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战国时代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战国时代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摘要】:关塞亭障的防守 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函谷关和武关是秦国防御东方六国进攻的重要关塞。关门的开闭有一定的时间,行人的进出要经过检查,需要通行证件,运载货物经过还要征税。

关塞亭障的防守 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

在车阵作战时期,交战双方往往避开运动困难的地形。愈是平原地区,愈是好的会战场所。战争往往发生于两国“封疆”间的平原地区,直到不能作战的时候才守险要之地。例如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齐人拒之于平阴,夙沙卫曾说:“不能战,莫如守险。”(《左传》襄公十八年)春秋时各国边界上虽已建立关、塞,但平时往往不驻兵防守,必待有战事才防守(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九《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到战国时代,由于武器的进步,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成分,战争改用步骑兵为主力,经常采用野战和包围战的方式,险要之地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中心地点。例如齐、魏间最大的战役马陵之战,是在“道狭而旁多阻隘”的地区进行的,结果魏军中伏大败(《史记·孙子列传》)。秦、赵间几次大战也都在有山险的上党地区进行,公元前二七〇年的阏与之役,秦、赵两军“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结果赵将赵奢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史记·赵奢列传》)。正因为险要的地形在作战中大可利用,当时各国都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利用山水之险建设关塞。

楚国在春秋时,北边已设有冥阨、大隧、直辕三塞(都在今河南信阳南),东边设有昭关(今安徽含山东北);到战国时,更在西边设有扞关(今湖北宜昌西),东北设有符离塞(今安徽宿县东北),南方设有无假关(今湖南长沙西北),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今广西平乐西南)[1],还在郢都以南靠近长江设有木关(鄂君启节的舟节铭文)。赵国为了防御游牧部族,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以南)、句注塞(今山西代县西)和鸿上塞(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在西北设有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和挺关(今陕西榆林西北),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今河北井陉西娘子关一带)。燕国在北方设有令疵塞(今河北迁安西)和居庸塞(今河北昌平西北居庸关)。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今陕西华县以东),北边有焉氏塞(今宁夏固原东南);后来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还利用原来已有的殽塞(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在东南设有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函谷关和武关是秦国防御东方六国进攻的重要关塞。东方六国合纵攻秦,首先进攻的目标就是函谷关。沿黄河西岸有临晋关(今陕西大荔),在函谷关以西还设有湖关(今河南灵宝西)。《吕氏春秋·有始览》列举当时天下的“九塞”是:大汾(属魏)、冥阨、荆阮、方城(以上三塞属楚)、殽(属秦)、井陉、句注(以上二塞属赵)、令疵、句庸(以上二塞属燕)。汉代桑弘羊曾列举战国时代七国的关塞,总结说:“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盐铁论·险固篇》)

战国时代各国重要关塞,都驻有军队防守,设有官吏掌管。关门的开闭有一定的时间,行人的进出要经过检查,需要通行证件,运载货物经过还要征税。这时各国政府从关塞上征收的税,已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例如信陵君建议魏王“存韩安魏”,主张从韩的上党到魏的安城中间共、宁地区,设关“出入赋之”,“其赋足以富国”(《史记·魏世家》)。当时过关的通行证件是符或节,《周礼·地官·掌节》说:“门关用符节。”鄂君启节铭文说:“女(如)载马牛台(以)出内(入)关,则政(征)于大(府),母(毋)政(征)于关。”鄂君启节是封君运载货物过关的免税通行证件,规定如果运载马牛过关,必须向楚王的大府纳税,不必向关塞纳税。一般商人运载货物过关,则必须向关塞纳税。当时各国边境的关塞是驻有重兵防守的。例如秦公子连(即秦献公)原来流亡在魏,当他趁秦国内乱回国夺取君位时,先想从郑所塞进入,被守塞吏拒绝;再从焉氏塞进入,被守塞的庶长菌改迎入。当时边境的关塞不但驻有重兵防守,还要检查来往的行人。如果没有通行证件是不准过关的。又如孟尝君从秦国出逃,夜半过函谷关,为了蒙混过关,“更封传,变名姓”;因为“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食客中“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的,于是孟尝君才得“发传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当时关吏还有检查行人所带财货的制度。例如秦昭王罢免魏冉的相职,“使归陶,因使县官(指国家)给车牛以徙,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史记·范雎列传》)。又如公孙龙“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太平御览》卷六四六引桓谭《新论》)。

战国时代,不仅平时有兵驻守关塞,而且已设亭、障守望。亭是边疆土台(四方土堆)上的建筑,是瞭望台性质的,为国防上最前线的守望处所。障是规模较大的城堡,有尉驻守[2]。同时边境上已有报警的烽燧设备[3]

各国内地长城的建筑 春秋战国间,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在进行兼并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公元前四六一年秦国曾“河旁”(《史记·秦本纪》),公元前四一七年秦又“城堑河濑”(《史记·六国年表》),不断地在黄河旁建筑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防止魏的进攻。到公元前四〇八年,秦的河西已完全失守,退守到洛水,也就“洛”(《史记·秦本纪》)了。这些、城堑都是由河的堤防扩建而成的。比较大规模的,比较长的,也就称为长城了。中原各国在内地建筑长城的情况大体如下:

(一)楚方城 楚的长城叫方城,东半部早在春秋时代就已有了。东半部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经犨县(今鲁山东南),到达水,折向东南,到达沘阳(今河南泌阳),形成矩形。这是利用山脉高地连结水和沘水的堤防筑成,所以方城也称连堤。《吕氏春秋》曾说:魏文侯“南胜楚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下贤篇》)。到战国时代楚顷襄王时,又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栾川南),南向到达穰县(今河南邓县),“累石为固”,又形成另一个矩形。方城大概就是由于它筑成矩形而得名。[4]

(二)齐长城 齐国也较早修建了它的长城。公元前四〇四年,三晋曾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引《竹书纪年》、编钟铭文)。到公元前三六八年,赵又侵齐到长城(《史记·赵世家》)。齐的长城也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到公元前三五〇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竹书纪年》)。由于齐的长城是由堤防接连扩建而成的,所以也称为“长城钜防”(《国策·秦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燕策一》苏代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弋射者语)。齐长城也是陆续修筑成的。大概西部先筑成。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已扩建为防御工程。公元前五五五年晋联合中原各国伐齐,齐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集结兵力进行抵御,“堑防门(平阴古城南三里)而守之广里(平阴古城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防门原为堤防之门,“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为防御工程。战国初期三晋多次攻入齐长城,说明齐长城的西部在战国初期已建成,到公元前三五〇年“筑防以为长城”,是进一步扩展长城。齐长城从防门起,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入海。[5]

(三)魏长城 魏长城是利用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所谓“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秦本纪》)。《盐铁论·险固篇》也说:“魏滨洛筑长城。”南端起于郑(今陕西华县),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6]

(四)魏中原长城 《后汉书·郡国志》河南郡下说:“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史记·苏秦列传·集解》和《索隐》引徐广说同。这条长城从黄河边的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东向到阳武(今原阳东南),折往西南行,到达密(今河南密县东北)。[7]这是公元前三五八年魏国所筑。《水经·济水注》说:“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三五八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亥谷以南,郑(按即韩国)所筑矣,《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这是说这条长城的亥谷以南一段为韩所补筑。《淮南子·说林篇》说:“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高注:“魏徙都大梁,闻秦通治崤关,知欲来东兼之,故筑城设守备也。”魏国防备秦国越过崤关东来兼并的“城”,就是这条在大梁以西的长城。

(五)中山长城 公元前三六九年所筑(《史记·赵世家》)。

(六)赵的南长城 公元前三三三年所筑(《史记·赵世家》),是由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接连扩建而成的[8],即赵武灵王所谓“我先王因世之变,……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从当时战争形势来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

(七)燕的南长城 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即以“易水长城”连称(《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根据《水经·易水注》和《滱水注》,结合现存遗迹和地方志所记载的遗迹,这条长城从长城门(今河北易县西南)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今徐水西北),再沿着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而走向东南的。[9]

边地长城的建筑 到战国后半期,赵、燕、秦三国受到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侵扰。这种游牧部族的侵扰对于边境人民和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害的。而这些游牧部族精于骑射,战争的运动性较大,因而赵、燕、秦三国又运用在内地筑长城的经验,在北境建筑长城:

(一)赵的北长城 建筑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所谓“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匈奴列传》)。根据留存的遗迹来看,赵北长城大体上有前后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10]

(二)燕的北长城 建筑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这条长城在现存长城的二百公里以北,在今内蒙古赤峰以北还保存有遗址。根据实地调查,赤峰红山北方沿西路戛河北岸有燕长城遗址向东延伸着,遗存的显著部分经过老爷庙、八家子、撒水波等村,全长约三十多里。长城壁有的地方用土建筑,有的地方用石块建筑,现存二三米至四五米高不等。它跨山越谷,远望过去,气势很雄伟。在这段长城上接连筑有三个小城堡,当即所谓障。西端可以和今赤峰东北卓苏河南的土城、小城堡相接连。在长城遗址内外的山上分布有不少小城堡遗址。在这些城堡里出土有重线山形纹半圆形瓦当、“明刀”钱、“一刀”圆钱、铜镞、云纹瓦当、绳纹瓦、绳纹陶片等。由这些出土物看来,可知这段长城确是燕长城的遗址。[11]

(三)秦长城 建筑于秦昭王灭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建筑的(《史记·匈奴列传》)。西端起于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肃临洮),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现在渭源北十里的北山上,临洮窑店驿的长城坡,皋兰小西湖的黄河沿岸,兰州的城墙北部,都保存有秦长城的遗址。[12]

后来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后,令蒙恬征发人民所筑的伟大工程——长城,便是以赵、燕、秦三国原有的长城为基础的。

秦、汉时代的武装编制、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是沿袭战国时代的,秦、汉时代的国防建设也是沿袭战国时代的规模,而统一后建设得更完整了。

[1] 《史记·甘茂列传》说楚国“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战国策·楚策一》误作“南察濑胡而野江东”。《史记正义》引刘伯庄说:“厉门,度岭南之要路。”按《水经·漓水注》:“漓水之上有关。”“漓”、“厉”声近,厉门当即漓水之关,在今广西平乐西南。

[2] 《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的话说:“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魏策一》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可知战国时代各国边境已有亭、障等设备。《韩非子·内储说上篇》载:吴起为魏西河守,“秦有小亭临境”,“不去则甚害田者”,这就是秦边境上的亭。贾谊《新书·退让篇》说“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这种亭已和秦、汉时代边境上的亭性质相同。战国末年著作的《墨子·备城门篇》说城上设亭来防守,每个亭设有一个尉。《史记·白起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七年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可知战国时代的鄣也已设有尉防守。

[3] 战国时各国边境已普遍设有烽燧等报警设备,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说:“北境传举燧,言赵寇至。”《李牧列传》称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秦新郪虎符铭文说:“燔事,虽毋会符,行殹(也)。”战国末年著作的《墨子·号令篇》说:“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墨子·杂守篇》说:“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已)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所从来多少。……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妻(要),举三烽,一蓝(鼓);郭会,举四烽,二蓝(鼓);城会,举五烽,五蓝(鼓);夜以火如此数。”从这里,可知当时用烽火报警,已有各种不同的记号。烽是用滑车悬挂在木杆上的,可以“引而上下之”。火就是苣火,也就是火炬,用火光来传达警报,一般是在夜间使用的。

[4] 《左传》僖公四年载屈完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往有的注释家因为汉水是水名,认为方城是山名。但《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伯州犁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叔向说:“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杜注:“城,方城也。”可知方城该是长城,不是山名,否则不能把县说在方城外,更不能把方城简称为城。《水经·水注》引盛弘之说:“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沘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又说:“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而南。”《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说:“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敌华夏,号为方城。”据此,西半部是楚顷襄王时所筑。盛弘之所说东半部,当春秋时代已有。方城的东西两半部以鲁关为中心。鲁关以东该是春秋时所造,鲁关以西该是楚顷襄王时所造。

[5] 《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下云:“卢有平阴城,……有长城至东海。”《水经·汶水注》说:“〔泰〕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史记·楚世家·正义》引《太山郡记》说:“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太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又引《齐记》说:“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又引《括地志》说:“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齐长城的西端起于平阴古城南三里的防门。《水经·济水注》引京相璠说:“平阴城东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张维华《齐长城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一、二、三合期),根据地方志所载遗迹,推定齐长城从防门(今平阴东北)起,入今长清西南境,东向经五道岭,入长清东南境,东北行入泰安,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即大横岭)东行,经历城南界,沿章丘、莱芜两县交界,经博山东南行,入朐临、沂水两县交界曲折东行,越穆陵关,经安邱西南界之太平山,入日照北境,经诸城南境,到胶南小朱山入海。

[6] 《史记·魏世家·正义》以为魏“塞固阳”的固阳,就是汉的固阳县,在今河套外乌拉特的东北。但这时魏国的领土远不能到达这里,不足信。

[7] 《水经·阴沟水注》说:“右渎东南经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经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水经·渠水注》又说: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

[8] 《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筑长城”,《正义》说:“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潭水之北,赵南界。”这时所筑长城,自当以“赵南界”之说为是。潭水乃漳水之误。

[9] 《水经·易水注》说:“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经渐离城南,……易水又东经武阳城南。”这是北易水。《水经注》又说:“易水又东流,屈经长城西,又东流南经武隧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这是南易水。《水经·滱水注》又说:“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由此可知,燕南长城从长城门(即关门城)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向东,再沿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而走向东南。这一带的地方志记录有这条长城的遗迹,有些遗迹至今还保存。今徐水县解村瀑河上游东岸,南起石龙山,北至黄山,沿河岸有土城约长十公里,就是这条长城一部分的遗迹,见《考古》一九六五年第一期《河北徐水解村发现古遗址和古城垣》。

[10] 张维华《赵长城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八、九合期)引当时绥远通志馆的《绥远通志》(稿本)说:“最近《采访录》载:包头县境内有古长城,东自什拉淖起,沿大青山及乌喇山之麓西行,至西山嘴子而止,长凡二百六十余里,为土石所筑,高二三尺以至六尺不等,或断或续,尚多存在,而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之一段为较完整云。”

[11] 这段长城遗址是一九四二年发现的。见佟柱臣《赤峰附近新发见之汉前土城址与古长城》,沈阳博物馆专刊《历史与考古》第一号,一九四六年十月出版。

[12] 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一一《甘肃秦长城遗迹》和《文物》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