华阳之战,白起又大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公元前二六〇年长平之战,白起又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其他较小规模的战争不计,只就这四次白起指挥的大战而言,秦所杀死三晋和楚的士兵已在一百万以上。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只是由于秦采用残暴的杀降办法,激起了赵国广大人民的义愤,因而秦围攻邯郸三年不能取胜,再加上秦相范雎用人不当,魏、楚两国又合纵救赵,秦兵反而遭到反包围,结果失败了,魏、楚联军乘胜追击,攻到了河东。魏、楚等国虽然一时取得胜利,在东方有所扩展,但是没有能够削弱秦国的力量。秦国在稍事整顿后,就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攻取得韩二城,并迫使西周君献出城邑。同时周赧王也去世了。从此名义上的周天子不再存在,秦国进行统一战争就名正言顺了。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
燕、赵连年大战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国见“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企图兼并赵国,发兵六十万分两路攻赵。赵使廉颇大破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杀燕相栗腹,又使乐乘大败燕军于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俘燕将卿秦。廉颇乘胜追击五百多里,进而包围燕都,一直围困到明年。公元前二四九年,赵大将乐乘再攻燕,围燕都。
燕、楚、魏分别攻齐 燕在攻赵的同时,曾派燕将攻取齐的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燕将因有人进谗言,不敢回燕而坚守聊城,经鲁仲连写信射到城中劝说而退兵。这是公元前二五〇年的事。同时楚在灭鲁之后继续北进,进攻齐的南阳地区(泰山西南,汶水以北)。魏在灭卫之后继续东进,攻取了齐的平陆(今山东汶上北,见鲁仲连遗燕将书)。平陆原是齐西边的别都,是个重要的城市。《韩非子·有度篇》曾讲到魏安釐王“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当时齐国正处于燕、魏、楚三国进攻之中。
秦灭东周和攻取赵的太原 公元前二四九年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把建都于巩的小国东周灭亡了;秦将蒙骜攻韩,取得韩的成皋、荥阳,连同原先的西周和东周故土,合建成三川郡(《史记·秦本纪》、《韩世家》、《蒙恬列传》)。
公元前二四八年赵使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赵世家》),同时秦又使井忌经赵而攻燕,拔二城。于是燕使蔡鸟秘密经赵入秦,献河间十城作为秦相吕不韦的封邑,秦因而大发兵攻赵(《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五)。秦将蒙骜攻取了榆次(今山西太原东南)、新城(今山西朔县南)、狼孟(今山西太原北)等三十七城。同年秦又攻取魏的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今河南汲县西南)。次年秦又全部占有韩的上党郡,平定了赵的晋阳,重新建立太原郡(《史记·秦本纪》、《赵世家》、《魏世家》)。
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和攻韩取管 信陵君自从窃符救赵、合纵攻秦取得大胜后,功劳很大,威望很高,尽管魏王“复以信陵奉公子”,还是不便回魏,留居在赵已有十年。自从秦取得韩的成皋、荥阳而建立三川郡,魏都大梁就直接处在秦兵的威胁下。这时秦将蒙骜正连续攻取三晋之地,势如破竹,因此魏安釐王不得不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的大计。同时赵孝成王听从幸臣建信君主谋与楚、魏合纵抗秦,楚考烈王又听从春申君参与抗秦的计谋,于是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体的五国合纵形势成功(齐没有参与)。公元前二四七年信陵君回到魏国,就统率五国联军反击秦正在进攻三晋的蒙骜所部。由于信陵君上次合纵攻秦救赵的成功,秦将蒙骜随即败退到函谷关。《秦本纪》称“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魏公子列传》称“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信陵君还曾率魏军攻韩,取得管城(今河南郑州)。魏最初攻管,没有攻下。安陵人缩高之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见安陵君,要安陵君“生束缩高而致之”(活捉缩高押送来),逼得缩高自杀(《魏策四》)。结果管城攻下了。《韩非子·有度篇》说魏安釐王“攻韩拔管,胜于淇下”(“淇”疑“泽”字之误)。信陵君说:“今吾攻管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因为这时魏已据有荥阳,荥阳在荥泽的西北,管城就在荥泽的东南,如果秦得到管城,就可以“决荥泽水灌大梁”。魏取得管城,有利于防守荥泽,防止秦“水灌大梁”。
《韩非子·有度篇》说:魏安釐王“攻韩拔管,胜于淇(泽)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原为宋的旧都,战国时宋迁都彭城,睢阳一带当早为魏国所占有。这时魏楚因争夺原来宋国土地而发生冲突,先是相战于睢阳,楚军因疲乏而退走;接着又大战于上蔡和召陵,楚军被魏击破,结果魏得到最后胜利。这都是魏安釐王晚年的事,说明这时魏的兵力还相当的强。公元前二四五年秦将麃公攻卷(今河南原阳西),斩首三万(《秦始皇本纪》)。卷是中原魏长城内旁边的小城,麃公是当时秦三个将军中的一个,虽然取得斩首三万的战果,看来战斗是很激烈的。秦简《编年记》称秦王政“三年卷军”,可知这一战役延长到了明年,还在增兵参战。
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 公元前二四四年,秦又攻取了韩的十三城,以及魏的、有诡(《史记·秦始皇本纪》)。两年后,秦兵又分南北两路进攻魏国,蒙骜先后攻取了魏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延津东北)、虚(今延津东)、桃人(今河南长垣西北)、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雍丘(今河南杞县)、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等二十城,继而又攻取了魏国前此所兼并的卫地,把所得成皋以东酸枣、燕、虚、桃人等地,连同卫的旧都濮阳建置为东郡(《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秦策四》有人说秦王语)。到次年,秦又攻取了魏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因为卫国过去和秦连横而被魏灭亡,成为魏的附庸;这时秦就把卫君角连同其支族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
秦国自从建立了东郡,国土就和齐境相接,截断了“山东从亲之腰”,并对韩魏两国国都形成三面包围的形势。公元前二四一年,合纵的形势又形成了。赵将庞煖带了赵、楚、魏、燕、韩五国的军队攻秦,一直攻到了蕞(今陕西临潼东北)。等到秦出兵反攻,五国联军也就后撤[1]。赵军回过头来进攻齐国,夺取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而归(《史记·赵世家》、《秦始皇本纪》、《春申君列传》)。这是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合纵。尽管庞煖是个著名的纵横家和军事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著录有《庞煖》二篇,兵权谋家又著录有《庞煖》三篇),但是已经无能为力,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成就。就在这年,楚国为了避开秦的威胁,把国都迁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仍旧叫做郢(《史记·楚世家》、《春申君列传》)。
公元前二三九年,秦国派了王弟长安君成(即盛桥)进攻赵的上党,但在战争中长安君成
在屯留叛变了,赵国接受了长安君的投降,把饶(今河北饶阳东北)封给了长安君[2]。说明这时秦国统治集团内部已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次年,秦又派杨端和攻取了魏的首垣、蒲、衍氏(都在今河南长垣附近),迫使魏国屈服。
图五十七 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示意图
公元前二三八年秦继续大举向魏的东部进攻,从而扩大东郡。先攻取了垣(即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蒲(即蒲阳,今长垣西)、衍(即衍氏,今河南郑州北),继而向东攻取仁(与平丘相近)、平丘(今长垣西南)、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济阳(今兰考东北)、甄城(今山东甄城北),接着又攻到濮水、历山以北,使秦的东郡东北与燕接境,东与齐接境,北面包围赵国,南面包围韩、魏两国,从而“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使得东方六国隔断,不敢再发动合纵攻秦。[3]
秦攻取赵的上党和河间 公元前二三八年赵悼襄王入朝于秦,秦王置酒咸阳接待,于是秦、赵相合,秦王说:“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就是以允许赵攻灭燕为饵。等到燕派使者入秦祝贺,请求秦来救,秦又以救燕为名而攻取赵地。(《燕策三》第四章)。次年赵派主将庞煖带了大军攻燕,而秦国便以救燕为名,派王翦和桓镈、杨端和带了两支大军夹攻赵国。当赵开始攻燕的勺梁(今河北定县北,原误作“大梁”)时,秦将王翦已出上党,攻取了赵的阏与、橑阳(今山西左权)。当赵攻得燕的狸(或作厘,今河北任丘东北)的时候,秦将桓、杨端和又攻取了赵国河间的六个城。当赵攻得燕的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的时候,秦将桓
又攻取了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两城。等到庞煖从燕回师南援时,漳水流域已完全为秦所占有,河间各城也全部易手了。赵悼襄王于是“不得意而死”(《韩非子·饰邪篇》、《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又大举向赵进攻,将取得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水经·河水注》)。还派了将军桓进攻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磁县西南),打败了赵军,杀死了赵将扈辄,斩首十万。次年,桓
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赵派大将军李牧率边兵进行反攻,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桓
畏罪出奔到燕[4]。李牧因功封为武安君。再次年,秦又派两支军队攻赵,一军到了邺,一军到了太原,向赵的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进攻,又被李牧所击破(《史记·秦始皇本纪》、《赵世家》、《李牧列传》)。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是兵力的损失是很严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
公元前二三五年秦发四郡兵助魏攻楚。魏攻楚的目的在于夺取楚所占有的宋国旧地。秦助魏攻楚,目的在于削弱楚的力量,迫使楚服从。《秦策四》第九章记载当时有人游说秦王,认为“破楚以肥韩、魏”,将有后患。可能就因此使得秦退兵,没有胜利的结果。
秦接受韩郡守投献和秦灭韩 公元前二三一年,魏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同年九月秦发兵接受韩南阳假守腾投献的南阳。次年使“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秦始皇本纪》)。这个内史腾当即投献于秦的韩南阳假守腾,因得秦的重用而升为内史。内史是掌京师之官。秦不派将军王翦攻灭韩,而使内史腾攻灭韩,因为腾原为韩的郡守,熟悉韩的内情而便于攻灭,这就是尉缭、李斯使用间谍,收买勾结诸侯“豪臣”,“离其君臣之计”的成功。韩被灭亡后,秦建置为颍川郡。
秦间谍工作成功和秦破赵 这时赵国发生大旱灾,秦乘机大举进攻。当时民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赵世家》)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又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了上党郡兵卒越太行山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领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同时李信率兵攻太原、云中。赵派了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次年王翦就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史记·秦始皇本纪》、《李牧列传》,《战国策·赵策四》、《燕策三》)。秦就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了邯郸郡。
赵名将廉颇曾因赵悼襄王使乐乘代替他为将,怒而攻乐乘,出走到魏大梁。这时赵王想再召用廉颇,派使者看廉颇尚可用否,因郭开多与使者金,使回报老态,赵王就此不召(《廉颇列传》)。由此也可见秦间谍工作的成功。
李牧为秦所收买的间谍所杀害,传说不一。《秦策五》第七章说是韩仓诬害李牧而逼使自杀,《秦策四》第八章又说是顿弱北游燕赵而杀李牧,《列女传》又称赵王迁母赵悼后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而促使赵王诛李牧。
荆轲刺秦王和秦破燕 就在秦俘虏赵王迁这一年,秦兵临易水,将要向燕进攻,燕国危急。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作为使者,带了秦国逃亡到燕的败将樊於期(即桓)的头,这是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的,连同燕国督亢(指膏腴之地)地图[5],以请求“举国为内臣”为名,朝见秦王。当秦王接见荆轲、打开地图时,“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便用匕首行刺秦王,没有刺中,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柱而走,秦王拔剑击荆轲,斩断其左股,荆轲以匕首掷秦王,不中,中铜柱,荆轲被捉住支解而死。公元前二二七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在易水以西被秦击破。次年,秦更大举攻燕,攻下了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了辽东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燕世家》)。秦将李信带大军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头献给秦军求和。
秦灭魏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大沟的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于是魏被灭亡了(《史记·秦始皇本纪》、《魏世家》)。秦兵一直攻到了历下(今山东济南南,《田世家》)。秦就在魏的东部地区设立了砀郡。
秦灭楚 公元前二二六年,韩的旧都新郑发生叛乱,该是韩国旧贵族不甘心于灭亡而发动的。秦不久把叛乱平定了,原来迁居在外的韩王安也被处死了[6]。公元前二二五年,秦派李信、蒙武带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进攻楚的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进攻楚的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初步得到胜利,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师。楚军乘秦军不备,跟踪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王翦列传》)。次年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7]。本来楚国同秦国约定,愿意献出长沙以西的土地向秦求和。楚因反击得胜,就叛约而向秦的南郡发动进攻了。
李信自以为“年少壮勇”,只带二十万人攻楚,结果失败。秦王改派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带了六十万大军出征。秦国就以“荆国献青阳(即长沙)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为理由,大举向楚进攻。王翦攻取陈以南到平舆间地,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迫使项燕自杀。接着,秦军便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公元前二二二年,王翦更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楚国灭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列传》)。
秦在灭楚的同时,不断东向扩地,陆续设郡。公元前二二五年把取得燕地,重建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次年又在旧燕地设置上谷郡、广阳郡;又在旧魏地(原为宋地)建立泗水郡;并攻取齐地,设置薛郡。公元前二二三年灭楚后,又设立九江郡、长沙郡。
秦灭瓯越、闽越 秦将王翦在降服越君、设会稽郡之后,“南征百越之君”(《王翦列传》),即指瓯越和闽越,“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
秦灭燕、赵 公元前二二二年,秦又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接着又回攻代,虏代王嘉,于是赵也彻底灭亡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燕世家》)。秦就建立了代郡和辽东郡。
秦灭齐 当秦陆续攻灭韩、魏、楚、燕、赵五国时,齐的相国后胜接受秦的贿赂,不仅不助五国抵抗秦国,自己也不作抵抗准备,只是封锁了西面边界。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将王贲就从燕国南下攻齐,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攻破齐国,俘虏齐王建,于是齐最后也灭亡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田世家》)。秦就在旧齐地建立了齐郡和琅邪郡。
秦国从公元前二三〇年起,至此首尾十年,陆续兼并了六国。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政也就自称为“始皇帝”,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西南少数部族地区设官治理 战国时代,楚和秦都曾对西南少数部族地区加以经营。楚将庄越过且兰、夜郎,一直攻到了滇,就在滇称王。秦蜀郡守张若攻取了笮以及江南地。秦在统一六国后,就在西南少数部族地区“颇置吏焉”,西南地区从此就成为秦王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为了加强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曾由常
主持开辟了一条“五尺道”(五尺宽的栈道,《史记·西南夷列传》)。
防御匈奴和建置九原郡 战国后期,匈奴正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从部落联盟中产生了第一个单于,即头曼单于,居住在阴山之北的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的阴山北麓)。匈奴奴隶主贵族利用其骑兵行动快速的特点,经常深入中原进行掠夺,对内地的农业生产危害很大。赵武灵王为此曾在九原地方采取防御措施,移民前往开垦。战国末年匈奴贵族乘赵国忙于对抗秦国的机会,侵占九原和河南一带。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将蒙恬夺回河南和九原一带地方,设置三十四个县,建成九原郡。公元前二一一年,迁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垦殖,人们称新开垦地区为新秦中。这是继赵武灵王之后又一次移民垦殖。同时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在原来秦、赵、燕的北边长城基础上,建成长达五千里的长城。
统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 秦在灭楚后,就进一步统一东南越族地区。首先统一了东瓯和闽越地区,建立了闽中郡。随后,秦始皇命令尉屠雎统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一路到镡城(今湖南靖县西南),一路到九疑山(今湖南南边九疑山),一路到番禺(今广东广州),一路到南野(今江西南康南),一路到余干水(今江西余干南信江)。越人退守到深山丛林中去,秦军留驻在各地,达三年之久,越人常常于夜间袭击秦军,屠雎也被杀死(《淮南子·人间篇》)。为了转运军需,秦始皇命令监(监御史)禄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间的交通。同时大规模谪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支援战争,终于统一了南越和西瓯地区,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次年又迁徙内地人民和一部分有罪官吏前往开垦。从此这个地区就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越族人民也和中原各族人民进一步融合起来。
秦在统一全国前后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适应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趋势,符合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对祖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这里根据《史记·赵世家》。《史记·秦始皇本纪》说这年“魏、赵、韩、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梁玉绳《史记志疑》引翟灏说,认为“卫微弱仅存”,不可能参与合纵攻秦;又认为寿陵是赵邑,在常山,不应成为五国攻秦的目标。事实上,这时卫已被魏灭亡而成为魏的附庸,当然不可能参与合纵攻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以为寿陵“当在河东郡界”,也只是推测之辞。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死”字疑为衍文。这个王弟长安君成
也就是《战国策·秦策四》有人说秦王一章中的盛桥(《史记·春申君列传》误以此为春申君说秦王书)。《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赵悼襄王六年正当秦始皇八年,可知长安君成
攻赵时确曾反叛,接受了赵的封地,如同过去郑安平降赵一样。
[3]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九年“攻魏垣、蒲阳”,“杨端和攻衍氏”,《魏世家》也载景湣王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秦策四》第九章记述这时战争说:“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甄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历之北,属之燕。断齐、赵之要(腰),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
[4] 《史记·赵世家》记这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李牧列传》也说:“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战国策·赵策四》误作“杀秦将桓
”。此后就不见桓
为秦将事,所谓“走”当是大败后畏罪逃走。《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荆轲列传》称有“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始皇本纪》详载屡次出战秦将姓名,独不见樊於期。我们认为樊於期即是桓
,音同通假,犹如田忌或作田期、田臣思。桓
于秦始皇十四年败走,燕太子丹于秦始皇十五年由秦归国,时间也正相当。《资治通鉴》记载这年“秦师败绩,桓
奔还”,把“走”改作“奔还”是不正确的。黄式三《周季编略》删去“还”字,作“桓
奔”,就正确了。
[5] 督亢当为燕之方言,指膏腴之地。《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曰:“督亢,膏腴之地。”这是正确的。《集解》又引徐广曰:“方城县有督亢亭。”《索隐》又引司马彪《郡国志》同,《正义》又云:“督亢城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此处所说“督亢地图”,当不是一亭一城。
[6]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云梦秦简《编年记》:“廿年韩王居□山”,“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屈。”新郑为韩旧都,此时反叛,该出于韩的旧贵族不甘心于灭亡而发动的。这年“韩王死”,当与“新郑反”有关,该是因“新郑反”而被秦处死的。
[7]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集解》引徐广曰:“淮”一作“江”)。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而云梦秦简《编年记》说:“廿三年兴攻荆□□,□阳君死。四月昌文君死。”淮南当指今安徽淮水以南地区。《史记·王翦列传》说后来王翦“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秦末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义,陈胜主张假借“项燕为天下唱”,就因为项燕在这里作战“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的缘故(《史记·陈涉世家》)。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2023-08-29
据传说,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世代通婚,但为了部族之间的利益冲突,炎帝和黄帝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因为力量不足而告败。这时,炎帝碰到了一个很凶悍的敌人蚩尤。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祸害,就联合各部落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黄帝的军队依靠着这辆“指南车”,杀出重围,打败了蚩尤的军队。黄帝打败了蚩尤的部落后,受到许多部落的拥护。......
2023-08-30
齐、魏桂陵之战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进行改革而强大起来,秦国由于卫鞅变法而强大起来。等到魏国迁都大梁,各大国纷纷活动,争取与国,并迫使小国入朝,以谋扩张势力。这一战役,魏因主将被擒而失败,但是实力损失不大。秦国因此越过洛水,收复了一部分过去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地。齐、魏马陵之战 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
2023-08-29
年代及说明在本书中,秦朝的历史分为:“前帝国时代的秦”,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和实现统一之前的阶段;“秦帝国”,指公元前221年到秦朝灭亡阶段。“汉”这个名称指存在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1年的帝国,其间王莽垄断朝政,建立“新朝”,时间为公元9年到公元25年。汉朝由此被分为“西汉”,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以及“东汉”,统治时期为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
2024-04-21
当苏秦正在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时候,他的老同学张仪找上门来。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苏秦派随从保护,并暗地里资助盘缠,使张仪顺利到达秦国。经过交谈,秦王对张仪的才华十分感兴趣,拜张仪为客卿,于是张仪成为秦王的高级幕僚。这样,张仪以连横之计破了苏秦的合纵之策,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三国时期,周瑜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感慨:既生秦,何生仪!......
2023-08-26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经”旨在向人们提供普遍原则,它们由警句格言构成,要对其古老文本进行解释、注释,才能揭示隐藏其中的微言大义。与此相反,秦汉时期有几部著作号称是囊括了所有重要知识的百科全书。对大规模编纂百科全书的强调与重视,是他们整个计划的一部分。“纪”构成了书的核心,严格按照历法,系以年月,很可能最先独立成书。这部百科全书和《吕氏春秋》一样,缺少一种明晰的结构。......
2024-04-21
魏大夫须贾游说魏冉,声称魏征发全国兵丁守卫大梁,楚、赵救兵将来,劝说魏冉解围退兵。这时赵国国富兵强,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范雎相秦及其“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 秦的穰侯魏冉在取得陶邑作为封邑后,就谋进一步扩大其封地。秦因而暂停对魏的进攻。范雎为秦相后,制定了伐取韩上党的战略。......
2023-08-29
羌和乌桓值得引起特别注意的一个西部民族是羌,他们在公元2世纪上半叶的崛起是汉朝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中国西部地区,羌人和汉民的杂居引发无数次冲突。除了诸羌和匈奴之外,处于军事监督之下的附属国最多的是乌桓,他们和鲜卑一起被称为“东胡”。公元49年,当汉朝皇帝说服乌桓酋长臣服时,汉和乌桓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
2024-04-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