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阳处父因曾是赵衰的下属,固请使赵盾居上位。从此赵盾开始执掌晋国政权。本为赵盾家臣,后任上军佐。译文八月十四日,晋襄公去世。晋灵公年龄还小,晋国人因为国家多难,准备立年长的公子为君。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赵盾派人在郫地把他们杀了。赵盾派臾骈把他的家小送到狄国去。赵盾将中军,先克⑦佐之。......
2023-09-22
晋国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晋”
公元前四九七年,赵简子因为向赵午索取“卫贡五百家”没有到手,杀了赵午,引起中行氏和范氏的联合进攻,赵简子一度从国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知氏和韩氏、魏氏又因挟嫌争权,起来讨伐范氏、中行氏,迫使范氏、中行氏出奔朝歌(今河南淇县)。赵简子遂回绛复位,并率晋军围攻朝歌。公元前四九三年,齐国运粟支援范氏,由郑国派兵护送,在铁(今河南濮阳西北)这个地方和赵氏进行决战。结果赵简子大获全胜,得到“齐粟千车”。次年,范氏、中行氏被迫逃奔邯郸,接着又逃到鲜虞(即中山),最后逃到了齐国。于是范氏、中行氏灭亡。公元前四五八年,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尽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
其后知氏的知伯瑶专断晋国国政,强行索取韩氏和魏氏的万家之县各一。公元前四五五年知伯又向赵氏索取土地,遭到拒绝,便率同韩、魏举兵攻赵,围困赵襄子(赵简子子)于晋阳。赵氏坚守一年多,知氏引晋水从东北灌入城中,造成极大灾难。后来,韩、魏怕赵亡后祸及自身,反过来和赵氏联合,一举灭掉知氏,并三分其地。这是公元前四五三年的事。[1]知伯瑶原是晋六卿中最强大的,由于过于强横而失败了。从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晋君“反朝韩、赵、魏之君”(《史记·晋世家》),成为三国的附庸。
对戎狄部族的攻灭兼并 战国初期各大国在卿大夫相互兼并的同时,还进行对戎狄部族和小国的攻灭和兼并。
赵简子原来和代王联姻而和好,把大女儿(即赵襄子之姊)嫁给代王作夫人。公元前四七六年赵简子刚去世,赵襄子就登夏屋山,请代王来同饮酒,灌醉代王而加以杀害,接着就发兵攻灭代国,代戎从此被灭亡。
秦国在公元前四六一年进攻大荔,把它的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攻取了《(史记·秦本纪》)。原来大荔是西戎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后汉书·西羌传》说:“是时大荔、义渠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所谓王城,就是大荔王的都城。秦所攻取的还包括王城周围所有大荔的土地,大荔就向北撤退了。[2]
知伯瑶在公元前四五八年计谋攻灭仇由(一作“厹繇”)。仇由原是个山中之国(今山西盂县以北的山中),没有大路可通,不便行军,知伯铸造一只大钟作为礼物,载在大车上送去,仇由之君开劈道路迎接,因而仇由被知伯所攻灭。[3]次年知伯就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引《纪年》)。
赵襄子在攻灭知氏后,也曾攻中山,攻取左人和中人(今河北唐县以西和西南,见《国语·晋语九》、《吕氏春秋·慎大篇》)。
《后汉书·西羌传》载:“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汧、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四夷传》所载战国时事,有《史记》所不见的,大抵依据《竹书纪年》等新史料来补充。这条记载也是这样。《古本竹书纪年》载“晋出公十九年(公元前四五六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水经·洛水注》所引),就是韩魏共并伊洛阴戎的事。卢氏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水上游,多崇山峻岭,是阴戎所在的一个地方,卢氏当是阴戎中一支的名称。后来卢氏城(今河南卢氏)就为韩国所有,发展成一个商业城市,铸有“卢氏”布币。
原来住在伊水、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被晋灭亡后,成为服属于晋的九州之戎,也还保持原来戎的部落组织,而具有武力,没有华化。大概在战国初年,被韩魏兼并而改变成为编户之民,解除武力,从此就不见有九州之戎了。
对小国的攻灭兼并 在晋、秦两国攻灭兼并戎狄部族的同时,楚越等国正在攻灭兼并附近小国。
楚国在公元前四四七年灭亡了蔡国,后二年楚向东北开拓土地,灭了杞国,并且向东侵占广地到泗上(《史记·楚世家》),这是楚和越争夺东方的土地。《墨子·鲁问篇》讲到“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由于公输般为楚制作“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楚人因此亟败越人”。就该在这个时期。《墨子·公输篇》讲:公输般为楚造云梯,将用以攻宋,墨子因此从鲁出发,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都郢,对公输般劝阻,也该在这个时期。
越国在公元前四一四年灭亡了滕国(《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次年又灭亡了郯国(《水经·沂水注》引《竹书纪年》)。缯国原来依靠齐来抵抗越的。公元前四〇五年齐内乱,越就乘机攻灭缯。
韩正谋兼并郑国。公元前四二三年韩伐郑,杀死郑幽公。公元前四〇八年韩攻取郑的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郑打败韩兵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
齐国不断地侵略鲁、卫两国地,公元前四一二年攻取了鲁国的莒和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4],从此安阳成为齐的重要商业城市。后四年又攻取了鲁国的郕(今山东泗水西北),次年又攻取了卫国的贯丘(《史记·田世家》)。
魏攻取秦河西地和灭中山 魏国自从魏文侯进行了改革,国势就强盛起来。从公元前四一三年起,不断向秦进攻。这年魏军大败秦军,一直打到郑(今陕西华县)。次年,魏又派太子击包围秦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并占有其地。到公元前四〇九年,魏将吴起经过两年时间陆续攻取了秦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城,并一直攻到了秦的郑(《水经·河水注》),从此秦的河西地区全部为魏占有。秦于是退守洛水(在今陕西北部),沿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东南)加以防守。从此魏在河西设郡,以吴起为郡守。秦这样失守河西大块土地,固然由于魏将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主要还是因为秦的经济和政治的落后。秦孝公元年,为了奋发图强,下令征求改革的人才,曾讲到:“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可知当时韩、赵曾助魏一起攻秦。韩将羌在叙述自己功绩的《
羌钟铭文》中,也说:“率征秦迮齐。”所谓“征秦”,当即指参与魏攻取秦河西这个战役。
魏文侯接着就发动对中山的大规模进攻。魏和中山间,中隔赵地。魏先向赵借道(见《韩非子·说林上篇》和《赵策一》),派乐羊为“将”负责进攻,又命令太子击为“守”,负责后方的防守,更命令吴起从河西率师会合进攻[5]。经过首尾三年的战斗,终于攻灭了中山。因为魏和中山有间隔,魏文侯把太子击封于中山,并派李克为相[6],又把乐羊封于中山的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
吴起能在河西、中山连战得胜,不仅由于“善用兵”,更由于“廉平,尽能得士心”。吴起常与士兵“同衣食”,“分劳苦”,因而深得士兵爱戴,能在战斗中出生入死。攻中山时,士兵有患痈疽的,吴起亲自跪下而吮其脓,士兵的母亲闻而哭泣,说往年吴起吮其父的创伤,不旋踵就战死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史记·吴起列传》)。
三晋伐齐和列为诸侯 这时三晋都很强盛,逐步在中原发展它们的势力,扩充地盘。魏文侯把韩、赵看得如同兄弟,因而得到韩、赵的尊重,成为三晋的盟主和最高统帅。据说韩、赵曾相与为难,都曾向魏借兵,魏文侯都加以拒绝,说韩、赵都是兄弟,韩、赵之君因而到魏朝见(《韩非子·说林下篇》、《魏策一》)。《资治通鉴》就在记载这一掌故之后,作结论说:“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公元前四〇五年田悼子去世,发生内乱,田布杀了公孙孙,公孙会(即田会)就在廪丘(今山东鄄城东北)反叛,投靠赵国。田布率兵包围廪丘,于是三晋联合出兵救解。魏将翟角、赵将孔青[7]、韩将羌就与齐军展开大会战,三晋以分散而灵活机动的步兵,包围袭击了排列成密集车阵的齐军,使得齐军损失惨重,“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把尸体堆成二个高丘)”(《吕氏春秋·不广篇》)。谋士宁越向孔青建议: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认为如果“与之尸而弗取”,将使民众“怨上”,使得“上无以使下”,这就是“内攻之”。因此齐就无法继续抵抗。三晋联军乘胜长驱追击,围攻齐西边的关塞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并由此攻入齐长城。就是《
羌钟铭文》所说:“入长城,先会于平阴。”也就是《淮南子·人间篇》所说:“三国伐齐,围平阴。”(今本“阴”误作“陆”,古“阴”字作“
”,形近而误)。当时魏文侯所以命令三晋联军长驱直入,围攻平阴而攻入齐长城,目的不在兼并土地,要使得齐国执政者屈服,迫使齐君一同去朝见周威烈王,使周天子命三晋为诸侯。当三晋围平阴时,齐大臣田括子看到了这点,指出三晋“逾邻国(指宋、卫二国)而围平阴(今本误作“平陆”),利不足贪也,然则求名于我,请以齐侯往”(《淮南子·人间篇》),于是齐康公就陪同三晋君主一起去朝见周王,要求周王肯定三晋伐齐入长城的功绩,要求周王命三晋为诸侯。这时齐康公实际上已成为俘虏,听命于魏文侯行事,周威烈王也只能从命了。因此魏国史官记此事是:“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当作翟角)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引《纪年》)韩将
羌记此事是:“赏于韩宗,令(命)于晋公,邵(昭)于天子。”(
羌钟铭文)《吕氏春秋·下贤篇》因此说:魏文侯“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因此,周威烈王就于次年(公元前四〇三年),“命韩、赵、魏为诸侯”。《史记·周本纪》和《六国年表》都作“九鼎震,命韩、赵、魏为诸侯”。所谓“九鼎”原是代表周天子的权力的,这样迫使命令卿大夫升为诸侯,按照礼制来说,确是震动天子权力的大事。[8]
楚、三晋和秦图谋向中原开拓 三晋列为诸侯以后,就图谋向中原地区开拓。当时楚已北上夺到不少郑国土地,楚军的前锋已经到达大梁西南的榆关一带,因而引发三晋和楚的冲突。公元前四〇〇年三晋联军南下伐楚,攻到桑丘而回(《六国年表》,《楚世家》作“乘丘”),这又是魏文侯所主持。《吕氏春秋·下贤篇》以魏文侯“南胜荆于连隄”和“东胜齐于长城”相提并论,连隄即指方城而言,桑丘当在方城附近。公元前三九九年楚把榆关归还郑(《六国年表》),当是在三晋的压力下归还的,因为榆关原是郑地,是沟通南北的重要关塞,成为三晋和楚的争夺目标。公元前三九一年三晋又大败楚于大梁、榆关(《史记·楚世家》)。从此大梁便为魏所有,但榆关仍在楚的手中,直到公元前三七五年才为魏攻取。这时魏已进一步取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邑。当时齐也图谋在中原开拓,公元前三九〇年齐伐取魏的襄陵(《史记·魏世家》、《六国年表》)。
这时秦已控制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并于公元前三九〇年在函谷关东北的陕(今河南三门峡西)设县(《史记·六国年表》),加强防卫。后来陕一度被魏所占有[9]。从此赵、魏、秦、楚四国之间就长时期展开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战争。
田氏列为诸侯 这时齐国的田氏早已取得政权,在公元前三八七年田和曾和魏武侯在浊泽(今河南白沙水库东)相会,由魏武侯派使者请求周天子和诸侯承认田和为侯。次年田和也就列为诸侯了(《史记·田世家》)。
赵、楚和魏、卫的大战 赵国自从赵烈侯进行了改革,到赵敬侯时,开始强大起来,迁都到邯郸。尽管赵敬侯“好纵欲”,“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但是由于“明于所以任臣”,“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韩非子·说疑篇》)。以前,在三晋屡次联合对楚作战中,韩、魏两国曾取得郑、宋两国的不少土地;赵国由于地势的关系,没有得到什么。公元前三八三年,赵国便大举攻卫了。赵围攻卫的都城濮阳,采用了“蚁傅”(如同蚂蚁爬登城墙而围攻)的战术,并且在濮阳北面建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西南),作为进攻基地。卫在危急中向魏求救,魏武侯为此亲率大军前往救解,大败赵师于兔台。次年卫得魏的帮助攻取刚平,攻破了赵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的外郭。第三年楚出兵救赵伐魏,楚的先锋深入魏地,越过黄河,与魏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随后楚的大军攻出梁门(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屯于林中(梁门之北),切断了魏河内地区和河东国都安邑之间的联系,造成魏国破碎而危急的局势。赵凭藉楚如此锐利的攻势,进攻魏的河北地区,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取得大胜,于是南下攻克了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10]这时吴起正做楚的令尹,指挥楚军深入进攻魏的要害之地,穿越黄河,拦腰切断魏河内和河东联系的,正是吴起。《史记·吴起列传》称:“吴起相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当时陈、蔡早已为楚所灭,所谓“北并陈、蔡”,当指巩固所占陈、蔡旧地而言。所谓“却三晋”,即指这次大战而言。魏卫和赵楚之间这场大战,连续有四年之久,先是赵国受到创伤,后来魏国受到更大的创伤。苏代说齐闵王曾讲到:“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战国策·齐策五》)
图四十二 赵、楚和魏、卫交战示意图
楚南收扬越和取得苍梧 这时楚国由于吴起变法,国力渐强,所以能大胜魏国。与此同时,吴起曾“南收扬越”,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本书第五章“楚国吴起的变法”一节中已谈到。广西平乐银山岭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具体证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出土物除实用陶器外,有成套的铜、铁制兵器及生产工具,墓主人当是楚国从事垦耕、防守边塞的武士。这批墓葬和湖南等地早期楚墓有不少相似之处,铜兵器如剑(实茎剑)、矛(扁銎矛)、戈以及铁锄、刮刀等,都具有楚器的特点。只有钺(双肩铲形钺、靴形钺)还保留有扬越的特色。有些铜兵器上还刻有楚国内地的地名,明显是从楚国内地带往岭南的。[11]这个事实说明苍梧一带自从吴起“南收扬越”以后确实成为楚的领地,中原与岭南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就进一步加强了。
吴起确是个名不虚传的政治家兼军事家,他帮助魏文侯创建了强大的魏国,接着又帮助楚悼王扩展了楚国的南方领土,可惜时间太短,在楚国进行的改革成效不大。
韩灭郑和三晋对外兼并 在赵国攻取卫地的同时,韩国正攻取郑、宋两国的土地。公元前三八五年韩文侯伐郑,攻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曾伐宋,一直攻到彭城,俘虏了宋君。这时郑国由于楚、魏、韩三国的侵占,国土已很狭小。到公元前三七五年,正当魏国伐楚,交战于榆关的时候,韩国乘机把郑国灭亡了[12]。从此韩国的领土就大大扩展,并且迁都到郑。
公元前三七二年,赵国继续向卫进攻,攻取了乡邑七十三个。赵国在中原地区也有了扩展。后七年,又攻取卫的鄄(今山东鄄城北)。赵国因为夺取了不少卫国土地,国力进一步强大了。
公元前三七一年,魏国攻取了楚的鲁阳(今河南鲁山),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便有了比较广大的土地。
三晋自从经过了政治改革,国力逐渐强大,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不断地兼并土地。其中以魏国为最强大,在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也最多。它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
三晋原是长期联合起来向外扩展的,后来它们逐渐强大,各自图谋争夺土地,三晋就分裂了。公元前三七〇年魏武侯去世,公仲缓和公子莹争夺君位,赵、韩两国乘机进行干涉。赵国企图杀死公子莹,割取魏地;而韩国企图使“魏分为两”,削弱魏国,终因意见不合,韩国退兵,公子莹才得打败赵国和公仲缓的军队,继立为国君,他就是魏惠王。从此三晋就在中原自图发展了。
秦与周围少数部族的斗争 在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部的蜀国,战国初期是比较强盛的。公元前四五一年秦派左庶长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筑城,当是为了防蜀。公元前四四一年秦的南郑反叛,该与蜀有关。到公元前三八七年,蜀攻取南郑(《史记·六国年表》);同年秦伐蜀,攻取南郑(《史记·秦本纪》)[13]。这时蜀北向和秦争夺南郑,又东向和楚争夺土地。公元前三七七年,蜀伐楚,攻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因此修建扞关(今湖北宜昌西)来防御蜀。
公元前四五七年秦厉共公曾率师和绵诸交战;到公元前三九三年,秦又有伐繇诸之举。此后便不见有繇诸的记载,大概它就在这时被秦兼并了。
公元前四四四年,秦曾伐义渠,俘虏了它的王。到公元前四三〇年,义渠就兴师伐秦,深入到渭南(《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作“渭阳”,《后汉书·西羌传》作渭阴),说明这时义渠很是强大。
中山的复国 中山在公元前四〇六年被魏攻灭。由于魏和中山间隔着赵国,魏不能强有力地控制中山,等到魏和赵、楚等国混战的时候,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中山就乘机复国了。中山大约在公元前三八〇年左右复国[14]。公元前三七七年赵伐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次年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这时中山当已复国。战国初年中山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复国后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十多里故城村)。《世本》说“桓公徙灵寿”(《史记·赵世家·索隐》引),桓公当是中山复国后第一个国君。根据近年出土中山铜器的铭文,桓公之后有成公、、
。中山原为“白狄别种”,但从出土遗迹、遗物来看,到战国时代,它的文化基本上已和中原各国相同,它的文字、器物以及墓葬制度基本和中原文化一致。但是也还保留有部分民族文化的特点,例如用山字形铜器作礼器,建筑顶部脊瓦也作山形,随葬有便于携带的帐架及帐内用器,多少保留有游牧生活的遗风。[15]
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 韩国企图乘魏国内乱,把“魏分为两”没有成功,接着又和赵国一起乘西周内乱,把周分裂为两小国。周考王把他的弟弟揭分封在河南,即西周桓公,形成一个西周小国。西周桓公去世,其子威公代立。公元前三六七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公子根和太子公子朝争立,发生内乱,韩赵两国帮助公子根在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独立,以“奉王(周显王)”为名,洛阳因此也属于东周[16]。这样周就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原来周的领土很小,为韩国所包围,这时又分裂为两个小国,力量更弱了。
秦、魏石门之战 秦国在秦献公时开始进行改革,废止了殉葬制度,“初行为市”,“为户籍相伍”,并推行县制。到秦献公晚年,国力转弱为强。公元前三六六年,魏在武都(一作武堵,又称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接着秦又打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秦开始战胜魏于河西一带[17]。公元前三六四年秦进而攻入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军,斩得首级六万,由于赵出师救魏,秦才退兵。这是秦国第一次大胜利。挂名的天子周显王为此向秦祝贺,秦献公有了“伯”的称号(《史记·周本纪》)。次年,秦攻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赵又出兵来救(《史记·赵世家》)。魏依靠赵的救援才挡住秦的攻势。
韩、赵、秦、魏间的战争和魏迁都大梁 公元前三六二年,韩、赵和魏之间,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取得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就在这年,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即繁庞,今韩城东南)。这年魏国虽然战胜了韩、赵两国,却给秦打得大败。
魏国国都原在安邑,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因此,在公元前三六一年魏惠王就迁都大梁了。
魏在迁都大梁前后,曾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公元前三六二年攻取了赵的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今肥乡西,《水经·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这两地就在赵都邯郸东面,造成对赵的严重威胁。次年魏又送给赵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两邑(《水经·洞涡水注》引《竹书纪年》);同时又取得赵的泫氏(今山西高平,《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和《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引《竹书纪年》)。大概也在这个时候,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送给魏国,而魏把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18]公元前三五七年韩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以土地与韩交换时,魏又从韩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轵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和郑鹿(即白马口,今河南浚县东南,见《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19]。这是在魏的压力下,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魏迁都大梁后的形势 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战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就在魏迁都大梁这一年,魏惠王曾和韩昭侯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相会(《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公元前三五八年,赵成侯和魏惠王在葛孽(今河北肥乡西南)相会(《史记·赵世家》);次年,又在鄗(今河北高邑东)相会(《史记·魏世家》)。同年赵成侯到齐,和齐威王相会(《史记·六国年表》)。同年魏国包围韩的宅阳,迫使韩昭侯和魏惠王在巫沙结盟(《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由于魏国对于韩、宋、鲁、卫等国加施压力,到公元前三五六年鲁共侯(或作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同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北)相会(《史记·赵世家》、《田世家》),又和燕文公在安(或作阿,今河北高阳北)相会(《史记·赵世家》,《六国年表·集解》引《竹书纪年》作燕成侯)。公元前三五五年,魏惠王曾入齐和齐威王会见,并曾一同到郊外田猎(《史记·田世家》);同年又和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史记·秦本纪》、《魏世家》)。各大国国君的会见如此频繁,就说明了这时期形势的紧张。大国国君相互会见,目的在于争取与国;大国迫使小国入朝,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魏国由于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最早成为强国。公元前三五六年,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国也强盛起来。这年正是齐威王元年,齐国也进行政治改革,国势又强大起来。从此中原地区除了中央有强国魏国以外,东西两面又出现了齐、秦两大强国。这时魏、赵、韩、齐、秦等国先后经过社会改革,形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楚国在楚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大效果,但它原来是个强国。燕国也已在战争中渐露头角,于是七强并立的形势形成了。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广辟土地,著(籍)税伪()材(财)”(《墨子·公孟篇》),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1] 《韩非子·十过篇》、《赵策一》、《淮南子·人间训》等,都说当时赵的谋臣张孟谈从围城中潜出,以“唇亡齿寒”进说韩、魏之君,因而韩、魏协同赵氏反击知氏。《墨子·非攻中篇》则说韩魏亦相从而谋,感到唇亡则齿寒,因而反击。
[2] 《后汉书·西羌传》谓“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不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四年“大荔围合阳”,可知秦孝公末年大荔尚存,且有武力反攻。秦灭大荔当在此后。
[3] 黄式三《周季编略》推定仇由之灭在周贞定王十一年,此说可取。按地理形势,知伯攻灭仇由,当在知伯伐中山之前。
[4] 《六国年表》载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田世家》作“伐鲁葛及安陵”。当以《六国年表》为是。
[5] 《韩非子·说林上篇》和《魏策一》都有“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的掌故。《魏世家》和《赵世家》都有魏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的记载。《六国年表》作“击宋中山”,“宋”乃“守”之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和《说苑·复恩篇》都有“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的掌故。
[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记翟黄曰:“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韩非子·难二篇》又记“李克治中山,苦陉令上计而入多”。《魏世家》载翟璜谓李克曰:“中山已拔,无以守之,臣进先生。”
[7] 魏将,《水经·瓠子水注》引《纪年》作翟角,《水经·汶水注》引《纪年》误作翟员。赵将,《吕氏春秋·不广篇》作孔青,《水经·瓠水注》引《纪年》作“孔屑”。
[8] 苏时学《爻山笔话》认为《淮南子·人间篇》所述“三国伐齐”的事,与《纪年》、《吕氏春秋》相合,是正确的。他说:“据《淮南》所言,正虏齐侯之事实也。《注》言三国为韩、魏、赵,则与《纪年》同。其言求名于我,亦与未为侯时合,盖三家所以命为诸侯,以胜齐之功也,即此书(指《吕氏春秋》)所谓赏以上闻也。”
[9] 梁启超《战国载记》(收入《国史研究六篇》),误以为函谷关即今潼关,并说秦的占有函谷关“宜在孝公之世”,引贾谊《过秦论》说孝公据崤函之固为证。其实,秦在战国初期早就控制函谷关,否则的话,秦不可能于公元前三九〇年在函谷关东北的陕设县。到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元年)秦又“出兵围陕城”(《史记·秦本纪》),这时陕又被魏所占有,当已退守函谷关。
[10] 《史记·赵世家》说: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六国年表》又说:赵敬侯八年“袭卫不克”。这一次牵连卫、赵、魏、楚四国的战争,《战国策·齐策五》所载苏代说齐闵王,曾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砥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堕黄城。”据此,赵攻魏棘蒲、黄城是一时事,《史记·赵世家》分记在赵敬侯六年和八年,恐有误。
[11] 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铜戈,刻有地名“江”和“鱼”;另有采集的一件铜矛,刻有地名“孱陵”,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江当即春秋时楚所灭江国所在,在今河南息县西。鱼当即春秋时庸国所属的鱼,亦即汉巴郡鱼复县所在,在今四川奉节东。孱陵当即汉武陵郡孱陵县所在,在今湖北公安西。这些铜兵器都是从楚内地带往岭南的。原发掘报告断定这些墓葬是越族的,实际上该是楚国墓葬。
[12] 《战国策·魏策四》说:“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韩非子·饰邪篇》也说:“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至于《西周策》说:“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蔡”字当为“荆”字之误。
[13] 《史记·六国年表》记秦惠公十三年“蜀取我南郑”,《史记·秦本纪》记此年“伐蜀取南郑”。《史记会注考证》云:“纪表前此书秦城南郑及南郑反矣,则南郑非蜀地。”当是此年蜀攻取南郑,秦又伐蜀攻取南郑。
[14] 《史记·乐毅列传》只说“中山复国”,不言在何时。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一周威烈王十八年下说:“及文侯子武侯之世,《赵世家》书与中山战于房子,是时盖已复国。”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也有相同的看法。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以为《魏世家》、《六国年表》所说魏武侯九年“翟败我于浍”,翟即中山,此即中山复国。此说不确。浍距中山在七百里以外,中山与魏之间隔有赵国,中山不可能越赵而攻至浍。中山复国当在周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公元前三八一至前三七九年),当时齐、魏助卫攻赵,楚救赵伐魏,攻至河内战于州西,赵又攻至魏的河北,于是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中山的白狄贵族得附近狄族助力,从而复国。翟败魏于浍,当是狄族助中山复国的余波。
[15] 参考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16] 《史记·周本纪》说:“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据《正义》引《述征记》和《括地志》,分封东周惠公的事在周显王二年。据《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八年“与韩分周为两”。赵成侯八年正是周显王二年,可知东周的分裂出来,是由赵和韩两国促成的。《韩非子·内储说下篇》载:“公子朝,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宠于君。君死,遂以东周叛,分为两国。”《韩非子·难三篇》有段话与此略同,只是“公子朝”作“公子宰”。如此说来,东周是出于公子根反叛而独立。《韩非子·说疑篇》又说:由于滑之“为祸难”,“故周威公身杀,国分为二”。《吕氏春秋·先识览》也说:“周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国乃分为二。”可见东周的分裂,又由于内乱。赵韩两国是乘西周的内乱,帮助少子在东部独立,就“分周为两”了。据《韩非子》记载,东周惠公当是西周威公的少子,和西周惠公是昆仲,《周本纪》把他说成是西周惠公的少子,是错误的。《汉书·古今人表》东周惠公,注“威公子”,是可信的。《周本纪》把东周惠公说成出于分封,不是出于叛立,是掩饰之辞。据《韩非子》,西周惠公名朝或宰,东周惠公名根;据《周本纪》,东周惠公居于巩以奉王,而《周本纪·索隐》引《世本》又说:“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大概东周叛立时在巩,洛阳为周天子所居,因为东周惠王以“奉王”为名,洛阳也就属东周了。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见《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对燕王说:“臣东周之鄙人也。”可知洛阳确属东周。
[17] 《六国年表》载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资治通鉴》误作洛阳,胡三省《注》谓即成周之洛阳,大误。当时秦不可能攻到河南洛阳。
[18] 《水经·河水注》说:“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水经·渠水注》也说:“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非)直专漳也。”
[19] 《水经·河水注》引《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轵道与郑鹿。”“驰地”当从王念孙、王引之读作“弛地”,《尔雅·释诂》云:“弛,易也”。“弛地”即交换土地。郑鹿即白马口,《水经·河水注》论证甚明。黄式三《周季编略》以“驰地”为地名,以“与郑鹿”作“与韩以鹿”,都是误解。《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作“驰地”,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校本改作“驰道”,不确。
有关战国史的文章
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阳处父因曾是赵衰的下属,固请使赵盾居上位。从此赵盾开始执掌晋国政权。本为赵盾家臣,后任上军佐。译文八月十四日,晋襄公去世。晋灵公年龄还小,晋国人因为国家多难,准备立年长的公子为君。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赵盾派人在郫地把他们杀了。赵盾派臾骈把他的家小送到狄国去。赵盾将中军,先克⑦佐之。......
2023-09-22
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氏,立桓公而讨氏,有死者。鲁惠公去世后,因桓公年幼,故由隐公摄政,但奉桓公为君。此处羽父料隐公有贪恋君位之想,故献计除去桓公。羽父害怕,反而在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并请求桓公杀死隐公。十五日,羽父派杀手在氏家弑杀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且讨伐氏,氏家有人被枉杀。《春秋》不记载下葬鲁隐公,是因为鲁桓公没有按照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鲁隐公举行丧礼。......
2023-09-22
王导所说司马懿的创业,无疑是指他谋杀曹爽之事,因为他是经过这一次的变动,然后取得政权的。司马懿虽然同受明帝的遗命辅翼幼主,却是被排斥于政府之外,卧病在家的。试看司马昭的兵,既已溃退于前,贾充的兵又要溃退于后,则他的估计原没有十分错,无如狠恶而敢干犯名义的人,历代总是有的,尤其是在军阀手下。这贾充乃是司马氏的死党,司马昭如何能杀掉他呢?......
2023-10-02
自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入洛阳,天下即已入于混乱之局,中经魏、蜀、吴三国的鼎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始归一统。本章先述三国的鼎立。三国鼎立的关键,在赤壁一役。瑜等过江,追至南郡;自是操兵力不及江南,而三国鼎立的局势渐成,时建安十三年。至是三方鼎立,各不相下,而三国之名乃大定。自是两国罢兵但置守而已。三曰蜀魏的相拒。......
2023-08-17
将战,魏舒曰:“彼徒③我车,所遇又厄④,以什共车⑤,必克。困诸厄,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⑥,五乘为三伍⑦。译文晋国中行穆子在大原打败无终国和各部狄人,这是由于重视了步兵的作用。于是毁坏战车改为步兵行列,五辆战车的人改变为三个伍。......
2023-09-22
邓艾起初没有道谢。这正是邓 艾献策的功劳。邓艾当晚派部队悄悄潜往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而邓艾已经抢先占据洮城,使其不失。邓艾因此被赐关内侯爵位,并加封讨寇将军,后迁升城阳太守。邓艾杀了信使,日夜兼程,抢先赶到乐嘉城,架好浮桥。邓艾乘胜追至丘头。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邓艾据守肥阳。雍州刺史王经被蜀军围困于狄道,邓艾前往解围,迫使蜀将姜维退守在钟提,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持符节,兼任护东羌校尉。......
2023-08-19
弟、侄的威胁不复存在,太宗得以顺利地传位于亲子。宋太宗谋略固然不及唐太宗,不过,与兄弟争位、困于传位问题,这两点上两位“太宗”却颇为相似。太宗引惹的北境危机,真宗给出的解决方式,算是差强人意。但在西北方向,同样由太宗种下的祸根,却因真宗的不思进取而养成巨患,终于在仁宗朝爆发。这似乎足以成为否定仁宗朝之为“盛世”、抨击当时“积贫积弱”的理由。......
2023-08-29
浅析行政权网络监督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网络监督成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一种新兴形式。社会公众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对政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我们称之为行政权的网络监督。这样庞大的网民群体是行政权网络监督的重要基础。就网络监督而言,微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便捷性和强大的信息发布功能。微博在网络监督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