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库页岛:苦夷与库野的故事

探索库页岛:苦夷与库野的故事

【摘要】:唐代的“窟说”,语意来源不明,或指该岛民人穴居的特点,读音与“库页”略同。到了明朝,干脆径称为苦夷,或苦兀,由是有了“苦夷岛”之名。后来的清朝崛起于东北,或觉得明代的说法不雅,且有贬损之义,改称“库页”“库野”或“库叶”,字面不同,读音则一仍其旧。苦夷与苦兀,是官方或者外人的叫法,非其本名。而居于南端的爱奴人,据说称为“kamuy kar put ya mosir”,意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词义甚美,却显得不太靠谱。

库页岛与东北大陆实在是相距太近了,冬月海峡结冰,更是浑若一体,以至于我国史料中多将二者视为一体,综合记述。这里为古肃慎地,周朝时就开始与内地交流,所贡“楛矢石砮”,今人因周天子之珍视,极力往贵重上扯,什么江中阴沉木,玛瑙翡翠,实则就是以荆条为箭杆、硬石为箭镞,盖言其民风质朴与贡品之简陋。楛,字义为粗劣,“与苦同,恶也”[16]。这是先秦典籍对此地方物的描述,也传递出其时内地人的看法,代名词是寒恶、荒远、困苦。

在后来的官方史志与一般文献中,述及这块东北极边之地与岛上居民,常也难免一个“苦”字。唐代的“窟说”,语意来源不明,或指该岛民人穴居的特点,读音与“库页”略同。到了明朝,干脆径称为苦夷,或苦兀,由是有了“苦夷岛”之名。此说见于亦失哈在永宁寺所立二碑,两篇碑文中都提到库页岛,称为苦夷:

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17]

惟奴儿干……道万余里,人有女直或野人吉列迷、苦夷,非重译莫晓其言,非威武莫服其心,非乘舟难至其地……洪武间,遣使至其国而未通。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慰安,设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东青方物朝贡。[18]

苦夷,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岛名,其实主要指岛上的原住民,如费雅喀(吉列迷、吉里迷)、鄂伦春和爱奴人等,以状其生存之凄苦万状。后来的清朝崛起于东北,或觉得明代的说法不雅,且有贬损之义,改称“库页”“库野”或“库叶”,字面不同,读音则一仍其旧。从《永宁寺记》,能看出亦失哈等人的确乘船驶出黑龙江入海口,登临库页岛抚谕穷黎。可知库页岛属于奴儿干都司,明朝声教和行政及于岛上部落,信乎不虚。

至于碑文所说的“非重译莫晓其言,非威武莫服其心,非乘舟难至其地”,概指都司所辖的整个奴儿干地域,又觉特别符合库页岛的情况。岛上的吉列迷人,清代称费雅喀,与下江的吉列迷为同一部族,该族与赫哲人也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语言习俗相通,而在外人听起来,还是要辗转翻译(即重译、三译);元朝文献曾记载岛上族群有登岸抢掠之事,数经征剿,可知民风之彪悍,必须慑以军威;元代将河口湾称为赛哥小海,浅滩与礁石密布,对岸高崖壁立,其他地方隔着一道波涛汹涌的海峡,亦知登岛大非易事。

苦夷与苦兀,是官方或者外人的叫法,非其本名。也有人试图了解岛上原住民的说法,想知道他们怎么称呼自己的岛。据刘远图的研究,费雅喀人的叫法有特罗-米胡、达拉凯、却卡、诺姆、西让、特列普恩-莫斯普勒等[19],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恰也说明没有一个定名。而居于南端的爱奴人,据说称为“kamuy kar put ya mosir”,意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词义甚美,却显得不太靠谱。没有资料能确定原住民公认的叫法,没有人能准确解释一些叫法的含义,甚至也不知道初民是被迫还是乐于居住在这里。漫长严冬的冰雪,夏季肆虐的蚊虫,他们会把本岛当作洞天福地么?怕也未必。西谚有云:上帝不能赐予人类幸福,就用习惯来替代它。费雅喀、爱奴等民族世代居住于此,应已习以为常,在习惯中觅得安适与快乐。沦为沙俄苦役地和殖民地之后,备受入侵者挤压欺辱,不少人离开了,还是有不少人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