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新政时期对军政的整饬,却收显效。两种措施旨在使禁军各部有恒定的组织,并产生内部凝聚力,有助于使之重新成为正常的战斗单位,提升军队的战力。这两项措施,未遭遇反弹,可见“强兵”本身,对立双方并无歧见。不过“强兵”之后,是要“开边”,这却受到强烈抨击。两次大败,合共损失兵员与运粮、筑城民夫六十万,据说神宗为之恸哭。神宗朝于陕西开边,仅就军队战力而言,倒是一次良机。......
2023-08-29
宋之国力,毕竟远非西夏能及。但后者对此似乎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元祐中宋方还地以后,西夏仍不断侵扰边界,攻劫城寨。宋哲宗亲政以后,西夏仍以反击为名,而行争地之实。章惇、曾布在朝中主持,推行步步进筑战略,绍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中,东自河东路、西至陕西熙河路,全线进筑,以边城五十余座,将东西向防线向北推进,在横山占据了不少要地。正如元丰中宋筑永乐城之故实,哲宗后期的进筑也诱发了夏军的大举进击。但不同的是,在章楶等边帅的筹划指挥之下,宋军不仅免于覆师,且予对方以很大杀伤。如绍圣四年,章楶进筑平夏城、灵平寨于葫芦河川,遮蔽夏军出入要道,次年,西夏主及梁太后以数十万军来攻平夏城,城不能下,撤军时反受章楶追袭,损折甚多,以至于“不能军”。自元符二年双方停战后,在徽宗朝前期,宋夏边境横山一线,宋保住了哲宗朝的战果。
徽宗起先并未果断地再开战局,而是在哲宗末年的停战协议下,展开另一种攻势:不断招诱对方重要将领和部族来归。崇宁四年夏军侵入泾原路镇戎军以示报复,宋夏战事复起。政和中,宋用童贯总领西事,续采进筑横山之策,大体将横山一线,全部纳入控制。在宋夏边境的正面,宋在徽宗朝中期已取得完全主动。
从西翼向吐蕃故地的推进,在哲宗朝也大有进展。王韶之子王厚,率军溯河而上,由吐蕃部族手中,取青唐、邈川之地,建湟(今青海海东)、鄯(今青海西宁)二州。然而,与北线情形不同,西线奋进的结果,是在吐蕃部族散处之地与夏境之间,形成一个突出部,而当地部族势力仍然强大,得地、建州之后,部族数度反叛,宋廷不得不弃守二州,王厚也因应对失策被谪。
在北线采积极进取姿态的徽宗,同样没有忽略西线。崇宁中,徽宗复用王厚,且以童贯监军,下湟、鄯、廓三州,再加上大观中所得积石军,这个突出部更为明显。一方面,它昭示着徽宗对夏用兵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它又给宋带来防守上的更大困难。但由于宋方竭力将资源投入宋夏战线,暂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从神宗开始,经过整整半个世纪,开边事业随着皇位嬗递,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至徽宗政和末,自河东西部至陕西北部,多了一条有相当宽度的地带,陕西西部又收获一个块状地区。新获的领土较之仁宗朝有了大幅增加——大约增加了原先整个陕西面积的五分之一。并且,宋、夏边界的延长,对于占了优势的宋方来说,是值得庆贺的。宋方稳步推进,侧翼包抄,双管齐下,夏方渐乏反击之力,这已超迈祖宗,足使徽宗自夸了。然而,这些成就还是远不能与徽宗的凌云壮志相匹。长年累月的逐步进展,令人不耐烦。宣和元年,宋的新攻势开始了。徽宗的意图,是“灭此朝食”。
这一战,仍由西线“宿将”童贯来执行。童贯对夏用兵,向来战胜攻取,自以为灭夏之役,势将一举成功,遂不听宿将刘法劝告,坚命其出塞进击。然而宋军似乎无法摆脱出境必败的宿命。刘法赴灵州途中,遇伏而死,宋军损折十万。但童贯却以败为胜,向朝廷告捷。徽宗尽管已是耳目闭塞,难得听到他不想听到的消息,但如此严重的败绩如何能隐瞒得住,还是很令人怀疑的。此战之后,在辽的斡旋之下,宋、夏终于停战,这说明他对于此次失败并不是一无所知。
但无论如何,他对于国力和军力的信心,似乎从未受到挫伤。早在西线战事方兴未艾之时,他已经在策划于北面兴事。这更是真宗以后历朝从未尝试过的,若能成功,其功业远非西线可比。而西事与北事又有一些关联:西面的持续战争,将为北事提供久经沙场的兵、将;西夏在战争过程中不断衰弱,将使其无力在将来的北线战争中与契丹合力。不过,若在北面开战,西线战事就不得不停下来。这也正是宣和元年宋夏战线终于平静下来的原因。宣和元年刘法的败绩,并未对他有所警示,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策划挑起宋、辽之争。
有关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的文章
但是,在新政时期对军政的整饬,却收显效。两种措施旨在使禁军各部有恒定的组织,并产生内部凝聚力,有助于使之重新成为正常的战斗单位,提升军队的战力。这两项措施,未遭遇反弹,可见“强兵”本身,对立双方并无歧见。不过“强兵”之后,是要“开边”,这却受到强烈抨击。两次大败,合共损失兵员与运粮、筑城民夫六十万,据说神宗为之恸哭。神宗朝于陕西开边,仅就军队战力而言,倒是一次良机。......
2023-08-29
契丹在太宗朝对中原的涉入,最大的、长久保持的成果,是幽云十六州。条件包括纳绢三十万匹,称耶律德光为父,且割雁门以北及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所属之地——即后世习称的幽云十六州——入契丹。但是割弃幽云十六州作为请求援兵的报酬,这在时人与后人,都一样觉得不妥。略经风波之后,十六州割出去了。盛况转瞬即逝,一年之后,就退缩到幽云十六州之北,再无如此辉煌的南下拓地之举。十六州则成为此后契丹与中原政权关系的核心问题。......
2023-08-29
而若放眼自中央的权力结构来看,它是对权力部门的制约,构成了官僚体系的制衡结构中最外的一层。在民政体系中,三省之间存在分权制衡;在权力部门中,民政与军政体系之间存在分权制衡;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台谏作为专职监察部门,对权力部门进行制衡。这是宋代权力平衡之大要。......
2023-08-29
孝宗赵昚以奋发有为之姿态,登基伊始,锐意恢复。没有出现“权相”,但出现了宠任近习的迹象,他与朝士之间所起的风波,多由于此。光宗赵惇虽是孝宗亲子,却远不如身为高宗养子的孝宗那样尽孝。正因不孝,光宗终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宁宗赵扩。光宗被大臣所废,以及权臣政治一直持续至南宋将亡之时,都是皇权不振的后果。不过,孝宗至宁宗朝,是宋政权相对安全的时期。......
2023-08-29
即收回兵权,重新建立一个文治政府。但对刘光世部的处理,只是第一步,高宗要达到的目的,是彻底收回前线所有大将的兵权,作重新配置,强化朝廷对主力部队的控制力。收兵权一事,不仅是秦桧和高宗的一致想法,且在形势改善的绍兴四年之后,历任宰相的想法,皆无不同,无论是赵鼎,还是张浚,无不持此立场。而收兵权的前提,是和议的订立,使前线连续、大规模的用兵不再成为必要。......
2023-08-29
武周至唐玄宗时期的契丹,长期动荡,实际上处于实力下降的通道中。唐的布置,当然使契丹的发展步履维艰,但更令自身陷入困境。玄宗将全国逾三分之一的兵力置于东北境,其中一半以上又专用以对付契丹。且内战突起之后,大批幽州汉人主动归附契丹,增强了契丹的实力,又为阿保机提供了中原的信息和中原式的谋略。此后,契丹大军便以幽州为攻取对象。这种倾向,在契丹政权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有增无已。......
2023-08-29
但这是一次惩罚性的有限战争,辽军取得一次关键战役的胜利,立即退师,却在接近边境的莫州遭遇一次阻击战,伤损颇众。澶渊之盟结束了由五代延续下来的契丹与中原时断时续的战争,双方开始了长达一百十八年的和平时期。但是,这种和平状态的长期维持,意味着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后世对澶渊之盟及其所保证的和平所作的诸多抨击未见得公正。后人立足于中原皇朝的立场看待澶渊之盟,是无法持公正态度的。......
2023-08-29
端平入洛之战示意图在临安一片欢腾之际,北上的宋军却因给养不足而困窘。据守汴京的是降蒙的金军,宋军尚未抵城下,立即迎降。三日后与蒙军遭遇,激战于洛水畔,杀伤蒙军甚众。驻汴宋军一听到洛阳战讯,即刻退师,“端平入洛”就此告终。至于宋的正规军与蒙军作战,也已在嘉定十五年发生。宋军已在入洛之师败退之后,于北境全线戒严,此次是戮力以赴。端平二年蒙军南下,权当是一次全面入侵的预演。该年战事,宋方遭受重创。......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