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灭宋和秦取安邑 这时合纵、连横的形势很是复杂,不少大国的大臣和纵横家参与合纵、连横的活动。公元前二八七、二八六年间齐王重新起用韩为相,主持攻灭宋国的事,于是秦、齐两国又联合。秦王允许齐伐宋是有交换条件的,就是要齐允许秦攻取魏的旧都安邑。这时魏怕齐、秦联合而夹攻魏,想要和秦讲和,苏秦因而入魏要魏王不讲和。因此赵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由韩入燕,立以为王,即燕昭王。......
2023-08-29
秦国穰侯的擅权 公元前三〇七年秦武王因举鼎折断胫骨而死,因为他没有儿子,诸弟就争夺君位。朝廷大臣和惠文后(即惠王后)、武王后等拥立公子壮即位,称为“季君”;而芈八子(楚国贵族出身,后称宣太后)和她的异父长弟魏冉(后封穰侯)则拥立被赵燕两国护送回来的公子稷(秦武王异母弟、芈八子子)登位,即秦昭王。这场争夺君位的内乱,持续有三年之久。由于魏冉拥有兵权,被他把所谓“季君之乱”镇压下去,杀死了公子壮、惠文后和昭王的诸异母兄弟以及一些大臣,并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终于把秦昭王拥立起来,所谓“唯魏冉力能立昭王”[1]。魏冉就以将军名义卫戍国都咸阳。此后魏冉五次出任相国,宣太后和他两人操纵大权,曾积极推行封君制,不但魏冉封于穰(今河南邓县),称为穰侯;昭王的同母弟公子市先封为泾阳君(泾阳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后又改封于宛(今河南南阳);公子悝先封高陵君(高陵在今陕西高陵),后又改封于邓(今河南郾城东南);宣太后的同父弟芈戎先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后改封为新城君(新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南)。穰、宛和邓原来属韩,公元前三〇一年和前二九一年为秦所攻取;新城原来属楚,公元前三〇〇年为秦所攻取。这些都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因而这四个封君搜刮到财富很多,出现了“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的局面(《史记·穰侯列传》)。魏冉在公元前二八一年又取得当时最富庶的城市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作为封地。等到秦昭王免除他的相位,命令他出关回到陶邑时,有“辎车千乘有余”(《史记·穰侯列传》),关吏检查他的车辆,“宝器珍怪,多于王室”(《史记·范雎列传》)。
赵武灵王之死和李兑专权 公元前二九九年赵武灵王为了专心致志于军事,把王位传给十岁左右的少子王子何,即赵惠文王,由肥义为相国辅政。自称主父。后三年,赵武灵王把东安阳(今河北阳原东南)封给长子公子章,称为代安阳君,派田不礼为相。公子章不服其弟为王,于公元前二九五年趁主父、惠文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的机会,发动叛乱,杀害肥义。这时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起四邑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史记·赵世家》)。于是公子成为相,封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封号奉阳君。公子章失败时,逃进了主父所住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就派兵包围沙丘宫,直到公子章身死,还围住主父不放,围了一百多天,主父活活饿死。当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兑专权,后来李兑为相,长期专断国政。
齐、秦联合而各自略地 就在赵武灵王被围困饿死的当年,秦国免除赵武灵王所信任的楼缓的相位,改用魏冉为相。公元前二九四年,齐国也跟着改变策略,采取祝弗的计谋,驱逐亲魏大臣周最,改任秦的五大夫吕礼为相[2]。这时孟尝君也因“田甲劫王”事件而出走到魏,不久就做了魏昭王的相。齐、秦怀着各自的目的,相互联合起来。秦国为的是便于攻略韩、魏的土地,齐国为的是便于灭亡宋国。
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 公元前二九四年秦分兵两路攻韩,向寿攻取了武始,白起进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郿(今陕西郿县东)人,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新城是韩新筑的城(《吕氏春秋·开春篇》),用以防守和保卫韩的重要关塞伊阙(今洛阳东南龙门)的,新城具有伊阙的附属城堡的性质,所以秦简《编年记》称昭王“十三年攻伊阙”。次年向寿奉命进攻伊阙,魏派大将公孙喜统率大军并会合东周军一起帮助韩防守伊阙。公孙喜是八年前统率魏军与齐将匡章大破楚军的名将,当时有犀武(一作师武)的称号[3]。秦相魏冉因此推举左更白起代替向寿统率大军进攻。当时韩、魏联军在数量上较秦军多一倍以上,临阵时韩魏两军都不愿作先锋,相互推让观望,秦军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兵力击破魏的主力,擒杀了魏将公孙喜。“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斩首二十四万,连拔五城,白起于是升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至乾河”一带地方(《秦本纪》、《韩世家》、《魏世家》、《白起列传》、《穰侯列传》,苏辙《古史·白起传》所引《战国策》所载武安君与应侯对答)。韩、魏二国因此大为削弱。后来秦相范雎曾与白起谈论,讲到白起所指挥的许多战役中,以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最为主要,白起曾精辟地分析了这次大战的得胜原因[4]。
秦取得韩、魏大块土地 秦在伊阙大败韩、魏之后,乘胜继续攻取韩、魏城邑。这时白起已因功升为大良造。公元前二九二年白起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后来又归还(《秦本纪》),同年又攻魏(今山西芮城北),拔之(秦简《编年记》、《白起列传》)。次年左更司马错攻取魏的轵(今河南济源东南)和邓(今河南孟县西,《秦本纪》),同年秦又攻取韩的宛(《韩世家》)。公元前二九〇年秦攻取魏的垣、蒲阪(今山西永济西)、皮氏(今山西河津)[5]。同年秦魏冉为将攻魏,迫使魏献河东四百里地。司马错攻魏的河雍(今河南孟县西),冲决河雍和孟津的黄河浮桥,攻克河雍,连续攻克河内大小六十一个城邑。同年韩进献从武遂到平阳这条通道两旁的二百里地。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 这时赵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和攻取中山和胡地,收编林胡、楼烦的军队,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一时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在秦国大规模进攻之下,韩、魏两国失去了大块土地,非常狼狈。公元前二八八年左右,魏昭王通过赵国奉阳君李兑的关系,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把葛孽(在今河北肥乡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把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姑密(当在河阳附近)两地献给了奉阳君,作为奉阳君儿子的封地[6]。于是魏国投入赵的怀抱,赵国则想联合魏国一起攻宋。河阳是黄河中游主要渡口,设有浮桥,这是中原地区交通的枢纽所在,上年为秦一度攻取,不便坚守而归还魏国,这时魏献给赵奉阳君,秦当然是不能罢休的。
正当这时,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太子失败出走,宋王偃重又恢复了王位。“而善太子者皆有死心”(《战国策·赵策四》),内部很不稳定。宋国的定陶是当时中原最繁荣的都市,素来为各大国所垂涎。这时齐湣王想灭宋,赵的奉阳君李兑和秦的穰侯魏冉又都想夺取定陶作为自己的封地。就在魏昭王入朝赵国的那一年,争夺宋国的战争便开始了,赵国派了董叔联合魏军攻宋。秦国却乘隙而入,攻取了赵的梗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史记·赵世家》)。
这时赵国内部分为两派,将军韩徐为和魏国相国孟尝君合谋进攻齐国,反对齐国攻灭宋国;相国奉阳君李兑则和齐国相勾结,希望通过齐国取得宋的陶邑作为自己的封地。
苏秦为燕间谍而破齐的计策 燕国原是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公元前三一五年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引发内乱,被齐宣王乘机攻破,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二十年来经过改革,发奋图强,国力有所增强,力图报齐之仇。公元前二九四年左右,在当时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的形势下,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两强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燕昭王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从而达到破齐的目的。
当时兵家是讲究使用间谍取胜的,《孙子兵法》就有《用间篇》,据说间谍有五种,其中“死间”一种最为重要。所谓“死间”,是指派往外国做间谍,说诳欺骗,取得信任,出任要职,实施阴谋诡计,使得这个国家失败灭亡。这种间谍若被发觉,立刻就会被捕处死,因而有“死间”之称。这种间谍必须非常效忠于主使的君上,按既定的计谋策略行事,有出生入死的决心,才能成其大功。他们以为伊尹和太公望是“死间”的榜样,商汤灭夏和周武王克商,就是由于伊尹和太公望做“死间”成功。《孙子兵法·用间篇》的结论是:“昔殷之兴也,伊挚(即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即太公望)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苏秦是东周洛阳乘轩里人,是个用功学习的纵横家,读书很多,很重视兵家学说。早年最先游说秦昭王,建议“废文任武”,用武力兼并天下,讲的是兵家用“义兵”统一天下的理论(《战国策·秦策一》,误作“秦惠王”),未被采用。后来苏秦发愤读书“得《太公阴符之谋》”,“简练以为揣摩”,一年后自以为“此真可说当世之君矣”。《太公阴符之谋》一作《周书阴符》(《苏秦列传》),当即《汉书·艺文志》道家所载的《太公》一书(参看本书第七章第五节的“六韬伐灭敌国的谋略”)。今本《六韬》当即《太公》一书的选本,是讲太公进献阴谋奇计从而伐灭殷商取得天下的。
苏秦为燕间谍而实施的破齐计谋,主要是因顺齐湣王要灭亡宋国使齐进一步强大扩张的欲望,由燕助齐攻宋,使得齐的国力疲弱,同时离间齐赵关系,加深齐赵之间的矛盾,以便借助秦、赵之力合纵攻破齐国。《战国策·燕策二》指出:“齐兴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这就是《六韬》所载太公主张对敌国先加“文伐”而采取“因顺”的谋略,“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六韬·三疑篇》)。在当时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下,燕之所以能够合纵破齐,确是和苏秦鼓励支持齐王攻宋,使齐国力疲弱,并使齐赵之间矛盾加深有关,因而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下,加上“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是战国末年兵家所增补的。
燕昭王和苏秦定策攻破齐国 苏秦在和燕昭王一起定策的时候[7],竭力保证自己要做到“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其中“信如尾生”是最重要的。尾生为爱情守信而死的故事,战国时代流传很广。据说尾生和情妇相约幽会于水浅的桥下,情妇尚未来到,忽然大水冲来,守信不去,以致抱着桥脚的柱子而被淹死(详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四一《尾生故事》)。苏秦所以要在昭王前保证自己“信如尾生”,因为自己将做“死间”的工作,必须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后来苏秦确实做到了这点,当燕将乐毅破齐之时,他就被齐湣王“车裂”而死,所以邹阳《狱中上书》就说:“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司马迁说:“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苏秦列传》太史公曰)
苏秦在定策时说:“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燕策一》第十四章)又说:“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燕策一》第五章)可知苏秦和燕昭王所定的策略,是要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然后让燕和秦、赵等国联合扬威于齐而取得大功。苏秦自齐献书给燕昭王说:“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战国纵横家书》四)“期”就是约定,“王之大事”就是攻破齐国,可知燕昭王和苏秦约定的策略,就是要攻破齐国。“恶齐、赵之交”就是拉拢赵国和燕一起攻齐的手段。苏秦自称不做“自复”之臣,要为“进取”之臣,就是说要为燕进取。就这样,燕昭王决定派苏秦出使齐国,并派兵两万帮助齐国一起攻宋了。
燕助齐第一次攻宋 燕昭王在公元前二九五年派苏秦入齐,请齐王不攻燕而攻宋,认为宋是中原膏腴之地,“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燕策二》)。这时齐湣王为了扩张领土,拉拢秦国,使用秦昭王的好友韩为相[8]。韩一作韩珉(《韩策三》)、韩聂(《田世家》),是韩人而主张秦齐联合的。燕昭王因此派苏秦出使齐国,与韩联络,从而助齐攻宋,为了付托苏秦重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给以相国名义[9],以抬高苏秦作为使者的地位。苏秦出使前,一面派人向齐王请示,说苏秦推崇齐王贤于齐桓公,而自比于管仲,希望能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将率车一百五十乘前来,否则只能如上次来见一样只有五十乘(《战国纵横家书》九)。一面又先与韩面谈,韩担心“伤齐者必赵”,苏秦对答道:“请劫之”,并且说:“子以齐大重秦(苏秦),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韩、梁必从,赵悍则伐之。愿则(即)挚(质)而攻宋。”就是说燕送质子到齐作保证,将派兵一起攻宋。韩对此很赞同。苏秦这样主张“劫赵”、“伐赵”,目的就在“恶齐、赵之交”。于是苏秦就率车一百五十乘入齐,齐就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他,由韩迎接于高闾(临淄的城门),并替他驾车而进入(《战国纵横家书》八)。燕昭王封苏秦为武安君,后来赵、齐都封苏秦为武安君。“武安”是封号,并无封邑,是说将以武力安定天下。后来秦将白起、赵将李牧,都曾有这个封号。因为苏秦当时宣扬用“义兵”平定天下的主张,最初苏秦以此游说秦昭王未见采用,这时苏秦又以此进说齐湣王攻灭宋国而被采用了。苏秦这样以隆重铺张场面出使齐国,无非为了争取齐王的重视和信任。齐王确是十分信任,当两万燕军自带粮食进入齐国准备随同一起伐宋的时候,“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以行其兵”(《燕策二》)。
但是燕将张率燕军进入齐国以后,还是和齐有矛盾,张因此被齐王杀死了(《战国纵横家书》四,《吕氏春秋·行论篇》“张”作“张魁”)。燕昭王为此感到屈辱,经臣下劝说后,还是派苏秦出使到齐请罪了结。
齐国这次攻宋,引起赵国大臣两种不同的对策,赵将韩徐为和魏相孟尝君一起邀约燕昭王共同攻齐;而赵将李兑却主张和齐联合,要接受齐给他的封邑,还揭露了韩徐为等相约共谋攻齐的活动,归罪于燕。齐王曾派公玉丹到赵,要以攻宋取得的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作为李兑封邑,燕昭王因此派苏秦入齐,使齐、赵交恶而不给李兑封邑(《战国纵横家书》四)。在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下,齐就听从苏秦的建议,暂时停止了攻宋的行动,把攻宋的齐将蜀子(即触子)招回[10]。
后来苏秦由燕入赵,进行外交活动,就有人检举苏秦有一系列破坏齐、赵两国关系的行为,因而赵相李兑和赵将韩徐为都对他怨恨,一度曾把苏秦监禁起来,经燕昭王遣使入赵促使释放的。
秦、齐并称西帝、东帝 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秦相魏冉图谋采用和齐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攻灭赵国。因为当时各国都已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尊贵,魏冉就采用秦齐并称为“帝”而连横的策略。“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从上帝神话演变而成的黄帝传说已很流行,齐威王制作的陈侯因(齐)敦,铭文称“高祖黄帝”,已把黄帝作为陈氏远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而魏冉用“帝”来作为秦、齐两强君主连横结盟的最高称号。秦昭王对此早有准备,公元前二九〇年昭王就曾到宜阳,这年韩的成阳君和东周君来朝,当即在宜阳,此时宜阳早已建有朝见的行宫。公元前二八八年十月秦昭王就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就是《吕氏春秋·应言篇》所说“秦王立帝宜阳”[11],同时派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约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约[12]。
这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当有称帝即位的隆重仪式,因而要魏、韩等国君主前往朝见。魏昭王因见楚怀王入秦而不能回来的先例,不敢入朝。秦国这时拉拢齐国并称为帝,是连横的策略,主要目的在于邀约五国结盟而共同伐灭赵国而三分赵地。五国曾为此订立盟约,“著之盘盂”,约定了共同出兵伐赵的日期。因为这时赵正是东方各国合纵的盟主,魏相薛公(即孟尝君)就曾“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战国纵横家书》八)。所谓“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当是赵相李兑会同魏相田文率领魏昭王、韩成阳君在邯郸朝见赵惠文王,并献河阳、姑密作为李兑之子的封邑。这是秦、赵两强在连横合纵的形势下,相互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齐正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当秦相魏冉来到齐国致送“东帝”称号和约定联合伐赵之后,苏秦从燕到齐,见齐湣王于章华宫南门,齐王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这样“两帝立,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齐取消帝号可以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因而主张取消帝号,“倍(背)约摈秦”,“以其间举宋”(《齐策四》、《田世家》)。这个建议很得齐王的赞许,于是就邀约赵王和齐王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会见,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参与其事(《战国纵横家书》四)。这是赵国存亡的紧急时刻,苏秦这样联合齐、赵二强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因此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苏秦列传》称苏秦约六国合纵,并相六国,出于后世策士的夸张,但是当五国合纵攻秦时,同时兼有齐、赵、燕三国之相,并同封为武安君,当是事实。
苏秦这样推翻秦齐连横而攻灭赵国的计划,发动齐、赵联合五国而合纵攻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挽救赵国,还是为了将来实现燕联合秦、赵攻破齐国的“大事”。因为在这样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必须要造成秦、赵两强合纵攻齐的局势,才有可能把齐攻破。如果出现秦齐两强连横攻赵的局势,一旦赵被攻灭,齐的国力将更强大,必然造成对燕十分不利的结果。
公元前二八八年十二月齐宣布废除帝号,次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前进攻秦了。燕又派出两万军队自带粮食到齐国,准备随同齐军一起攻秦了。苏秦就从燕到魏,再到赵,督促快速进军。据苏秦向齐王所作报告,韩、魏之军已会合,因下雨未能快速前进,赵奉阳君已应允将全部征发上党壮丁出发攻秦。但是奉阳君在怀疑齐、楚两君将要相会是为了向秦讲和。当时齐的主要目的,是要乘这个合纵攻秦的时机攻灭宋国。同时赵、魏也想争夺宋地,三国之间为此很有矛盾。因此苏秦向齐王建议,必须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把宋的陶许给奉阳君作封邑,把宋的平陵许给孟尝君作为封邑(《战国纵横家书》十二、十四)。由于魏的阻挠,五国联军停留在成皋、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北和东北)。当齐第二次攻宋,请魏“闭关于宋”,魏不许。魏一再向宋进攻,与齐争夺宋地,因此苏秦谓齐王:“王又欲得兵以攻平陵(宋邑),是害攻秦也。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同时魏相孟尝君和赵将韩徐为主谋合纵攻齐的消息传到齐国,齐王就决定于八月退兵。秦在五国合纵进攻的形势下,也宣布废除帝号,与五国讲和,把前所夺得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高平(今济源西南向城)归还给魏,把巠分、先俞归还给赵(《赵世家》,《赵策一》作“三公、什清”,《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一作“王公、符逾”)。就在这年赵将赵梁攻齐(《赵世家》),这是当年五国合纵攻秦结束后,赵对齐的初次进攻,成为此后五国合纵攻齐的先声。
[1] 《史记·穰侯列传》说:“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索隐》说:“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史记·秦本纪》载: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六国年表》秦昭王二年:“季君(今本误作“桑君”)为乱,诛。”这些都该是根据《秦记》的。《秦记》是站在得胜者宣太后和魏冉的立场写的。《古本竹书纪年》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列传·索隐》引)。从杀死惠文后和大臣以及赶走武王后来看,实际上是宣太后和魏冉用武力来夺取君位。
[2] 《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十三年“五大夫礼出亡奔魏”。《穰侯列传》说:“魏冉相秦,欲诛吕礼,礼出奔齐。”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秦五大夫吕礼并非出奔到齐国,是由于齐国要和秦结交而起用吕礼为相国的。《战国策·东周策》载:“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又载:“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可为证明。
[3] 《魏策一》“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杀犀武”,《西周策》“犀武败于伊阙”,“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周本纪》作师武。犀武当为公孙喜的称号,如同公孙衍号犀首。
[4] 《秦本纪》、《穰侯列传》、《韩世家》都说:“虏公孙喜。”而《魏策一》又说“杀犀武”。《韩非子·说林下篇》说:“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周南之战即伊阙之战,公孙喜当是被杀死。
[5] 《秦本纪》载此年“秦以垣为蒲阪、皮氏”,《索隐》云:“为当为易”,不确。当作“秦攻垣及蒲阪、皮氏”。秦简《编年记》此年“攻垣、枳”,《白起列传》云:“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6] 《战国纵横家书》八载:“谓齐王曰:薛公……以齐封奉阳君,使梁韩皆效地,欲以取勺(赵),勺(赵)是(氏)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勺(赵)氏不得。”《战国策·魏策三》载:“叶(奉)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孽、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阳、姑密乎?臣为王不取也。”《赵策四》载:“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葛孽,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河阳、姑密封其子,……”《史记·赵世家》谓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当即指魏王以河阳、姑密封奉阳君之子。
[7] 《战国纵横家书》五、《燕策一》第五章和第十四章,都是记燕昭王和苏秦定策的谈话,只是《燕策一》第五章误以为在苏秦说齐归燕十城之后。《燕策一》第十四章又误作苏代。其实《燕策》所说燕文公卒、易王立时,齐宣王因丧而攻取燕十城之事,不足信。齐宣王不与燕易王同时,据《战国纵横家书》,这时苏秦参与齐、燕的政治活动,苏代未见参与。《战国纵横家书》五比较简略,《燕策一》第五章和第十四章所记定策的谈话较详,正可以补足《战国纵横家书》的不足,我们可以据此看到燕昭王和苏秦定策的目的。
[8] 《战国纵横家书》十三韩献书齐王,希望齐王召回他,并与秦联合。第十二章苏秦自赵献书齐王,说:“寡人有反(返)之虑,必先与君谋之。”《战国策·燕策二》第二章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可知韩在五国合纵伐秦后出任齐相,在此以前已曾一度为齐相,使秦与齐联合。《战国纵横家书》八所述,当为韩初次任齐相时事。
[9] 《战国纵横家书》四苏秦称燕王使得他有“卿”和“封”,列于有“卿”和“封”的使者,可知苏秦出使时已有“卿”和“封”。
[10] 《燕策二》载有人告奉阳君说:“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苏子也。”蜀子即触子,后来五国合纵攻齐,触子在济上应战而败走。《齐策六》误作“向子”。
[11] 《吕氏春秋·应言篇》载:“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进言乃辍行。马非百《秦集史》与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都读“秦王立帝”为句,“宜阳令许绾诞魏王”为句,不确。若许绾为秦的宜阳令,不可能“诞魏王”。
[12] 《韩非子·内储说下篇》云:“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齐策四》记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齐灭宋和秦取安邑 这时合纵、连横的形势很是复杂,不少大国的大臣和纵横家参与合纵、连横的活动。公元前二八七、二八六年间齐王重新起用韩为相,主持攻灭宋国的事,于是秦、齐两国又联合。秦王允许齐伐宋是有交换条件的,就是要齐允许秦攻取魏的旧都安邑。这时魏怕齐、秦联合而夹攻魏,想要和秦讲和,苏秦因而入魏要魏王不讲和。因此赵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由韩入燕,立以为王,即燕昭王。......
2023-08-29
战国之名,最初见于七国之世〔91〕;前汉刘向襄集先秦诸人所记七国时事,并为一编,叫做《战国策》,后人因以这书所记的时代叫做战国时代。这样一来,春秋时十四国,除吴、越、陈、曹被灭外〔92〕,便只剩下秦、楚、燕、鲁、宋、郑、蔡、卫八国,加上田齐、韩、赵、魏为十二国,而秦、楚、燕、齐、韩、赵、魏最强,这就是战国的七雄。当时只有秦国衰弱,诸夏仍以夷、狄遇秦,摈斥之不得与盟会于中国。......
2023-08-17
齐、魏桂陵之战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进行改革而强大起来,秦国由于卫鞅变法而强大起来。等到魏国迁都大梁,各大国纷纷活动,争取与国,并迫使小国入朝,以谋扩张势力。这一战役,魏因主将被擒而失败,但是实力损失不大。秦国因此越过洛水,收复了一部分过去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地。齐、魏马陵之战 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
2023-08-29
齐国军民拼死抵抗,因此燕军始终无法攻克即墨。此时,守卫即墨的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田单,他四处散播谣言,让燕惠王在阵前用骑劫代替乐毅指挥军队。骑劫的军事才能比不上乐毅,这就给田单打败燕军创造了机会。同时,田单派人装成城中的有钱人,偷偷带着财宝到城外向燕军投降。如此一来,骑劫相信齐国已经毫无抵抗的能力,田单开城投降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2023-08-06
当时有一件颇让人费解的事,就是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齐桓公和管仲却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要他日后立公子昭为齐国君主。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曹、卫、邾等国军队,打败了齐国,终于不负齐桓公和管仲的重托,把公子昭立为齐君,是为齐孝公。公子目夷称道宋襄公的仁义,并非谀美之辞,宋襄公就是以讲仁义、守信用、重然诺而著称于世的,这也正是齐桓公和管仲托孤寄命时所看重的。......
2023-08-30
公之未昏于齐也①,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②。⑤败戎师: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太子忽率师救齐,大败戎师。译文在鲁桓公还没有与齐国结姻以前,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等到太子忽帮助齐国击败戎军后,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宗室女子嫁给他,太子忽坚决推辞。......
2023-09-22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2023-08-20
只有田单家族的车辆因有铁皮保护而逃出重围,从安平逃到即墨。田单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激起齐军的反抗斗志,使燕军内部混乱且斗志涣散。田单指挥的齐军人数不断壮大,燕军望风而逃。齐襄王封为国立下大功的田单为安平君。......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