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即出现的贾似道专权,在后人的评价中,似要严重得多。宝祐二年李曾伯参知政事,而后是贾似道的飞升登顶。开庆元年,蒙军三路侵宋,嘉熙以后宋的最大危机来临,而贾似道证明自己真正能力的时机也到了。宋方史料对于贾似道在鄂州围城战的作用,大抵无正面评价,认为是高达在实际指挥,似道只是因人成事。贾似道率先捐地万亩,又鼓励理宗弟荣王等争相献卖,但官民并不愿积极跟进。贾似道此计亦为其亲信所效仿。......
2023-08-29
北伐暂时失败,宋孝宗转而内顾。他潜心于治国,牢牢抓住政权,在他的时代,皇帝的权威非绍兴十二年之后的宋高宗可比。对于一个英明的皇帝应如何处理政事,他的理解是“兼听、独断”。“兼听”是让朝臣不相党附,而是互相牵制,各听命于他;“独断”则可表述为“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在时人眼中,他在位时期所任命的宰相、执政,多是君子,其中不乏享有重名厚望者,如史浩、陈俊卿、虞允文等,而无能或立身不正者很少见。但是,孝宗对他们无所假借,一言不合,便即罢去。其在位二十七年间,任宰相者前后十七人,参知政事三十四人。秦桧专政,给予他深刻的教训,也给他启发。孝宗频繁易置宰执,与秦桧不令执政长期在位是同样的道理。秦桧是为了自己“独相”,而对孝宗来说,如此手法,有利于他“独断”。但他对宰相的态度,无从表现“兼听”的原则,有些宰相正因与他意见不同而被罢免。如史浩以帝师之尊,隆兴初因反对北伐而罢。北伐失败,孝宗对于他的异见仍耿耿于怀,并未即时召还他。乾道中,甚至有两年多时间,不置宰相,而令参知政事暂摄宰相职事。这显示皇帝在刻意拉开他与宰相的地位差距。
对宰相的不信任,使皇帝常常绕开正常程序,绕开三省或枢密院,直接出“密旨”办理大小事务。他借口说,宫中一饮一食,都要等着走程序,那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办完?事实上,他直接插手的事当然不是一饮一食,而是“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等国家大事。皇帝也绕过宰相,直接决定人事、司法事务,“进人皆以中批行之,脏吏已经结勘,而内批改正”。这些复杂的政事,若不借助政府,就必须借重“近习”,后者往往是宦官,有时是外戚,也可能是长期服务于皇帝身侧的特殊人员,比如“从龙”之臣,跟着他从建王府走入朝廷的侍从。这些人在外廷被接受的程度相当有限,但对皇帝绝对服从,比起宰相以下诸大臣,他们更受信任,和皇帝更为接近。再多疑的皇帝,也须有人与他议政,更须有人为他不循常规地办事。孝宗的多疑、急躁,使得他的时代,政事又出现“外廷事务内廷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北宋真、仁时期的制度建设中,正是要力斥的。高宗在这方面尤为审慎,极少由皇帝本人做出决断或不按常规渠道处理政事。孝宗的新裁,自然受到外廷士大夫的抵制。
士大夫的攻击目标,集中于权势最盛的几名近习。难得一见的是,孝宗甫即位,便着力提拔他的从龙之臣。同样难得一见的是,大臣的抵制自始便很激烈。中书舍人张震与给事中金安节、周必大先后驳回敕命,台谏官先后论列,参知政事张焘也极力劝阻。结果是:台谏“夺言职”,给事中、中书舍人罢职,参知政事“辞去”。而两位从龙之臣,曾觌与龙大渊,仍如孝宗之愿迁官。
此事警告朝臣:新皇帝是一个强势的人。但群臣并不因此退缩。对抗近习,实际针对的正是他们背后的皇帝。皇帝参决朝政,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不可事事插手,以致扰乱正常程序、令朝政充满随意性。孝宗初即位,数次亲自过问户部出纳细节,户部侍郎周葵进言:这么小的事您也关心,真是出人意表!一定是曾觌、龙大渊辈想从中图利谋私吧?“孝宗色为动”。孝宗何至于为了近习来探问户部细事?总是为了本人更了解户部运作详情。周葵矛头直指孝宗近习,然其本意,却正在抵制孝宗过于“亲庶务”。
宋孝宗赵昚草书苏轼《后赤壁赋》(局部)。《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道化升仙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宋孝宗所欣赏的也许就在于此。
北宋以来士大夫一直谋求建立皇帝、朝廷之间的权力平衡,这种平衡时常因为皇帝(如徽宗)、宰相(如秦桧)的个人因素被打破,但它在具体操作中,却还是可以通过规范的程序来体现,是有章可循的。孝宗屡次试图打破它,但群臣只要有可能,是不会不奋起维护的。故而终孝宗一朝,朝臣与近习的斗争贯穿始终,其实质却是力争将皇帝的权力限制在既有的框架内,维持“士大夫政治”。那些名公卿,如陈俊卿、虞允文、周必大、龚茂良、史浩,先后都曾与近习针锋相对,朱熹也曾为此进谏。但近习却始终有其重要地位,曾觌、龙大渊之后有张说,其后又有王抃,最后又有宦官甘昪。与他们相对抗的结果,是大臣不断被罢免,这也反过来加剧了孝宗朝宰相、执政的更替速度。孝宗通过对近习的支持,来表达他对于君权的理解,而朝臣也并未屈服。尽管自始便有“士大夫之寡耻者潜附丽”近习,但高官、名士大多以交往近习为耻。如张栻、陈亮,皆有羞辱近习的事迹。
孝宗之“独断”,以及由此宠任近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他对士大夫的能力有所不满。他始终以恢复为念,但此事却无从与士大夫谋划。他们鼓吹持重,坚持“寻隙而动”,以此否定他的主动进取。唯有虞允文尚可与言恢复,但最终也是将时间耗费于漫长的备战中,迄其亡故,仍无作为,也白白消耗了他的政治生命。士大夫固然不能不用,但要作大有为之君,许多事要亲自过问才好。
青白釉人形瓷注子(北宋景德镇窑制品,安徽怀宁县文物管理局所藏)
这种心态,养成了一个强势的君主,无意中摧折了士大夫,同时也开启了近习用事之门。到孝宗朝后期,皇帝也知道北方无隙可乘,只能满足于平淡度日。在他身后,倒有一位近习身份的权臣,秉承他的遗志,作了一次北伐的尝试。
有关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的文章
而随即出现的贾似道专权,在后人的评价中,似要严重得多。宝祐二年李曾伯参知政事,而后是贾似道的飞升登顶。开庆元年,蒙军三路侵宋,嘉熙以后宋的最大危机来临,而贾似道证明自己真正能力的时机也到了。宋方史料对于贾似道在鄂州围城战的作用,大抵无正面评价,认为是高达在实际指挥,似道只是因人成事。贾似道率先捐地万亩,又鼓励理宗弟荣王等争相献卖,但官民并不愿积极跟进。贾似道此计亦为其亲信所效仿。......
2023-08-29
太平兴国三年,乘二人来朝,太宗扣留了他们,胁取了两块弹丸之地。钱俶像自951年辽世宗被弑,辽与周、宋之间,战事不多。它与中原的军事对抗,目的在于维持一个缓冲地区,故而宋屡次伐北汉,都得到数万辽军的支援,且济以饩粮。但太平兴国之北伐,结束了宋、辽之间的相对和平,自此,辽军频频入侵。辽军于东路大胜后,迅速收复西面诸州。而辽军即刻展开报复行动,大举进入宋境,当年十二月,于宋境瀛州君子馆大胜,宋军战殁者数万。......
2023-08-29
而分封之地,更是受封者自力经营而来,于蒙廷不损分毫,却使金政权受到极大的损害。稍前,窝阔台亦由河南府白坡渡河,蒙军遂得迅速围攻汴京,并招宋军同来灭金。所以,到绍定六年,宋顺势答允了蒙军联合灭金的要求,一面从东线、中线各地分路进军,获得了河南南部八州,大体在淮河以北形成了一个缓冲区。......
2023-08-29
城市景观的变化,与城市内部的布局、城市居民的生活的变化同步发生。所以,宋代开封不再实行这一制度,而以合法面目出现的夜市,就成为开封商业的新特征。因此,开封的管理是对政府的严峻考验。诸事之中,以治安为首。火情严重时,驻城部队可以倾巢出动。当然,其他城市不具备开封这样的条件,不可能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开封的产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饮食业无疑是开封最发达的行业。开封瓦子不仅数量众多,且规模极大。......
2023-08-29
孝宗赵昚以奋发有为之姿态,登基伊始,锐意恢复。没有出现“权相”,但出现了宠任近习的迹象,他与朝士之间所起的风波,多由于此。光宗赵惇虽是孝宗亲子,却远不如身为高宗养子的孝宗那样尽孝。正因不孝,光宗终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宁宗赵扩。光宗被大臣所废,以及权臣政治一直持续至南宋将亡之时,都是皇权不振的后果。不过,孝宗至宁宗朝,是宋政权相对安全的时期。......
2023-08-29
武周至唐玄宗时期的契丹,长期动荡,实际上处于实力下降的通道中。唐的布置,当然使契丹的发展步履维艰,但更令自身陷入困境。玄宗将全国逾三分之一的兵力置于东北境,其中一半以上又专用以对付契丹。且内战突起之后,大批幽州汉人主动归附契丹,增强了契丹的实力,又为阿保机提供了中原的信息和中原式的谋略。此后,契丹大军便以幽州为攻取对象。这种倾向,在契丹政权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有增无已。......
2023-08-29
文治与武功对举,它本着文官治国、儒术治国的原则,以发达的文官系统,追求以非暴力的手段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在科举兴盛之时,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真宗朝,个别私学已有较大规模和影响,于地方文化与科举贡献甚巨,并推动了官学的创立与普及。“藩辅”者,京师近地及府、节度州,如此,则官学先普及于地区中心。至崇宁三年,徽宗下诏废除科举取士,一律通过学校递升—太学释褐来命官。......
2023-08-29
但出乎意料的是,此后,却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秦桧专权”时代。对于这一现象,后人的解释是,秦桧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以达到“专权”的效果。秦桧遂得以独自裁处朝廷政事。而秦桧的需要,在绍兴十二年之后,不外乎是长久维持其“专权”。欲收兵权,方有和议,故而抑武是秦桧专权的立足点。秦桧遂使御史攻逐之。这些对付武将的手段,也是确保和议与维持秦桧本人权威的应有之义。据说秦桧的强势,已令皇帝感到恐惧。......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