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士大夫的幽云情结与开边的新成果

宋代士大夫的幽云情结与开边的新成果

【摘要】:但不同的是,在章楶等边帅的筹划指挥之下,宋军不仅免于覆师,且予对方以很大杀伤。崇宁四年夏军侵入泾原路镇戎军以示报复,宋夏战事复起。在宋夏边境的正面,宋在徽宗朝中期已取得完全主动。一方面,它昭示着徽宗对夏用兵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它又给宋带来防守上的更大困难。并且,宋、夏边界的延长,对于占了优势的宋方来说,是值得庆贺的。然而,这些成就还是远不能与徽宗的凌云壮志相匹。

宋之国力,毕竟远非西夏能及。但后者对此似乎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元祐中宋方还地以后,西夏仍不断侵扰边界,攻劫城寨。宋哲宗亲政以后,西夏仍以反击为名,而行争地之实。章惇、曾布在朝中主持,推行步步进筑战略,绍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中,东自河东路、西至陕西熙河路,全线进筑,以边城五十余座,将东西向防线向北推进,在横山占据了不少要地。正如元丰中宋筑永乐城之故实,哲宗后期的进筑也诱发了夏军的大举进击。但不同的是,在章楶等边帅的筹划指挥之下,宋军不仅免于覆师,且予对方以很大杀伤。如绍圣四年,章楶进筑平夏城、灵平寨于葫芦河川,遮蔽夏军出入要道,次年,西夏主及梁太后以数十万军来攻平夏城,城不能下,撤军时反受章楶追袭,损折甚多,以至于“不能军”。自元符二年双方停战后,在徽宗朝前期,宋夏边境横山一线,宋保住了哲宗朝的战果。

徽宗起先并未果断地再开战局,而是在哲宗末年的停战协议下,展开另一种攻势:不断招诱对方重要将领和部族来归。崇宁四年夏军侵入泾原路镇戎军以示报复,宋夏战事复起。政和中,宋用童贯总领西事,续采进筑横山之策,大体将横山一线,全部纳入控制。在宋夏边境的正面,宋在徽宗朝中期已取得完全主动。

从西翼向吐蕃故地的推进,在哲宗朝也大有进展。王韶之子王厚,率军溯河而上,由吐蕃部族手中,取青唐、邈川之地,建湟(今青海海东)、鄯(今青海西宁)二州。然而,与北线情形不同,西线奋进的结果,是在吐蕃部族散处之地与夏境之间,形成一个突出部,而当地部族势力仍然强大,得地、建州之后,部族数度反叛,宋廷不得不弃守二州,王厚也因应对失策被谪。

在北线采积极进取姿态的徽宗,同样没有忽略西线。崇宁中,徽宗复用王厚,且以童贯监军,下湟、鄯、廓三州,再加上大观中所得积石军,这个突出部更为明显。一方面,它昭示着徽宗对夏用兵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它又给宋带来防守上的更大困难。但由于宋方竭力将资源投入宋夏战线,暂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从神宗开始,经过整整半个世纪,开边事业随着皇位嬗递,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至徽宗政和末,自河东西部至陕西北部,多了一条有相当宽度的地带,陕西西部又收获一个块状地区。新获的领土较之仁宗朝有了大幅增加——大约增加了原先整个陕西面积的五分之一。并且,宋、夏边界的延长,对于占了优势的宋方来说,是值得庆贺的。宋方稳步推进,侧翼包抄,双管齐下,夏方渐乏反击之力,这已超迈祖宗,足使徽宗自夸了。然而,这些成就还是远不能与徽宗的凌云壮志相匹。长年累月的逐步进展,令人不耐烦。宣和元年,宋的新攻势开始了。徽宗的意图,是“灭此朝食”。

这一战,仍由西线“宿将”童贯来执行。童贯对夏用兵,向来战胜攻取,自以为灭夏之役,势将一举成功,遂不听宿将刘法劝告,坚命其出塞进击。然而宋军似乎无法摆脱出境必败的宿命。刘法赴灵州途中,遇伏而死,宋军损折十万。但童贯却以败为胜,向朝廷告捷。徽宗尽管已是耳目闭塞,难得听到他不想听到的消息,但如此严重的败绩如何能隐瞒得住,还是很令人怀疑的。此战之后,在辽的斡旋之下,宋、夏终于停战,这说明他对于此次失败并不是一无所知。

但无论如何,他对于国力和军力的信心,似乎从未受到挫伤。早在西线战事方兴未艾之时,他已经在策划于北面兴事。这更是真宗以后历朝从未尝试过的,若能成功,其功业远非西线可比。而西事与北事又有一些关联:西面的持续战争,将为北事提供久经沙场的兵、将;西夏在战争过程中不断衰弱,将使其无力在将来的北线战争中与契丹合力。不过,若在北面开战,西线战事就不得不停下来。这也正是宣和元年宋夏战线终于平静下来的原因。宣和元年刘法的败绩,并未对他有所警示,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策划挑起宋、辽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