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朝重要事件及抵抗金军的忠义军

宋朝重要事件及抵抗金军的忠义军

【摘要】:次年,宋将郭逵大败交趾军于富良江畔,宋军损折亦重,遂罢兵。元丰四年,宋发动灵夏之役,深入西夏,但大败而归。方腊起事于两浙路睦州青溪。次年初,宋被迫缔结城下之盟,金军从开封北撤,但仍围攻太原。宋迅速失去陕西绝大部分地区。自此,进入宋与金、伪齐对峙时期。绍兴十一年,高宗收诸大将兵权,并杀岳飞。宋开始招徕山东的反金武装,集中于楚州,称“忠义军”,作为抗金之重要力量。

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迫后周恭帝让位。遂即位于开封府(庙号太祖),国号宋,建元建隆。

建隆二年(961),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罢去禁军宿将之兵权,强化对中央军的控制。

建隆三年(962),宋平湖北、荆南,得两湖之地。

乾德三年(965),宋灭后蜀。

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

开宝九年(976)十一月,太祖暴崩,其弟光义继位(庙号太宗)。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漳泉献地。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但同年太宗亲征幽云,败于辽军。

太平兴国七年(982),唐末起割据夏州的党项李氏献地与宋,太宗命其首领李继捧举族内迁。继捧族弟继迁遂叛。

雍熙三年(986),宋第二次伐幽云,又败,自此绝北伐之念。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崩,其子恒继位(庙号真宗)。

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陷灵州,遂得割据灵、夏二节镇之地,并继续向西发展。

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侵,真宗亲征,至澶州遇辽军,签订“澶渊之盟”,宋辽进入百年和平期。

景德四年(1007),宋封李继迁子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默认其割据。

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发现”天书,遂封禅于泰山,自此开始四处祭祀,构造神明体系。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崩,其子祯继位(庙号仁宗)。

宝元元年(1038),李德明子元昊称帝,宋夏关系破裂。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宋夏战争,处于守势的宋方三次遭遇大败。

庆历二年(1042),辽向宋要求归还关南十县,宋最终以新增银、绢共二十万的代价,使辽答应不再对关南之地提出要求,且劝服西夏向宋称臣。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主持推行新政,以官僚体系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次年,新政失败。

庆历四年(1044),辽兴宗亲征西夏,败于李元昊。

庆历八年(1048),李元昊卒,辽兴宗于次年再征西夏,又败。

皇祐三年(1052),广南西路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宋,攻占邕州,又沿西江东进,攻打广州不克。次年,狄青大破智高军,平服叛乱。

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崩,其养子曙继位(庙号英宗)。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崩,其子顼继位(庙号神宗)。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始行变法。

熙宁八年(1075),交趾侵入广南西路。次年,宋将郭逵大败交趾军于富良江畔,宋军损折亦重,遂罢兵。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新法继续推行。

元丰四年(1081),宋发动灵夏之役,深入西夏,但大败而归。次年,宋于宋夏边境要地筑永乐城,西夏举国来攻,永乐城陷,宋丧师七万。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其子煦继位(庙号哲宗)。神宗母高氏,旋即起用司马光等旧党,尽逐新党、废新法。

绍圣元年(1094),高氏薨,哲宗亲政,尽斥旧党,复行新法,并向西夏用兵,占领部分边地。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崩,弟端王佶继位(庙号徽宗),试图调和新旧两党。

崇宁元年(1102),徽宗复用新党,行新法,并继续对西夏用兵,占夺边地,取得对西夏的明显优势。

崇宁三年(1104),废除科举取士,改行学校递升、太学释褐来命官。

政和四年(1114),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

政和七年(1117),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徽宗主动遣使与金联络,相约灭辽而分其地,宋希望取得辽之汉地。

宣和三年(1121),复科举。方腊起事于两浙路睦州青溪。

宣和四年(1122),童贯平方腊,率军北上伐燕京,败归。同年再伐燕京,兵败溃归。遂乞金出师取幽州,次年,宋由金手中购得燕京及所属六州。

宣和七年(1125),金军侵宋。十二月,徽宗禅位。太子桓继位(庙号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太上皇南逃。次年初,宋被迫缔结城下之盟,金军从开封北撤,但仍围攻太原。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克太原,并再次南下,围攻开封。

靖康二年(1127)二月,钦宗与太上皇至金军,为所劫持。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楚。四月,金人胁钦宗、太上皇及宗室、后宫、百官北归。五月,康王赵构称帝于应天府(庙号高宗)。

建炎三年(1129),高宗从行之将领发动“苗刘兵变”,旋即被张浚等平定。张浚西行经营川陕。金军追击高宗,直至海上,遂退归,高宗得以在东南立足。

建炎四年(1130),金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张浚与金军战于陕西富平,败。宋迅速失去陕西绝大部分地区。次年,吴玠于川陕交界处和尚原大胜金兵,阻住了金军入川企图。自此,进入宋与金、伪齐对峙时期。

绍兴六年(1136),张浚罢刘光世兵权,刘光世部将郦琼率军数万投伪齐。金废伪齐。

绍兴八年(1138),金同意将河南、陕西之地还宋。

绍兴十年(1140),金叛盟,重夺河南、陕西地。

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收诸大将兵权,并杀岳飞

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河为界。

绍兴二十五年(1155),权相秦桧死。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叛盟南侵,被阻于长江之北,为叛军所杀。金军复北返。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禅位于养子昚(庙号孝宗),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

隆兴元年(1163),宋军北伐,败还。次年再次与金签订和议。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崩。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太子惇继位(庙号光宗),尊孝宗为“至尊寿圣皇帝”,改德寿宫为重华宫使居之。

绍熙五年(1194),孝宗崩。七月,大臣赵汝愚等在高宗皇后吴氏支持下,迫光宗退位,立其子扩为帝(庙号宁宗)。次年,韩侂胄逐去赵汝愚,掌控朝政。

庆元四年(1198),韩侂胄以理学为“伪学”,禁其传播。

庆元六年(1200),光宗崩。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发动北伐,大败于金军。同年,四川宋将吴曦叛附金人,次年为属下所杀。

开禧三年(1207),史弥远与杨皇后、太子合谋诛韩侂胄。史弥远专权开始。

嘉定四年(1211),蒙古侵金,长期的金蒙战争开始。

嘉定七年(1214),金由中都大兴府迁都汴京开封府。

嘉定十至十五年(1217—1222),金连年侵宋,宋金和约不复存在。宋开始招徕山东的反金武装,集中于楚州,称“忠义军”,作为抗金之重要力量。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崩,侄昀继位(庙号理宗)。宁宗养子济王竑则被封为济王,安置于湖州。同年,忠义军将领彭义斌北伐。

宝庆元年(1225),湖州土豪潘甫等推戴济王为帝,此事变被迅速平定。史弥远遣人逼死济王。彭义斌败死于真定府。

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西夏。

绍定三年(1230),李全南攻。

绍定四年(1231),蒙军三路攻入金河南,次年正月,歼金军主力于三峰山,遂围攻汴京。金哀宗自汴京逃出,奔向蔡州。李全被宋军击杀于扬州城外。其妻杨妙真、子李璮在蒙古庇护下割据山东。

端平元年(1234),宋、蒙联军攻陷蔡州,金亡。同年,宋军出师北伐,于汴京、洛阳为蒙军所败。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自此,蒙军多次侵入宋境,尤其是四川,大部为蒙军所残毁。

淳祐三年(1243),余玠于四川推行山城防御体系。

宝祐二年(1254),蒙古灭大理,向四川西南推进。

宝祐六年(1258),蒙古蒙哥汗亲征,分三道攻宋。

开庆元年(1259),蒙哥死于四川合州城下。忽必烈率军围鄂州贾似道率军救鄂。蒙军无功北返。

景定二年(1261),宋将刘整降蒙,向忽必烈提出中路突破之策,并助蒙古训练水军。

景定三年(1262),李璮叛蒙,败死。宋出师应援未成。

景定五年(1264)十月,理宗崩,侄禥继位(庙号度宗)。

咸淳三年(1267),蒙军开始围攻襄阳。

咸淳九年(1273),蒙军攻破襄阳。

咸淳十年(1274)七月,蒙军由襄阳南下,大举攻宋。度宗崩,子㬎继位。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率军与蒙军战于池州江面丁家洲,大败。似道以谪死。

德祐元年(1276)二月,元军至临安城下,临安降,宋亡。陈宜中、张世杰等奉度宗庶子昰、昺南逃。五月,于福州立昰为帝。

祥兴元年(1278)四月,昰殂,群臣立昺为帝。

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残部与元军战于广东厓山,败,陆秀夫负帝昺赴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