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收回兵权,重新建立一个文治政府。但对刘光世部的处理,只是第一步,高宗要达到的目的,是彻底收回前线所有大将的兵权,作重新配置,强化朝廷对主力部队的控制力。收兵权一事,不仅是秦桧和高宗的一致想法,且在形势改善的绍兴四年之后,历任宰相的想法,皆无不同,无论是赵鼎,还是张浚,无不持此立场。而收兵权的前提,是和议的订立,使前线连续、大规模的用兵不再成为必要。......
2023-08-29
真宗即位之初(至道三年,997),北境形势尚可。太宗端拱二年(989)后,辽有事于其他各方——主要忙于平定西北方的阻卜、党项之叛,一度曾伐高丽——暂时无暇南顾,侵宋之举中断了十年。但宋辽并未解仇,仅仅两年之后的咸平二年(999),辽再次以重兵长驱而南,也算是一次“伐丧”。辽军偏师深入河北中部,被击退于冀州(今河北冀州市)城下,主力则在瀛州获得会战的胜利,擒获宋军方面大员、高阳关路都部署康保裔。但这是一次惩罚性的有限战争,辽军取得一次关键战役的胜利,立即退师,却在接近边境的莫州遭遇一次阻击战,伤损颇众。而此后五年,契丹隔岁入侵,双方互有杀伤,但宋作为防御的一方,河北各州县都可能成为战场,宋之兵、民和物资,在河北被逐渐耗竭,这才是比较可怕的前景。
景德元年(1004),辽军再次大举南下。但此次进攻,似乎改变了策略,主力对瀛州、定州的进攻未获成效,却弃之不顾,继续沿黄河北岸南下,攻大名府又不下,遂绕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迅速逼近宋之心脏地带。这个姿态,就不像是消耗战,而是欲一举灭人之国了。
定州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地处宋辽交界边陲,此塔“为国门户”,登之可瞭望契丹,以料敌情,亦名“暸敌塔”。
比起太宗来,长于深宫的真宗,更不是一个勇于承担的君主。敌军南下之际,大臣纷纷扰扰,意见不一,有人甚至提议迁都南方以避契丹锋芒,这也增重了真宗的游移。有赖于宰相的坚持,朝中勉强达成一致意见,由真宗亲征,至黄河以北迎击敌军。景德北征,后人归功于宰相寇准的强悍、毕士安之持重,固然不错。不过,真宗的表现倒也不可一概抹杀。咸平二年辽军南下时,他就曾北上至大名府,虽然离最前沿的战场瀛州尚有距离,但新君没有在宫城中“运筹帷幄”,总算勇气可嘉。此次北行也时常畏畏缩缩,事后也心有余悸,但毕竟还有几分胆魄,能允许寇准“胁持”他北上。
当皇帝到达澶州前两天,两军已在澶州迎头相撞,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接战时中伏弩而死,宋方士气大振。当皇帝到达之时,宋军更是士气百倍。决战一触即发。但此时,双方都有理由中止这场战争。
自当年深秋辽军入侵之后,双方可说一直是处在“混战”状态,辽军四面出击,仅攻占了祁州(今河北安国市)、通利军(今河南浚县)等次要的城市,宋军四面迎敌,同时也出偏师至辽境缘边之地骚扰,根本未发生决定性的战役。但是,宋方面临的危机是非常直接的。宋军一旦在决战中失利,随即发生的,很可能就是皇帝被擒、辽军渡河直捣开封。若有选择的话,宋方不会愿意选择在京师旁近进行一场决战。
对于辽方而言,它的危机在于孤军深入,或将无法全身而退。据宋方宣布,辽军在瀛州城下“死者三万余人,伤者倍之”,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张,但频频攻城而不下,军力必然受损严重。萧挞凛死于澶州城下,士气受挫,会战的前景,更不被看好。但是,退却也不容易,归途中的所有重镇都为敌方所据,后路恐被截断。初时进军迅速,导致退军的不便,惯常所表现的进退如风,如今也难逞其技了。故而澶州城下即将发生的战役,对于辽帝,也如王钦若形容宋真宗亲征一般,是“孤注一掷”。
宋真宗封禅玉册。宋真宗曾封禅泰山,祭典时的祝祷文,刻在玉册上秘不示人。1931年出土的宋真宗玉册,有十六简,用金线串连,简上刻楷体文字涂上金漆,显示一派帝王之气。
据宋方记载,闰九月辽军攻入宋境不久,即已通过被辽军擒获并获重用的前宋方将领王继忠,向宋提出和谈建议。这说明其此次南下,早有彻底解决两国争端的想法。但同时又继续进军,以期在和谈中更有利于己方。反观宋方,也是如此,闰九月底收到王继忠书信,十月初即已派出曹利用赴契丹军前商洽和议之事,同时又不改亲征之议,同样是希望向对方制造压力。双方都相当谨慎,从契丹出师之初,直到澶州城下,都可以说是寓和于战。真宗到达澶州之后十天,如双方所希望的那样,和议顺利达成了。
抛开景德元年即时的战况不谈,和议对两个政权的发展,也都有长期的利益。它符合宋这个以农立国的政权转向文治、稳固内政的趋势,更是减轻了解决西北问题的难度。而对辽这个大帝国来说,阻卜、党项、女真这些部族,以及渤海这个有亡国之痛的民族,时常给政权带来内部危机,平息南方的争端,使它立即可以转身向其他方向寻求解决之道。在澶渊之盟以后,它果然全力经营蒙古高原,此后百余年,将这个惯常给农耕者带来危害的地区,置于其直接管控之下。这一努力,不仅使辽政权自身免受来自西北方向的侵害,欧亚大陆诸种农业文明,皆蒙其惠。
澶渊之战示意图
关键的战役没有发生,一方使另一方覆亡的可能性也没有变成事实。澶渊之盟结束了由五代延续下来的契丹与中原时断时续的战争,双方开始了长达一百十八年的和平时期。但是,这种和平状态的长期维持,意味着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这块兵家重地落入北方政权之后,就使得后者长期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中原皇朝则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种形势,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北宋当朝,幽云地区仍是一个心结,收复幽云似乎成为证明本朝是“盛世”的重要标志,这个心结最终导致了北宋末年的对辽战争,间接导致北宋覆亡。
后世对澶渊之盟及其所保证的和平所作的诸多抨击未见得公正。盟约规定,宋每岁与辽银、绢共三十万,被诮为资敌,宋、辽兄弟相称,被视为辱国。不得不说,类似的说法未免过于偏激。岁币之数额,在宋的岁入中所占比例,在百分之一以下,相比战争费用,几可忽略。而宋帝为辽帝之兄,正如石敬瑭认耶律德光为父,是借用“认亲”的方式拉近双方的距离,但双方既是平辈,更无从看出辱国的迹象。后人立足于中原皇朝的立场看待澶渊之盟,是无法持公正态度的。
有关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的文章
即收回兵权,重新建立一个文治政府。但对刘光世部的处理,只是第一步,高宗要达到的目的,是彻底收回前线所有大将的兵权,作重新配置,强化朝廷对主力部队的控制力。收兵权一事,不仅是秦桧和高宗的一致想法,且在形势改善的绍兴四年之后,历任宰相的想法,皆无不同,无论是赵鼎,还是张浚,无不持此立场。而收兵权的前提,是和议的订立,使前线连续、大规模的用兵不再成为必要。......
2023-08-29
孝宗赵昚以奋发有为之姿态,登基伊始,锐意恢复。没有出现“权相”,但出现了宠任近习的迹象,他与朝士之间所起的风波,多由于此。光宗赵惇虽是孝宗亲子,却远不如身为高宗养子的孝宗那样尽孝。正因不孝,光宗终被群臣所逐,而立其子宁宗赵扩。光宗被大臣所废,以及权臣政治一直持续至南宋将亡之时,都是皇权不振的后果。不过,孝宗至宁宗朝,是宋政权相对安全的时期。......
2023-08-29
而若放眼自中央的权力结构来看,它是对权力部门的制约,构成了官僚体系的制衡结构中最外的一层。在民政体系中,三省之间存在分权制衡;在权力部门中,民政与军政体系之间存在分权制衡;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台谏作为专职监察部门,对权力部门进行制衡。这是宋代权力平衡之大要。......
2023-08-29
端平入洛之战示意图在临安一片欢腾之际,北上的宋军却因给养不足而困窘。据守汴京的是降蒙的金军,宋军尚未抵城下,立即迎降。三日后与蒙军遭遇,激战于洛水畔,杀伤蒙军甚众。驻汴宋军一听到洛阳战讯,即刻退师,“端平入洛”就此告终。至于宋的正规军与蒙军作战,也已在嘉定十五年发生。宋军已在入洛之师败退之后,于北境全线戒严,此次是戮力以赴。端平二年蒙军南下,权当是一次全面入侵的预演。该年战事,宋方遭受重创。......
2023-08-29
文治与武功对举,它本着文官治国、儒术治国的原则,以发达的文官系统,追求以非暴力的手段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在科举兴盛之时,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真宗朝,个别私学已有较大规模和影响,于地方文化与科举贡献甚巨,并推动了官学的创立与普及。“藩辅”者,京师近地及府、节度州,如此,则官学先普及于地区中心。至崇宁三年,徽宗下诏废除科举取士,一律通过学校递升—太学释褐来命官。......
2023-08-29
武周至唐玄宗时期的契丹,长期动荡,实际上处于实力下降的通道中。唐的布置,当然使契丹的发展步履维艰,但更令自身陷入困境。玄宗将全国逾三分之一的兵力置于东北境,其中一半以上又专用以对付契丹。且内战突起之后,大批幽州汉人主动归附契丹,增强了契丹的实力,又为阿保机提供了中原的信息和中原式的谋略。此后,契丹大军便以幽州为攻取对象。这种倾向,在契丹政权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有增无已。......
2023-08-29
本因坊在秀荣的不懈努力下振兴起来,改变了方圆社成立后初代社长村濑秀甫时期以绝对优势压倒本因坊的状况,形成了本因坊和方圆社两强对峙的局面。“围棋同志会”通过创刊会志《围棋世界》,模仿方圆社定期举行研究例会等活动,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组织,围棋界进入本因坊家、方圆社、同志会三足鼎立的时代。石井千治不负所托,复归之后就任社长,振兴了方圆社,棋界再次进入本因坊与方圆社两强对峙的时代。......
2023-11-21
新誓书的主要内容是辽方获得银、绢各十万的新增岁币后,不再要求归还关南之地。这种君臣关系几乎完全停留在国书上,但宋所求,不过也就是最低限度的“臣属”关系以维持其基本的国际威望。宋、夏战争结束了,但辽、夏关系却迅速恶化。所以两次辽夏战争结束之后,仍以夏的屈服、称藩如旧,来恢复此前的关系。不过,确实有很特殊的原因在起作用,即次大国有可能成长为第三个大国,这不是当时宋、辽、夏关系的秩序决定者所乐意看见的。......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