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立制度,保障皇权安全

建立制度,保障皇权安全

【摘要】:建立制度,才能长期保证皇权的安全。二是对于主要的三衙长官严格控制。这些最高级的武将,居然不能带兵出征,这是很奇怪的,但从“防范”的角度来看,又不难理解。针对中央军事部门的所有制度建设,关键是兵权在相关机构间的重新分配。所以,“收兵权”要从对皇帝的安全,从皇帝居中控御、协调几个机构的行动来看,而不是皇帝直接包揽权力。

太宗派忠心之士去监军,自然体现了他对兵权问题的极度关切。可是,这不是治本之策。此类深具个性的手段,在深宫中长大的子孙们若掌握不好,那是要“移国祚”的。建立制度,才能长期保证皇权的安全。太宗朝正是制度建设最重要时期。他大体完成了地方兵权上收中央的过程,又为皇帝掌控中央之兵权奠定了基础。

地方兵权,在宋初仍由藩镇掌握。当时全国各藩镇的实力,相对中央军来说,已显弱势,若以个别藩镇的力量,在时局混乱时勉强有割据称雄的可能,但通常情况下,已不可能对中央形成致命的威胁。正是在这种时势之下,宋太祖才得以较顺利地解决藩镇问题,而太宗所要做的,则是彻底根绝藩镇对抗中央的可能,甚至连乘乱兴兵的可能,都要杜绝。在太祖朝,除了针对“人”—即改易节度使人选,换上朝廷信任的、易于控制的人选,也开始针对“藩镇”一职的权力做出普遍调整。譬如收藩镇精兵归中央,派出新进武将任都部署、都钤辖掌领地方军队,派专官代藩镇管理地方财政。如此逐渐削夺藩镇之权以弱其力,其过程自太祖朝延续到太宗朝。使它消亡的关键一步,由太宗踏出。

太平兴国元年,知怀州(今河南沁阳市)的高保寅因与上级河阳节度使(驻孟州)赵普不和,乞罢节镇领支郡(指节度使所驻州以外,他下辖的其他州)之制。太宗与赵普之间,仇隙既未弥缝,削藩又是太宗素来关切之事,故而这个提议正中太宗下怀。次年八月,即令怀州直隶于中央。同月,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刺史许昌裔诉其上级保平节度使(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北)杜审进为政多有阙失,太宗使右拾遗李瀚审理。该年八月李瀚上言,藩镇使亲吏(即心腹之吏)掌支郡之关市,阻滞商贾流动,建议废除藩镇领支郡之制。太宗未因母舅杜审进之故而手软,突然下诏,令天下节镇所领支郡全部直属中央。至此,节度使二百多年来领有支郡的历史宣告结束。藩镇与从前的支郡,于是处在一个层级上,这意味着藩镇体系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在太宗末年至真宗时,原先名存实亡的藩镇,连名也不存了,节度使作为大州长官的地位,已被中央普遍委任的知府、知州所替代,完全成为一种虚衔。中央收地方兵权的工作也算完成了。此后地方之军政,一州则委之知州,一路则委之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和州官,多数以文官担任。以文官制武人,更具安全性。

收兵权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中央军事机构,即改革枢密院和三衙(即管理禁军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中唐以后,枢密院多以宦官、武将为长官,晚唐五代枢密院与禁军主管部门职责分划不明。禁军主管部门的军令,对禁军是有效的,而它和枢密院又可以直接统领大兵出征,前者造就了赵匡胤,后者给郭威以机会。地方兵权上收中央,若中央军事机构继续强势,这改革,岂非增加了皇朝的危险,起了反面的作用?所以收兵权要落实到另一个层面,即收枢密院、三衙之兵权归于皇帝。兵权方面,中央集权、皇帝专制并行。

解决方案,是将中央军权两分,相关的政策有三点。

一是彻底划清两者的权力界限,枢密院只有发兵权,三衙只有管军权。如果没有枢密院的指令,无权调动军队,军队人事权也在枢密院控制中。这样,三衙控制了军队核心的权力,但这种权力是静态的;枢密院控制了让军队动起来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又是在外围,两者互相制约。

二是对于主要的三衙长官严格控制。宋初外放管军宿将做节度使,就是要增强皇帝对三衙的控制,可见三衙的威胁,比节度使还要严重。而后,除了取消三衙发兵权之外,还收走了三衙长官领兵出征的权力。这些最高级的武将,居然不能带兵出征,这是很奇怪的,但从“防范”的角度来看,又不难理解。

三是让枢密院成为文人掌握的机构。宋代枢密院主要官员一直是以文臣为主,自太祖朝起,除少数皇帝亲吏出身者,极少用武将任枢密院主要官员。太宗朝以后,由惯例发展为制度。大约在宋仁宗以后,非文官而入主枢院几成禁忌。神宗改制后,更禁绝武臣入二府。以文制武的理念贯彻到军令部门,文官系统在宋皇朝可谓是无所不至了。

针对中央军事部门的所有制度建设,关键是兵权在相关机构间的重新分配。其主旨绝不在于让宋代的皇帝比五代皇帝对军政的涉入更深,而是不让某个机构可以完全掌握整个军事行动的各步骤。军权被打得很散,从军事准备到最终的军事行动,以及军队的人事管理,由几个不同的机构分管不同的环节,若缺其中一环,其他分享军事权力的机构,就不能有所作为。皇帝从某些军人、某些机构那里“收”来的兵权,最终还是要放出去的。所以,“收兵权”要从对皇帝的安全,从皇帝居中控御、协调几个机构的行动来看,而不是皇帝直接包揽权力。但从效果上来看,居中控御确实近似于皇帝亲自掌握一切权力。

武人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这意味着宋初政治完成了重大的转型,在五代始终扮演配角的文人,成了皇帝的倚靠对象和共治者。但这并不是武人势力下降衬托出文人势力上升的天平式的自然过程,而是刻意强化文治,同时进行抑武、崇文双重政策的结果。文治的建设,也正是在太宗朝强力推进,终使宋朝成为文官地位最高、文武分途最彻底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