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两宫冲突与光宗的禅位

宋代两宫冲突与光宗的禅位

【摘要】:据说孝宗对光宗很满意,以为“英武类己”。孝宗成为“太上”以后,李氏数度不敬,孝宗尝欲废之,谋及史浩,为所劝阻。光宗以为天谴,忧惧不宁,遂致“心疾”。李氏干涉的还不止于政事,光宗与父亲的关系,也在她的掌控之中。绍熙四年九月,光宗已有半年不到重华宫,群臣趁他生辰之际,坚请“过宫”。光宗犹豫将行之际,被皇后拉回。不外乎是将宋光宗与唐高宗、中宗建立联系,直接想到“武韦之乱”。

孝宗勤勉多年,始终未等到令他振作的时机,看着高宗在德寿宫逍遥,未免羡慕。高宗的明智之举,自己或也可模仿,乘在世时让儿子登基熟习政事,若有不妥,自己尚在后台,可予支持。淳熙十四年高宗崩,孝宗或者感到震动:余下的岁月不多了。此后他坚持为高宗执三年之丧,不肯按惯例“以日代月”草草了事。他离政事越来越远,确乎算是“倦勤”。淳熙十六年,孝宗终于决定,传位给年逾四十岁、在东宫等了十八年的太子惇——是为光宗。

据说孝宗对光宗很满意,以为“英武类己”。不过对于儿媳却相当不满。当他就禅位问题征求知枢密院事黄洽的意见,黄洽直言:太子不错,太子妃恐怕不足以母仪天下。孝宗深有同感,但在太子即将成为皇帝之时,废了太子妃,却是一件大事,孝宗无法下定决心。匆匆决定传位之时,无暇多作考虑。光宗顺利登上皇位,孝宗搬进德寿宫(改名重华宫),专心执丧。

宋光宗李皇后像

光宗皇后李氏,出身将门,似乎高宗为其择配之时,又欲恢复北宋皇室与将门联姻的传统。但李氏的父亲李道,与北宋诸后家不同,是南渡之初“群盗”出身,先后属宗泽、桑仲、岳飞,积功至承宣使、知荆南府,实在算不上望族。高宗信了术士皇甫坦的相术,以为李氏有贵相,遂为皇孙纳之,事后深感懊悔。孝宗成为“太上”以后,李氏数度不敬,孝宗尝欲废之,谋及史浩,为所劝阻。自己在位时没有行动,等做了太上,却要废皇后,这对皇帝的干涉太大,有失禅位本意。再说光宗惟一存活的儿子扩,即是李氏亲生。孝宗终于英雄气短。而后,李氏便在两宫煽起愈来愈大的风波。

宋光宗赵惇书法

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光宗初次祭天,李氏乘他出行,将其宠妃黄氏置于死地,光宗不胜骇愤。祭祀时,正值大风雨,不能成礼而归。光宗以为天谴,忧惧不宁,遂致“心疾”。自此,他的举动便不太正常,而政事也无从理会,“多取决于后”。

李氏干涉的还不止于政事,光宗与父亲的关系,也在她的掌控之中。皇帝有疾,次年正月“理所当然”地不去朝拜太上。此后,原定的每月一“过宫”,间隔被大大拉长。二十个月去了四次,终于不肯再去。绍熙四年九月,光宗已有半年不到重华宫,群臣趁他生辰之际,坚请“过宫”。光宗犹豫将行之际,被皇后拉回。中书舍人陈傅良扯住皇帝衣裾,皇后怒骂,傅良大哭,宫中乱成一团。宰相以下,百官纷纷祈请,太学生二百余人上书,闹了两个月,皇帝终于拗不过众人,往重华宫定省,于是“都人大悦”。

形势的和缓只是暂时现象,绍熙五年正月初一,皇帝最后一次去了重华宫,此后便再不出门,无论群臣如何苦谏,一概不理。三月,太上皇重病,皇帝仍然没有反应。如此有悖常理的反应,终于将舆论引向了最激烈的地步。宰相以下,“廷臣多论谏者”,仅兵部尚书罗点,即“与侍从列奏谏请帝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十六章”。朝野上下,充满各种谣言,“中外忧危”,“人情汹然”,“道路流言,汹汹日甚”,“朝论益震汹”。皇帝却受到皇后的强力控制,群臣进谏,皇帝“闻其语则悟”,但一见到皇后,“辄复疑”。群臣无奈,说动皇子扩赴重华宫探视弥留之际的太上皇。拖到六月九日,太上驾崩,终于没有等来皇帝。

舆论本已愤愤至极,而太上皇大殓之时,皇帝仍不至,无以成服。宰执请出高宗皇后吴氏,代皇帝行礼。内外更是一片惶然。宰相留正劝皇帝立皇子扩为太子,以安人心。多次上奏之后,皇帝从宫内批答,同意立储,旋即又批出,说自己做皇帝厌了,想“退闲”。留正自以为得罪了皇帝,急忙上疏辞职,又赶到城外“待罪”,等候贬黜。

宋高宗皇后吴氏像

但立朝之人,也不乏刚决者。工部尚书赵彦逾劝说知枢密院赵汝愚:皇帝既然有此一说,那不如仰体圣意,更立新君。然而,以臣立君,有何正当性可言?若被人冠以“篡逆”之名,其危殆难以想象。关键的环节,一是要获得军方的支持,免除即时的危险;二是请出皇帝的长辈,赋予合法性。赵彦逾策动了殿前都指挥使郭杲、知阁门事韩侂胄说服了太皇太后吴氏主持大局。

七月四日,太上皇崩后二十六日,重华宫中行禫除之礼,郭杲事先在皇宫与重华宫布兵以防不虞,群臣在太皇太后主持下,扶立太子为皇帝(即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次日,韩侂胄陪同新皇帝去见毫不知情的新“太上皇”,令他知晓这个事实,并奉劝他移往新建的泰安宫。太上皇、太上皇后坚不肯迁。皇帝遂改太上皇所居福宁殿为泰安宫,自己在宫内另建福宁殿居住。太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愤慨,但对于失去皇位的事实,却是无力扭转了。

光宗过宫的事,到底关涉什么根本的问题,以至于宰相以下全体一致,以捍卫太上皇的利益?显而易见,所有人都感觉到,事情这么进展下去,将会发生大事件,会有不可测之事,会使皇朝的根本动摇。最直接的危机,便是“久亏子道,众口谤讟”,因违背基本的人伦而导致皇帝在人间的影响力丧失,削弱他的权威。而后,种种“天变”被联系到皇帝的行为。据说“太白昼见犯天关,荧惑、勾芒行入太微”,预示着“乱兵入宫”;重臣接连死亡,也是预警。更进一步,皇帝的行径很可能成为军、民反对他的理由,或有传檄声讨、起兵作乱的可能。

不过,从天变到民变的连线,并不是唯一有决定性的指向,甚至它还不算是很直接的。更有可能的祸事,是内变。光宗的怪异行径,可以解释为他精神失常。但当他有时回归正常之时,也仍然不敢去探视父亲:“疾平,犹疑畏不朝重华宫”。这“疑”与“畏”,来自何处?唯一的来源,就是一直控制着他的李后。大臣上书指出:“今日迁延某事、明日阻节某人,即有奸险乘时为利,则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谁有能力迁延、阻节重要政务?谁有可能导致“内外之情不接”?当然只有皇后。宰相以下,都与皇帝不融洽,为过宫之事几乎反目,“威福之柄下移”到何处?当然只有皇后手中。官民在朝内朝外、都内都外乱传谣言,表面上不外乎是一个有病的皇帝,管不住一个国家。但值得担忧的仍是核心层发生什么重大变故。何等的变故呢?不外乎是将宋光宗与唐高宗、中宗建立联系,直接想到“武韦之乱”。而李氏也确实处处霸道,光宗得疾之后,李氏封三代为王,家庙之制逾于太庙,亲属推恩者二百人,门客亦得补官,在宋朝,这是从未有过的大胆举动,本身即为文官集团所无法容忍,任其发展,恐怕更有不可测之事。各种常规的方法用尽之后,文官集团被迫釜底抽薪,强行剥夺了她的权力。此次突发事件,朝廷内外出奇地一致,少数与她同一立场的,主要是几个内侍。

光宗退位与宁宗之立,是宋代政治中的一个极端案例。它展示的是,在这个文官政治非常成熟的时代,当内廷与外廷对立之时,文官集团的反应。在强势皇权之前,文官集团还是在寻找限制皇权的方式,这就是他们鼓吹的“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表现。限制的方式,在日常的政治运作中,即是按程序行事,以此限定皇帝对政事的参与度。孝宗关心出纳细节而被质疑,就是因为臣僚对皇帝应该关心哪一类、哪一层面的事务,有一定共识。遇到越出常轨的事,限制的方式也就显得特殊了。在谏光宗过宫的过程中,这些方式得到全面体现:大臣和台谏苦谏、太学生伏阙上书,挑动民间舆论,宰相逃避职守而跑到城外待罪,还有人当堂大哭。最后两种,已是很不正常、很严重了。但仍不奏效。于是群臣共谋,用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逼皇帝退位。此事在徽宗朝末年发生过一次,但当时因急于逃离开封,皇帝本人尚有一定的退位意愿。在光宗朝末重演时,却完全是群臣在策划和实行了。这种共谋,与个别权臣决定皇位更替自然有全然不同的性质,表达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意志。

宋神宗向皇后像

不过,文官集团仍然需要从皇宫中进一步获取正当性。当嘉王——后来的宁宗——受师傅和朝臣的怂恿到北内参见祖父的时候,他已经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了。一个年轻、正常的当然继承人,号召力可能要远远超过他那位已届老迈的父皇,所以嘉王是文官们的首要资本。可是,在孝宗充分阐扬的孝道大旗下,这么挑动父子对立当然是所有参与者德行的污点。但他们还有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的环节,即高了两辈的高宗吴皇后。文官们动用一切力量把她请出来,使皇位完成了顺利交接。皇宫最年长和最尊贵的女性,作为皇室利益的代表,站到了前台。这个过程中,太皇太后是被动的,赵汝愚、赵彦逾为首的文臣集团动用“传统”与“礼法”的名义,苦劝她出面。由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太皇太后在儿子的灵位前,宣布她替孙子执儿子之丧,并将皇位由孙子交到曾孙手中。但她又是有清醒意识的,她也认同“天下可忧”的看法,愿意出来为皇室尽力。当天垂帘,执行了这一重大使命之后,第二天就撤帘,把一切权力交给宁宗,也交还给文官集团,政变确立其合法性,文官政治暂时回归了正常。

这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明显是借用了高宗以来大力鼓吹的元祐故事——太皇太后高氏垂帘之事。此外有一种历史资源,即元祐孟皇后对于高宗稳固其地位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神宗向皇后之于初政的徽宗、仁宗曹皇后之于病中的英宗,都曾有类似作用。更往上溯,真宗刘皇后在仁宗少年时,垂帘十一年。不难理出一条太后在非常时期代皇帝行使权力的脉络。刘后垂帘时期,是宋代文官集团与太后的第一次磨合,尚显得不太成熟。此后,手法逐渐圆熟。英宗病中由曹太后垂帘,一旦疾愈,宰相韩琦立即命人“撤帘”,迫得太后仓皇退走。年迈的高太后长期代哲宗执政,是作为反变法派的一位忠实盟友来推翻新法,哲宗亲政,立即全面推翻祖母成纲,适可见当时在朝文官拥护高氏,也正是保护自己。总之,自仁宗亲政直至宁宗登基,一旦有太后临朝之事,主动权一般在士大夫一方。他们为维护皇统和政权的稳定,屡屡借用宫中尊眷,但一旦恢复正常,又希望她立即退居后台,回到士大夫与皇帝共治的状态。宁宗登基之时,情形之特殊,超过此前历次,因为不仅是立一位新皇帝,还牵涉到更严重的事件——废黜在位皇帝。而文官集团借用惯例,还是那么圆满地化解了危机,体现其强大的力量,当真足以自满了。

但是,皇位的危机解除以后,新的危机立即出现了。废立之举,被作为借口,使文官集团本身遭受了打击。而它所引发的君弱臣强的局面,又成为此后几乎是连续的权臣政治之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