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政权和皇帝:守成实录

宋代政权和皇帝:守成实录

【摘要】:弟、侄的威胁不复存在,太宗得以顺利地传位于亲子。宋太宗谋略固然不及唐太宗,不过,与兄弟争位、困于传位问题,这两点上两位“太宗”却颇为相似。太宗引惹的北境危机,真宗给出的解决方式,算是差强人意。但在西北方向,同样由太宗种下的祸根,却因真宗的不思进取而养成巨患,终于在仁宗朝爆发。这似乎足以成为否定仁宗朝之为“盛世”、抨击当时“积贫积弱”的理由。

弟、侄的威胁不复存在,太宗得以顺利地传位于亲子。不过,传位也远非一帆风顺,第一位最有希望的继承人因“心疾”火烧王宫被废,第二位卒于太子之位,三子赵恒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位继承人,即宋真宗(968年生,997—1022年在位)。宋太宗谋略固然不及唐太宗,不过,与兄弟争位、困于传位问题,这两点上两位“太宗”却颇为相似。

宋真宗赵恒像

创业不过两代,就需考虑收缩战线,停止攻势,转而守护已有疆域及巩固内治,因为农业民族并不适合无休止的进攻和扩张。汉武帝下罪己诏及武后拖垮府兵制,即未适时收缩之覆辙。宋太祖、太宗之武功,实逊于汉、唐创业之主,后代君主并无“祖宗余烈”可恃,加之承平既久,君主长于深宫,人民溺于安靖,兵士不耐劳苦,将领不习戈马,所谓文恬武嬉,欲其得逞于沙漠之中,何所凭藉?故而对于真宗以后的君主来说,其所能尽力者,一是固其边圉,勿使外敌交侵;一是善其内政,勿使祸起萧墙。国家建设若欲持续有“成”,则全然有赖于“守”。

太宗遗留下北疆问题有待解决,这对于真宗是个巨大的压力。因为,是否能将传统的汉地囊括于疆域之中,这是一个中原皇朝是否有足够的资格以正统自命的重要条件。真宗以一个盟约,结了一个兄弟之国,却失去了收复幽云汉地的机会,心有余恨。然而藉此以消除边疆危机,对于“守成”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较之其他朝代,宋代有两个特殊的机遇,一是经过晚唐五代,江南、两浙、巴蜀之经济社会,一度超越华北,宋初就有了一个富庶的南方;一是宋辽缔盟,真宗以后百余年,华北长期安宁,这为北方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宋益之以农商并重之策,民生日见丰裕。境内民庶对皇朝之认同,也正建基于此。

宋仁宗赵祯像

真宗仅有一子赵祯活过十岁,故而赵祯毫无悬念地继位,即仁宗(1010年生,1022—1063年在位)。其在位四十一年,是北宋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接续宋初以来内部长期稳定的局面,他以谨慎保守的态度稳守祖宗基业,至其末年,北宋获得了逾一个世纪的安定发展,各项政策已臻成熟,社会经济之繁荣,此前任何时期皆不可企及。然而繁荣之下,亦有忧患。太宗引惹的北境危机,真宗给出的解决方式,算是差强人意。但在西北方向,同样由太宗种下的祸根,却因真宗的不思进取而养成巨患,终于在仁宗朝爆发。在南方,与安南接界处的“溪洞”酋长,竟然掀起摇动两广的叛乱。这似乎足以成为否定仁宗朝之为“盛世”、抨击当时“积贫积弱”的理由。不过,这些边患,其破坏力最终也仅限于边境,不具备令宋政权危亡的能量。它们倒是促使朝廷上下反思:如何改变持重状态下走向无力的趋势。这成为后来激进改革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