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士大夫理想时代宋:独断与近习用事

士大夫理想时代宋:独断与近习用事

【摘要】:“兼听”是让朝臣不相党附,而是互相牵制,各听命于他;“独断”则可表述为“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秦桧是为了自己“独相”,而对孝宗来说,如此手法,有利于他“独断”。故而终孝宗一朝,朝臣与近习的斗争贯穿始终,其实质却是力争将皇帝的权力限制在既有的框架内,维持“士大夫政治”。孝宗之“独断”,以及由此宠任近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他对士大夫的能力有所不满。

北伐暂时失败,宋孝宗转而内顾。他潜心于治国,牢牢抓住政权,在他的时代,皇帝的权威绍兴十二年之后的宋高宗可比。对于一个英明的皇帝应如何处理政事,他的理解是“兼听、独断”。“兼听”是让朝臣不相党附,而是互相牵制,各听命于他;“独断”则可表述为“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在时人眼中,他在位时期所任命的宰相、执政,多是君子,其中不乏享有重名厚望者,如史浩、陈俊卿、虞允文等,而无能或立身不正者很少见。但是,孝宗对他们无所假借,一言不合,便即罢去。其在位二十七年间,任宰相者前后十七人,参知政事三十四人。秦桧专政,给予他深刻的教训,也给他启发。孝宗频繁易置宰执,与秦桧不令执政长期在位是同样的道理。秦桧是为了自己“独相”,而对孝宗来说,如此手法,有利于他“独断”。但他对宰相的态度,无从表现“兼听”的原则,有些宰相正因与他意见不同而被罢免。如史浩以帝师之尊,隆兴初因反对北伐而罢。北伐失败,孝宗对于他的异见仍耿耿于怀,并未即时召还他。乾道中,甚至有两年多时间,不置宰相,而令参知政事暂摄宰相职事。这显示皇帝在刻意拉开他与宰相的地位差距。

对宰相的不信任,使皇帝常常绕开正常程序,绕开三省或枢密院,直接出“密旨”办理大小事务。他借口说,宫中一饮一食,都要等着走程序,那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办完?事实上,他直接插手的事当然不是一饮一食,而是“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等国家大事。皇帝也绕过宰相,直接决定人事、司法事务,“进人皆以中批行之,脏吏已经结勘,而内批改正”。这些复杂的政事,若不借助政府,就必须借重“近习”,后者往往是宦官,有时是外戚,也可能是长期服务于皇帝身侧的特殊人员,比如“从龙”之臣,跟着他从建王府走入朝廷的侍从。这些人在外廷被接受的程度相当有限,但对皇帝绝对服从,比起宰相以下诸大臣,他们更受信任,和皇帝更为接近。再多疑的皇帝,也须有人与他议政,更须有人为他不循常规地办事。孝宗的多疑、急躁,使得他的时代,政事又出现“外廷事务内廷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北宋真、仁时期的制度建设中,正是要力斥的。高宗在这方面尤为审慎,极少由皇帝本人做出决断或不按常规渠道处理政事。孝宗的新裁,自然受到外廷士大夫的抵制。

士大夫的攻击目标,集中于权势最盛的几名近习。难得一见的是,孝宗甫即位,便着力提拔他的从龙之臣。同样难得一见的是,大臣的抵制自始便很激烈。中书舍人张震与给事中金安节、周必大先后驳回敕命,台谏官先后论列,参知政事张焘也极力劝阻。结果是:台谏“夺言职”,给事中、中书舍人罢职,参知政事“辞去”。而两位从龙之臣,曾觌与龙大渊,仍如孝宗之愿迁官。

此事警告朝臣:新皇帝是一个强势的人。但群臣并不因此退缩。对抗近习,实际针对的正是他们背后的皇帝。皇帝参决朝政,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不可事事插手,以致扰乱正常程序、令朝政充满随意性。孝宗初即位,数次亲自过问户部出纳细节,户部侍郎周葵进言:这么小的事您也关心,真是出人意表!一定是曾觌、龙大渊辈想从中图利谋私吧?“孝宗色为动”。孝宗何至于为了近习来探问户部细事?总是为了本人更了解户部运作详情。周葵矛头直指孝宗近习,然其本意,却正在抵制孝宗过于“亲庶务”。

宋孝宗赵昚草书苏轼《后赤壁赋》(局部)。《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道化升仙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宋孝宗所欣赏的也许就在于此。

北宋以来士大夫一直谋求建立皇帝、朝廷之间的权力平衡,这种平衡时常因为皇帝(如徽宗)、宰相(如秦桧)的个人因素被打破,但它在具体操作中,却还是可以通过规范的程序来体现,是有章可循的。孝宗屡次试图打破它,但群臣只要有可能,是不会不奋起维护的。故而终孝宗一朝,朝臣与近习的斗争贯穿始终,其实质却是力争将皇帝的权力限制在既有的框架内,维持“士大夫政治”。那些名公卿,如陈俊卿、虞允文、周必大、龚茂良、史浩,先后都曾与近习针锋相对,朱熹也曾为此进谏。但近习却始终有其重要地位,曾觌、龙大渊之后有张说,其后又有王抃,最后又有宦官甘昪。与他们相对抗的结果,是大臣不断被罢免,这也反过来加剧了孝宗朝宰相、执政的更替速度。孝宗通过对近习的支持,来表达他对于君权的理解,而朝臣也并未屈服。尽管自始便有“士大夫之寡耻者潜附丽”近习,但高官、名士大多以交往近习为耻。如张栻、陈亮,皆有羞辱近习的事迹。

孝宗之“独断”,以及由此宠任近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他对士大夫的能力有所不满。他始终以恢复为念,但此事却无从与士大夫谋划。他们鼓吹持重,坚持“寻隙而动”,以此否定他的主动进取。唯有虞允文尚可与言恢复,但最终也是将时间耗费于漫长的备战中,迄其亡故,仍无作为,也白白消耗了他的政治生命。士大夫固然不能不用,但要作大有为之君,许多事要亲自过问才好。

青白釉人形瓷注子(北宋景德镇窑制品,安徽怀宁县文物管理局所藏)

这种心态,养成了一个强势的君主,无意中摧折了士大夫,同时也开启了近习用事之门。到孝宗朝后期,皇帝也知道北方无隙可乘,只能满足于平淡度日。在他身后,倒有一位近习身份的权臣,秉承他的遗志,作了一次北伐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