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因销烟惹怒英国而被道光皇帝撤职后,英国还不罢休,决定发动战争。本侦探查出,英国当时最秘密也是最犀利的武器是中国人称之为“鬼船”的“复仇女神”号军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加拿大籍的英裔伦敦大学帝国史讲座教授杰拉尔德·格雷厄姆先生,则宣称中方的秘密武器是“笑脸虎”。图5.1“复仇女神”号军舰先谈英国的秘密武器“复仇女神”号。她是英国第一艘远洋汽轮军舰,用钢皮作外壳包装木船而成。浅水航行时,用固定的舵。......
2023-09-18
武器的进步 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主要的进攻武器有戈、矛、戟、剑、弓矢等。战国时代青铜兵器有显著进步。矛的锋部越来越结实。戈的刃部成弧线形,装柄的“内”部有锋刃,绑扎用的“穿”也增多。由矛和戈相结合的戟很流行,可以兼起刺和钩的作用。箭镞由双翼式变为三棱式。同时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用铁制。例如楚的“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荀子·议兵篇》),宛地向来以产铁著名。秦昭王也说:“吾闻楚之铁剑利。”(《史记·范雎列传》)韩的兵器如剑、戟之类,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战国策·韩策一》),也该是铁制的。中山的力士,穿着铁甲,手执铁杖交战,“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吕氏春秋·贵卒篇》)。刺客常用的武器有“铁椎”(《史记·信陵君列传》)。
这时不但有了锋利的铁兵器,而且创造了远射有力的弩。弩的起源很早,最初用于狩猎。作战用弩,可能在春秋后期最先出现于楚国。《吴越春秋》记载陈音对越王勾践说“弩生于弓”,弩是由弓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又说弩是楚国琴氏所创造,传给楚的三侯,再传到楚灵王(《勾践阴谋外传》)。弩不可能创造这样早,但是到春秋晚期,南方楚、吴、越等国确实已经使用了。孙武的《孙子兵法》,谈到当时的兵器,就有“甲胄、矢弩”(《作战篇》);又讲到:善于指挥作战的,所造成的“势”是“险”的,所发出的“节”(节奏)是“短”的,“势如弩,节如发机”(《势篇》),就是说“险”的“势”好比已经张满的弩那样,“短”的“节”好比正在发射的弩机那样。
图四十三 战国青铜武器
1.9.戈 2.5.矛 3.剑 4.戟 6.7.镞 8.弩机的拨机结构
中原地区使用弩作战较迟,春秋战国之际还未见使用,大概到战国初期才逐渐使用的。到战国中期,弩的使用就很普遍了。孙膑说:“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孙膑兵法·威王问篇》)已把“劲弩”看作当时最有力的武器,把“劲弩趋发”看作当时最厉害的战法。弩有“弩机”装置在木臂的后部,“弩机”周围有“郭”,有“牙”钩住弓弦,上有“望山”(《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称为“教”,《梦溪笔谈》称为“望山”)作为瞄准器,下有“悬刀”(《吴越春秋》称为“关”,《释名》称为“悬刀”,《武备志》称为“拨机”)作为拨机。当发射时,把悬刀一拨,牙就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就弹出,有力地把矢发射出去。这样,弩就可以“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使得敌人“不知其所道至”(《孙膑兵法·势备篇》)。[1]近年长沙等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弩机,都没有铜郭,看来是依靠手臂力量来张开弓弦的,这是属于“臂张”的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强弓劲弩”,因为弓弦的拉力很大,就有“超足而发”的,是用脚踏力量来张开发射的,这是属于“蹶张”的一种。这时弩的发射力量大小是以它的弓弦所能拉动的重量来计算的。例如魏的武卒有“十二石之弩”,就是说它的弓弦可以拉动十二石的重量。当时弩机的制作已很讲究精密,因为“弩机差以米则不发”(《吕氏春秋·察微篇》)。韩国有“强弓劲弩”,称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2],“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发,百发不暇止”。据说,“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是可以“一人当百”的(《战国策·韩策一》)。这种用脚踏力量、以机件来发射的弩,当然射得更远而有力了。到战国末年,进一步有“连弩”的发明。《墨子·备高临篇》记载有“连弩之车”(参看本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后来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出巡到琅邪,就曾“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图四十四 弩和弩机的结构图
这是根据汉代弩机制作的结构图。近年长沙出土的战国弩机和汉代弩机有些不同,没有铜郭,只有木郭,钩住弓弦的“牙”上的“望山”作尖角形,弓弦是用手臂力量张开的。但是河北易县燕下都四十四号墓出土的弩机,“望山”已和汉代弩机相似,木郭(木质部分已朽)下有铁郭底座。文献上记载的“强弓劲弩”,因为弓弦拉力大,采用“超足而发”的办法,依靠脚踏力量张开弓弦。因此它的弩机不可能没有铜郭或铁郭,至少有铁郭底座,否则就不牢固。
春秋战国间,新发明的武器是很多的。除了弩以外,最著名的进攻工具,有公输般发明的云梯和钩拒。云梯是攻城的工具,钩拒是舟战的工具。据说公输般曾“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篇》)。公输般游楚,“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拒之备,退者钩之,进者拒之,量其钩拒之长而制之为兵”(《墨子·鲁问篇》)。钩拒在敌人舟师后退时可以把它钩住,在敌人舟师前进时可以把它挡住。
战国时代由于矿业的发展和冶铁术的进步,在攻城的包围战中已开始运用地道战术,在地道战中已开始用冶铁鼓风炉设备作为武器,往往鼓动“鑪橐”,把烟压送到敌方所挖的地道里去,以窒息敌人。所以《韩非子》把“堙穴伏橐”[3]和“强弩趋发”同样作为当时最厉害的作战方式来看待(《八说篇》)。
随着进攻武器的进步,防御装备也相应有了进步。这时皮甲还继续使用。皮甲是用一排排长方形的皮甲片编缀而成。大体上牢度强的皮料制作的皮甲片大些、长些,编缀的皮甲片的排数就少些。《考工记》说:“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合甲由两层皮革合成,牢度较强,制成的皮甲片大些、长些,因而它只要“五属”,即五排编缀而成。兕甲的牢度次之,犀甲的牢度又次之。所以“兕甲六属”,“犀甲七属”。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制造铁冑和铁甲。战国后期纵横家编造的苏秦游说辞中,已谈到“铁幕”(《战国策·韩策一》、《史记·苏秦列传》),“谓以铁为臂胫之衣”(《史记·索隐》引刘氏说)。《吕氏春秋·贵卒篇》还说中山的力士“衣铁甲”。近年燕下都出土了一件战国后期的铁冑,是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缀而成。顶部用两片半圆形的铁甲片缀成圆形平顶,周围用圆角长方形的铁甲片从顶向下编缀,一共七排。铁甲片的编法都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制作已较完善[4]。近年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出土大批披甲陶俑,身上塑造出的铠甲形象,正是铠甲的模拟物。这些陶俑所披铠甲共有三种类型,其中一型由披膊和身甲两部分组成,全由甲片联成,甲片较大,四周不设宽的边缘,是当时秦国军队中主要的防护装备。甲片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大体上和燕下都出土的铁冑相同。纵编时也是自上而下编缀,上排压住下排;横编时自中间向两侧编,前片压住后片。看来这种铠甲在战国后期已经应用[5]。
图四十五 铁冑及其结构图
铁冑,一九六五年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四十四号墓出土。结构图采自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各国兵额和参战军队人数的增多 春秋战国间,由于铁兵器的应用,由于弩和其他新武器的发明,由于士兵的主要成分由贵族及其“私属”和“国人”改变为农民,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表现在军事上的,是各国兵额的大量增多,交战双方参战军队的人数增多。
春秋初期各大国军队人数是较少的。虽然晋国从一军、二军增加到五军、六军,但是几次大战如城濮之战还只用七百乘兵力,鞌之战还只用八百乘兵力,每乘以三十人计,也只有二万多人。齐国当齐桓公时,也仅有八百乘兵力,共三万人(《国语·齐语》)。楚国在鲁庄公二十八年伐郑之役,还只用六百乘兵力。到春秋后期,由于县制的推行,兵力就突增了。晋国在鲁昭公时全国有四十九个县,每县有一百乘兵力,共有四千九百乘兵力,鲁昭公十三年晋治兵于邾南,就有甲车四千乘。每乘以三十人计,四千九百乘就有近十五万兵员,再加上另外的“徒兵”等,当更不止此数。楚国当楚灵王时,单是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大县,“赋皆千乘”,已有四千乘兵力,再加上申、息等县和其他地方的军队,兵力当有万乘,兵员有数十万人。所谓“万乘之国”、“千乘之家”便在这时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一)秦国 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韩策一》、《楚策一》张仪语、《秦策三》范雎语)。
(二)魏国 有带甲三十万或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战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语、《魏策一》张仪语、《魏策三》须贾语)。它最强大的时期,据说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三)赵国 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策士所造苏秦语)。
(四)韩国 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韩策一》苏秦说有“带甲数十万”)。
(五)齐国 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六)楚国 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楚策一》江乙语、《秦策三》蔡泽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弋射者语)。
(七)燕国 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春秋战国间,用兵的数量还在十万左右。《孙子兵法》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又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更说:“凡兴师十万。”(《用间篇》)据说,“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篇》)。公元前三四一年马陵之战,魏国也不过动用“十万之军”(《战国策·魏策二》)。《墨子》也说:“君子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非攻下篇》,“君子”下原多“庶人也”三字)。到战国中期以后,参战的军队,数量既多,死伤也多。公元前二九三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二七三年秦白起败魏军于华阳,斩首十五万(《史记·秦本纪》、《魏世家》,《白起列传》作“十三万”)。公元前二六〇年长平之战,秦竟俘虏了赵军四十多万,都活埋了。公元前二五一年燕攻赵,起兵多至六十万,“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燕策三》)。公元前二二五年秦派将军李信带二十万人攻楚,被楚击败;次年改用王翦带六十万人再度攻楚,结果大破楚军。
这时各国军队人数的增多,固然由于人口增加,更主要的是由于各国已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度,作战时所有及龄农民都有可能被强迫编入军队,一场大战,双方往往动用几十万人,战争的规模也就达到空前未有的地步。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春秋时代贵族都用马车作战,双方往往排列成了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例如公元前七〇七年郑和“王师”、蔡、卫、陈等国交战,郑用左拒(方阵)来当蔡、卫,用右拒来当陈,用中军排列成“鱼丽之阵”来当“王师”。又如邲之战,楚以右拒追逐晋下军,左拒追逐晋上军。又如公元前五五〇年齐庄公伐卫,顺道伐晋,曾把军队编为六个队,有先驱(前锋军)、申驱(次前军)、贰广(庄公的禁卫队)、启(左翼)、胠(右翼)、大殿(后军)等名目。这种整齐的车阵,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排列车阵继续作战,所以胜负很快就决定了。春秋时的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胜负都在一天内就见分晓,鄢陵之战决胜负也只二日。吴攻入楚国,从柏举一战长驱直入楚都郢,前后也不过十天。可是到战国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战国时代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二》赵奢语)。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吕氏春秋·不屈篇》);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继而又攻秦函谷关,结果是“西困秦三年,民憔悴”(《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语)。长平之役,“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吕氏春秋·应言篇》)。战国时代用兵所以会旷日持久,固然由于国广城大,“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和以前城“无过三百丈者”、人“无过三千家者”不同(《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但主要的还是由于战斗部队人数的增多、战争方式和战争规模的巨大变化。这时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车阵的冲击战。[6]
图四十六 错嵌燕射水陆攻战画像壶画像(摹本)
壶系一九六五年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出土。高四十点六厘米,口径十三点四厘米,底径十四点二厘米,重四点五公斤。现藏四川省博物馆。画像分三层:第一层右方采桑,左方习射;第二层右方弋射飞雁和习射,左方宴饮和歌舞、音乐;第三层右方舟师交战,左方攻防战。摹本采自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十号墓发掘记》,《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三期。
图四十七 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水陆攻战图(摹本)
水陆攻战纹铜鉴是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所出土。鉴腹四周有水陆攻战图案,用红色金属镶嵌而成。这里摹绘的是全图的一部分。战士都帻首、束腰、佩剑,所用的武器有弓矢、戈、戟、剑、盾、云梯、弹石等,指挥作战用的工具有旗、鼓、等。画中除描写战争场面外,还有犒赏、送别等情景的描写。
图四十八 桑猎宴乐壶上的水陆攻战图
桑猎宴乐壶是故宫博物馆的藏品。壶的画面分三层,每层二组。这是第三层,左方描写的是水战,双方战士都乘着船,三人在划船,五人在相对作战。右方描写的是陆战,一方正用云梯攻城,另一方正坚壁防守。
春秋时代,中原的戎翟居于山林,都用步兵;南方的吴越也大多用步兵,吴王夫差曾以百人为一“彻行”,百彻行为一“方阵”(《国语·吴语》)。在中原各国中,郑、晋两国首先单独用步兵作战。公元前七一九年宋、卫诸国联军曾打败郑的徒兵;公元前五七二年晋合诸侯之师伐郑,又打败郑的徒兵于洧水上;公元前五二二年郑国曾用徒兵进攻萑苻之泽的“盗”;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曾作三“行”(徒卒)以御翟,公元前五四一年晋和无终及群翟作战,又“毁车以为行”(以上都见《左传》)。郑、晋两国常和戎翟交战,戎翟居山地,不便车战,因而不得不改用步兵制胜。这时由于各国普遍采用郡县征兵制,广泛征发农民参加军队;同时由于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弩的使用,使得战斗方式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自从铁兵器发明和应用以后,杀伤力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弩的发明,箭能更有力地远射,“射六百步之外”,使得密集的整齐的车阵无法抵御,遭受惨重的损失。例如公元前四〇五年,三晋联合伐齐,廪丘一役,就“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样就迫使战争方式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车战,改变为步兵的野战。以前车战时,一部分奴隶和平民是被征发来跟从贵族兵车服役或徒步作战的。到这时候,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徒步匹夫”的农民,农民向来没有御车作战的习惯和专门训练,其改用步兵作战,也是必然的趋势。
至于骑兵的应用,也在春秋战国之间,最初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例如知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曾派延陵生带了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韩非子·十过篇》),部署防务[7]。后来骑兵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作为奇袭冲锋之用,所以战国时代各国兵额,“带甲”都有几十万至百万,骑仅五六千匹至万匹。公元前三〇五年赵攻中山,右左中三军由赵武灵王亲自统率,另由“牛翦将车骑,赵希将胡、代、赵”(《史记·赵世家》),“车骑”还只是五军之一。赵武灵王的“变服骑射”,是由于胡用骑兵,利用骑战,其势不得不用骑兵为主力。
军事家孙膑曾经指出:“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通典》卷一四九)孙膑所说骑战的十利,充分说明了骑兵奇袭冲锋的作用。既可以乘虚直入,乘胜追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可以包抄后路,破坏后方。
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 总的说来,春秋时代,战争是由数量较少的军队来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范围比较狭小,战争的胜利主要靠车阵的会战来取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决定胜负了。到战国时代,由于生产的比较发展,由于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建立,由于武器的进步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军队人数大增了,军事行动的范围比较扩大了,战争方式由车阵作战改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了,战争也比较带有持久的、长期的性质了。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交战国的经济、政治、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而且也决定于一国的民气了。同时进攻方式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例如魏考选武卒,“日中而趋百里”也是考选的条件之一。据说楚国的军队“轻利僄遫(速),卒如飘风”(《荀子·议兵篇》),齐的军队“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战国策·齐策一》)。这时进攻手段的运动性已成为胜利的必要条件,“后之发,先之至”已成为“用兵之要术”(《荀子·议兵篇》临武君语),所谓“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吕氏春秋·论威篇》)。迂回的运动的战略也已开始应用,例如长平之战,“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万五千骑绝赵壁间”(《史记·白起列传》),因而战争就比较错综复杂,战争的指挥已成为一种技艺,兵法要比以前讲究了。春秋以前的军队,都由国君和卿大夫亲自鸣鼓指挥,到春秋战国之际就产生了专门指挥军队的将帅和军事家。
图四十九 金银错铜镜上刺虎图
金银错铜镜,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这是铜镜花纹的一部分,描写一个骑在马上的武士拿着匕首和虎搏斗的情景。这个武士头戴兜鍪,身穿皮甲,由此可看到当时骑兵的形象。
[1] 春秋时代主要的进攻武器除戈、矛、弓矢以外,有戟(《左传》宣公二年、襄公十年和二十三年)、剑(《左传》桓公十年、僖公十年、宣公十四年、襄公二十三年和二十六年、昭公二十三年)等。中原地区到春秋战国间还是如此。例如《墨子·非攻中篇》说:“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墨子·非攻中篇》列举各种武器没有谈及弩,因为它的著作年代在春秋战国间。至于《墨子·备城门》以下讲守城各篇,不但常提到弩,而且有“连弩”,因为它的著作年代已在战国后期。现在出土的弩机,以战国时代的为最早。
[2] 《荀子·性恶篇》说:“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考订,“距来”为“巨黍”之误。
[3] “橐”,原误作“櫜”,据《荀子·强国篇》杨注改正。《墨子》有《备穴篇》讲防备敌人挖掘地道攻城;又讲到在地道战中用“橐”把烟压送到敌方地道中去窒息敌人的办法。详见第二章第一节注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把“堙穴”解释为“水攻”,“伏橐”解释为“火攻”,是错误的。
[4] 参考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5] 参考杨泓《中国古代的甲冑》上篇,《考古学报》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6] 《战国策·赵策三》载赵奢对田单说:“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
[7] 古时作战,载人和运输都用车。马驾车,不单骑。到春秋末年才有骑马的风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刘炫、王应麟等都认为“此骑马之渐”。刘炫说见《左传正义》所引,王应麟说见其所著《困学纪闻》。《吕氏春秋·无义篇》说:“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战国策·齐策一》载孙子对田忌说:“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战国初期骑兵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林则徐因销烟惹怒英国而被道光皇帝撤职后,英国还不罢休,决定发动战争。本侦探查出,英国当时最秘密也是最犀利的武器是中国人称之为“鬼船”的“复仇女神”号军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加拿大籍的英裔伦敦大学帝国史讲座教授杰拉尔德·格雷厄姆先生,则宣称中方的秘密武器是“笑脸虎”。图5.1“复仇女神”号军舰先谈英国的秘密武器“复仇女神”号。她是英国第一艘远洋汽轮军舰,用钢皮作外壳包装木船而成。浅水航行时,用固定的舵。......
2023-09-18
粟裕被任命为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到东台、泰兴、海安、兴化、南通一带开辟根据地。“双十协定”公布后,苏中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和平。认为集中主力,形成拳头,对作战是有利的。原苏中军区主力编为七纵,吉洛任司令兼政委。这四个纵队加上华中地方武装,总数近15万人,由于新四军主力大规模的调动,华中的情况并不稳定。所以目前实在无法分兵给山东,必要时可以临时抽调配合山东作战。......
2023-08-18
关于傈僳族屡次叛乱的情形下面将择要述录,现在要写的是他们的武器和战争法。为傈僳族中最厉害的武器。至其战术,则攻击全靠弩弓。云南土族中的土武器,以弩弓为最利。一九三五年十月作者有一个机会,亲自经历傈僳反叛、汉官讨伐的战况。到腊早居住数日,并往前线栗洒地、普沟沦一带观战。此役傈僳人数较官军多七八十倍,但以有勇无谋,卒为所败。与康乐这次叛乱相类的事件很有几桩。......
2023-09-21
水下雷爆像“鹿特丹”号这样的舰艇是新的近海战争时代出现的一种强大武器。沉底雷是目前水雷装备中的主要品种。锚雷使用的水深较大,某些反潜锚雷的最大使用水深可超过1 000米。大型触发锚雷是由水面舰艇布放在较深的水域,用来打击敌人的大型水面舰艇和潜水艇的一种水雷。神经网络水雷采用芯片作为神经网络器件,并把神经网络器件构成的系统装于水雷之中,主要用于目标探测和抗扫雷作用。......
2024-10-07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9月26日,美国给以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需要指出;为了保障苏联东部安全的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相保证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此,美国立即作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双方关系行将破裂,已如箭在弦上。......
2023-11-27
周而复始,终点即是起点,这是围绕三八线而进行的朝鲜战争的始末。越过三八线问题的提出和争论关于美国的战争行为是否限制在三八线以南的问题,最早在1950年6月28日,即战争爆发的第四天就已经提出来了,显然这与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整个战略意图有关。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在朝鲜战局大体稳定下来的时候再次提出。这次谈话的时间是7月12日上午9时,也是军方第一次明确表示要主动越过三八线的战略意图。......
2023-07-20
鞋子是服饰品中最具实用性质的物品之一。中国人常将那些阴损使坏让别人饱尝痛苦滋味的行为称为“穿小鞋”,可见选择鞋子舒服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鞋子的选择是建立在合脚的基础上,其次才是考虑造型、款式、色彩等因素。从设计角度区分,通常将脚踝骨以下称为鞋,脚踝骨以上称为靴。现代的鞋子根据服装款式的变化形成新的格局,无论是造型还是款式品种都比以前大大丰富。......
2023-06-23
在苏德战争发展到关键时刻的1943年春夏,世界战局也在经历着变化。联合舰队因此丧失了一些精良的舰艇和人员,不过老本尚存。这一时期,日军只是为了改善日占武汉地区的态势,而在长江流域发动了目的有限的局部攻势。在日军后方,针对南方和北方中共军队的残暴扫荡战,还在继续中。红军的ZIS-3型76毫米火炮—苏军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之一1943年春夏的中国关内战场,形势沉寂。在旷日持久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遭受了严重损失。......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