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赵昚以奋发有为之姿态,登基伊始,锐意恢复。没有出现“权相”,但出现了宠任近习的迹象,他与朝士之间所起的风波,多由于此。光宗赵惇虽是孝宗亲子,却远不如身为高宗养子的孝宗那样尽孝。正因不孝,光宗终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宁宗赵扩。光宗被大臣所废,以及权臣政治一直持续至南宋将亡之时,都是皇权不振的后果。不过,孝宗至宁宗朝,是宋政权相对安全的时期。......
2023-08-29
今人常以两位大师的话来概括宋对后世的影响。严复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陈寅恪以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由是言之,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后者所言“文化”,可有极大范畴,而前者所谓“人心政俗”,所涉更广,举凡政权与社会诸种层面,无不在其中。不过严复所谓“今日现象……为宋人所造就”,倒也未必——元以降有不少方面,未必沿袭了宋代的优胜之处。陈寅恪之宋于文化上的“造极”之说,或更切合实际。“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到了十一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才成为现实。北宋,既是儒学的繁荣时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宋亡之后,这种盛况也不再出现。在社会经济方面,其“造极”也有所表现。宋代国家干预较少,没有政府发起的土地调整。但得益于税收方面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其阶层分化的发展趋势较为缓慢。而三百年间商品经济始终繁荣,这又不是任何朝代可以比拟的。城市化程度、识字率诸方面,也冠绝两千余年的皇朝史。宋可以称为全面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跃的程度与连续发展的时间,可说是空前绝后。这是一个在各个层面都向平民社会发展的时代。
先就政治层面而言,一度盛称的宋代皇帝“集权”、“专制”的说法,正在不断被学术界所辨析、纠正——不是说不存在“集权”,而是其集权之强度,实未必胜过其他朝代。难道有宰相的时代,皇帝的集权程度会胜过无宰相的时代?至于“独裁”的极端说法,更可以摒弃。宋的皇帝当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以皇帝为中心,层层向外,由决策中心(帝、相)而朝廷(中央政府),而外官,无不受内部或外在力量的制衡。任何政治力量都受其他力量的制约,同时又严重依赖其他力量,所有政治力量勾连成一张紧密的权力网——有时或紧密到呆滞的程度。
“皇帝专制”未必是宋代的特出之处,而宋之“中央集权”倒确实值得强调。众所周知,自中唐至五代二百余年,中央力弱而地方势大,实为肇乱之端,宋代每事必“惩五季之乱”—吸取五代教训,收地方之权而归中央,为至要之务。故自立国之初,便汲汲于削藩镇,加强对州、县的控制。自宋而始,卑如一县尉、丞,亦出自中央之任命。由是中央始有绝对之权威,而割据称乱之事遂不复见,迄其末年,内部仍体现强大凝聚力。
政权建设的成果,与科举制的成熟、兴盛密不可分。真宗朝之后,出身科考者长期占据官场的半壁江山。这不仅造就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政治,并且,科举制以才取人的原则,令政权与社会有充分交流,社会也因此拥有最重要的阶层流动、区域间交流的方式。宋之内政稳定,不仅有赖于强有力的官僚制度,也得益于科举制参与创造的较为公平、活跃的社会气氛。当然,在它的推动下,儒家经典被不断汲取出精华部分,形成愈益完善的世界观与道德规范,同样在社会各分子之间,起到黏合剂的作用。
有关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的文章
孝宗赵昚以奋发有为之姿态,登基伊始,锐意恢复。没有出现“权相”,但出现了宠任近习的迹象,他与朝士之间所起的风波,多由于此。光宗赵惇虽是孝宗亲子,却远不如身为高宗养子的孝宗那样尽孝。正因不孝,光宗终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宁宗赵扩。光宗被大臣所废,以及权臣政治一直持续至南宋将亡之时,都是皇权不振的后果。不过,孝宗至宁宗朝,是宋政权相对安全的时期。......
2023-08-29
武周至唐玄宗时期的契丹,长期动荡,实际上处于实力下降的通道中。唐的布置,当然使契丹的发展步履维艰,但更令自身陷入困境。玄宗将全国逾三分之一的兵力置于东北境,其中一半以上又专用以对付契丹。且内战突起之后,大批幽州汉人主动归附契丹,增强了契丹的实力,又为阿保机提供了中原的信息和中原式的谋略。此后,契丹大军便以幽州为攻取对象。这种倾向,在契丹政权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有增无已。......
2023-08-29
在祥光瑞云的辉映之下,在泰山完成了封祀上帝与诸神的庄严仪式,继之以社首山上祭祀地神,完成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宋方专程派官员携带礼物至境上通报,东封之时大队人马移动,请契丹不必猜虑。封禅事件,后人大体视之为闹剧。对于黔首,一般认为东行之举严重干扰民众生活,徭役顿起,加重社会负担。东封之后还有西祀。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又西赴汾阴祀后土。“东封西祀”几乎成了真宗朝在后人眼......
2023-08-29
新誓书的主要内容是辽方获得银、绢各十万的新增岁币后,不再要求归还关南之地。这种君臣关系几乎完全停留在国书上,但宋所求,不过也就是最低限度的“臣属”关系以维持其基本的国际威望。宋、夏战争结束了,但辽、夏关系却迅速恶化。所以两次辽夏战争结束之后,仍以夏的屈服、称藩如旧,来恢复此前的关系。不过,确实有很特殊的原因在起作用,即次大国有可能成长为第三个大国,这不是当时宋、辽、夏关系的秩序决定者所乐意看见的。......
2023-08-29
文治与武功对举,它本着文官治国、儒术治国的原则,以发达的文官系统,追求以非暴力的手段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在科举兴盛之时,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真宗朝,个别私学已有较大规模和影响,于地方文化与科举贡献甚巨,并推动了官学的创立与普及。“藩辅”者,京师近地及府、节度州,如此,则官学先普及于地区中心。至崇宁三年,徽宗下诏废除科举取士,一律通过学校递升—太学释褐来命官。......
2023-08-29
哲宗的皇位和革新事业,都由徽宗继承下来。而到了徽宗朝,虽“富国”的旌旗招展,旗下却站满了不择手段牟取私利者。以“国”的名义掠取私人的财富,这本就是王安石“抑民豪夺”政策的初衷,在徽宗朝,民间财富加速流向官府,终导致官民的严重对立。但对幽云用兵极不顺利,充分证明了徽宗对于本国国力的信心是没有凭据的。......
2023-08-29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后蜀收回秦、凤、成、阶四州,一个大致连续的统一过程终于开始。可见先南后北,太祖的看法与王朴是一致的。好像战役的失败,就一定是大的战略不对。在宋初,这一问题暂不存在。要攻灭它,机会很多,可是太祖宁可同意授予十一岁的新君主周保权合法地位,一直等它内部极度动荡之时,以平叛为借口,乘隙而作,以微弱的损失成就大事。进军途中,以“假道灭虢”之策占据荆南。这种稳健的态度,贯穿太祖一朝的始终。......
2023-08-29
诛韩之后,史弥远升为参知政事,同为执政的卫泾以其过于强势,复谋驱逐之。杨后无子,与宁宗所领养的太子赵询互为倚靠,而弥远遂由此与杨后缔为同盟。在外廷,史弥远的自固之术也颇堪称道。早在嘉定元年底,与史弥远共同参与诛韩的宰执,已尽遭弥远排挤,自此便开始了弥远独相的时代。弥远旋又觅宗室与莒为赵抦之后,改名贵诚。由是竑之动息,弥远知之无遗。而弥远遂得以在理宗朝掌权九年。......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