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纽带的连接下,青海与西藏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历史上青藏间的文化交流也主要体现在宗教往来上。近代以来,青海各寺院的僧侣频频赴西藏习经求法,并以在拉萨三大寺考取藏传佛教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衔“拉仁巴格西”为学习佛法的目标。喜饶嘉措、根敦群培等著名青海籍高僧都曾长期在西藏求学弘法,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宗教交流。这一时期,官方组织的两地间文化交流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2023-08-29
藏传佛教艺术是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佛教以宣扬“佛的至高无上,法的无所不能”为宗旨,艺术是佛教宣传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佛教宣传调动艺术上的形象思维,通过佛、菩萨等的艺术形象,以期引起人们的惊奇、畏惧、崇敬和信仰,这就需要采取艺术夸张的手法,把佛、菩萨等的形象加以极度的神秘化、理想化,如所谓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使人们对佛产生无限庄严伟大的神秘感和美感。”[128]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也是藏传佛教艺术的源头。在青海传播的过程中,藏传佛教的各种艺术门类也随之在这里传播开来,并深深地扎下根来。在传播过程中,这些艺术形式与青海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地方特色。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与交流,青海、西藏间的艺术交流使得藏传佛教艺术活力长存,并不断发扬光大。青藏地区一座座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艺术宝库,保存了多种艺术成果,充分体现了地方艺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地方艺术发展的主流,并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依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超然的宗教地位,成为青藏地区地方艺术的最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近代以来,藏传佛教寺院这种主导者的地位虽然有所削弱,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宗教艺术交流成为近代青藏艺术交流的主流。青海地区的宗教石刻、绘画、唐卡、舞蹈等艺术门类,究其源头几乎均源自西藏。“几百年来,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学习、摄取、吸收了各兄弟民族的艺术精华,融会、糅合、创造了富有青海地区藏族民间的独特风格。”[129]近代以来,这些艺术门类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青藏间艺术交流的见证,“热贡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体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个流派,15世纪发祥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从艺人员之多,艺人技艺水平之精湛,都为其他藏区所罕见。因为同仁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因此人们便将产生于同仁一带的寺塔建筑、唐卡、泥塑、木雕、音乐舞蹈、藏戏等艺术统称为热贡艺术,同仁也成为声名远播的艺术之乡。
同仁县境内的隆务寺是当时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的中心之一,这座寺院的建立,对热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隆务寺的建立过程中,大批来自西藏的艺人、来自江南屯军中的匠人及其后代都参与了寺院的修建和装饰。直至今日,隆务寺内仍然保留有一些15世纪初热贡艺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明显的中原艺术风格。为了适应藏传佛教的要求,在与西藏艺人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当地的艺人们逐渐掌握了西藏传来的绘画和雕塑等技艺,此后在他们的作品中西藏艺术风格越来越明显。总体而言,“热贡艺术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藏拉多的三兄弟从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四、五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派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渊源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具有各自的特点。”[130]清以后,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同仁地区广泛传播,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仅隆务寺就先后建立了18座属寺,遍及同仁各地。如此众多的寺院,需要数量众多的法轮、经幢来装点殿宇,在每座寺院的佛堂内,都要供奉各种佛像、菩萨像,门墙要绘制壁画,殿内要有柱饰,四壁要悬挂唐卡,此外僧院砖墙上的浮雕、门板窗棂上的木雕都需要有大量的能工巧匠进行制作。宗教的需求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当时隆务寺在当地的吾屯上下庄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属寺。按照规定,全庄所有人家的男童都必须入寺当“完德”,学习藏文及绘画知识和雕塑技巧。到了15岁的时候,这些完德可以做一次选择,或留下来正式出家,或出寺还俗。[131]可以认为,当年的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就是培养当地藏族、土族子弟绘画、雕塑的艺术学校。各家的男童很小便进入寺院,一边学习藏文、佛经,一边练习绘画和雕塑技术。于是这一地区出现了“人人作画雕塑,家家以艺术为业”的特殊情景和传统风气。
民国时期热贡艺人将佛教艺术技艺作为自己的重要谋生手段。“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有些技巧精练的画家,以喇嘛的身份,远游四川(甘孜)、甘肃(拉卜楞)、西藏(拉萨)、蒙古、印度等地,鬻画谋生,跋涉数千里,声誉远播国内外。”[132]在这一过程中,热贡艺人们不仅为寺院和民间绘塑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也有机会接触到西藏绘画艺术、甘孜木刻佛画、敦煌艺术等,使汉藏佛教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吸收创造,使五屯的绘画、雕塑、建筑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33],形成具有青海同仁(热贡)地方特色和藏族民间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热贡艺术。
本节的几点结论
1.青海是藏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境内的蒙古族及土族也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纽带的连接下,青海与西藏天然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青藏间的文化交流也主要体现在宗教上的往来。拉萨是藏传佛教的圣地,青海以及其他藏区的僧侣普遍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最终攀上学业的巅峰。喜饶嘉措、根敦群培是近代青海入藏求法深造的学僧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青海各大寺院取得卓越成就的僧侣几乎都和他们一样有着入藏求学的经历。这些由青海到西藏求学的僧侣们的经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时期青藏间文化交流的内容和特点。
2.1934年,青海巡礼团入藏访问、学习是民国时期青海、西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巡礼团的团长是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的黎丹,巡礼团的主要成员杨质夫、欧阳鸷、张玉鹗等人均是黎丹创办的“青海藏文研究社”成员。巡礼团成员在西藏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交流学习,与西藏各界代表广交朋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杨质夫、欧阳鸷、张玉鹗等人后来成为国内藏语言文字及藏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3.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也是藏传佛教艺术的源头。藏传佛教在青海传播的过程中,藏传佛教各种艺术门类也随之在这里传播开来,并深深地扎下根来。近代以来,藏传佛教寺院这种主导者的地位虽然有所削弱,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宗教艺术交流成为近代青藏艺术交流的主流。青海黄南的“热贡艺术”便是青藏间艺术交流的重要成果,近代以来热贡艺术对青藏两地的艺术发展均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页。
[2]【清】张廷武纂修:《(光绪)丹噶尔厅志》,卷5。
[3]《全唐文》卷384独孤及:《敕与吐蕃赞普书》。
[4]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5]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7页。
[6]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7页。
[7]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8]西藏研究编辑部编:《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七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2页。
[9]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10]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11]《吴忠信奉使入藏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报告》,《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90页。
[12]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13]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14]陈渠珍著、任乃强校注:《艽野尘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15]陈渠珍著、任乃强校注:《艽野尘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6]《吴忠信奉使入藏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报告》,《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89页。
[17]《黄慕松奉使入藏册封并致祭达赖大师报告书》,《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87页。
[18]《黄慕松奉使入藏册封并致祭达赖大师报告书》,《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87页。
[19]《西藏建设初步计划》,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20]《西藏建设初步计划》,《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394页。
[21]《青海省政府宣言》(1929年1月24日),转引自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2页。
[22]青海公路交通史编写办公室:《解放前青藏公路宁玉段的修筑概况》,载《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55页。
[23]青海公路交通史编写办公室:《解放前青藏公路宁玉段的修筑概况》,载《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56页。
[24]《蒙藏委员会抄送青康沿途情形报告致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函》,《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47~48页。
[25]《蒙藏委员会抄送青康沿途情形报告致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函》,《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57页。
[26]《谷祖诰等呈报青藏公路试车情况致公路总局密电》,《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06页。
[27]《青藏公路养路办法洽议情形》,《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05页。
[28]青海公路交通史编写办公室:《解放前青藏公路宁玉段的修筑概况》,载《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56页。
[29]张保见:《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0页。
[30](光绪)《丹噶尔厅志》卷6《险隘》。
[31](宣统)《甘肃新通志》,卷8《舆地》。
[32]周希武:《宁海纪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33]张保见:《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34]林鹏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35](光绪)《丹噶尔厅志》卷5《商务出产类》。
[36]《青海省政府为拟具青藏贸易有限公司办法致蒙藏委员会咨及复咨》,《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89页。
[37]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60~361页。
[38]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143页。
[39]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58页。
[40]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61页。
[41]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61页。
[42]林生福:《话说湟源“藏客”》,《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61页。
[43]贺勋:《河湟巨商李耀庭》,《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内部刊印,第99页。
[44]李烛尘:《西北历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45]李烛尘:《西北历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46]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9页。
[47]王剑萍:《青海塔尔寺事略》,《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青海省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内部刊印,第30~31页。
[48]方范九:《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在》,载赵心愚、秦和平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30页。
[49]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95页。
[50]曹瑞荣:《民国青海旅行记·玉树志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七卷。
[5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页。
[52]林鹏侠:《西北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53]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页。
[54]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95页。
[55]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5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页。
[57]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58]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96页。
[59]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272页。
[60]张印堂:《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载《边政公论》1942年第1卷,第11~12期。
[61]方范九:《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在》,载赵心愚、秦和平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30页。
[62]方范九:《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在》,《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第528页。
[63]倪铠:《囊谦及其附近》,《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第556页。
[64]杜连义:《新中国建立前青海盐业简况》,《青海地方志》1989年第3期。
[65]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66]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67]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68]青海省工商联:《马步芳官僚资本的企业机构》,《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127页。
[69]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70]青海省工商联:《马步芳官僚资本的企业机构》,《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129页。
[71]青海省工商联:《马步芳官僚资本的企业机构》,《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135页。
[72]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73]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74]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75]《拟具筹设青藏贸易有限公司办法》,《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90页。
[76]《拟具筹设青藏贸易有限公司办法》,《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90页。
[77]《拟具筹设青藏贸易有限公司办法》,《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90页。
[78]《蒙藏委员会复咨青海省政府拟具青藏贸易有限公司办法》,《民国时期西藏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第291页。
[79]青海省工商联:《马步芳官僚资本的企业机构》,《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135页。
[80]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81]韩永鹏:《我赴黑河解围的经过》,《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军事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477~478页。
[82]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83]莫如志:《协和商栈的内幕》,《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143页。
[84]张文宪口述、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内部刊印,第198页。
[85]张文宪口述、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内部刊印,第198页。
[86]张文宪口述、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内部刊印,第198页。
[87]张文宪口述、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内部刊印,第199~200页。
[88]张文宪口述、程起骏整理:《万里行商记》,《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内部刊印,第199~200页。
[89]韩永鹏:《我赴黑河解围的经过》,《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军事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478页。
[90]韩永鹏:《我赴黑河解围的经过》,《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军事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479页。
[91]韩永鹏:《我赴黑河解围的经过》,《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军事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479页。
[92]《明经世文编》卷404,郑洛《收复番族疏》。
[93]【明】李淳:《上兵部奏罢西宁喇嘛寺之厮养军书》,载【清】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36《艺文》。
[94]【清】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34《艺文志·条议附》。
[95]【民国】《边事研究》,第12卷第4期。
[96]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0页。
[97]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1页。
[98]松布:《我所知道的喜饶嘉措》,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15~116页。
[99]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3页。
[100]松布:《我所知道的喜饶嘉措》,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16页。
[101]李安宅:《西藏系佛教僧侣教育制度——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载《李安宅藏学文论选》第26页。
[102]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4页。
[103]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5页。
[104]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6页。
[105]阿沛·阿旺晋美:《怀念恩师喜饶嘉措》,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46~47页。
[106]曲焕著文、吴均翻译整理:《喜饶嘉措大师生平记略》,载《喜饶嘉措大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5年内部刊印,第167页。
[107]《根敦群培年谱》,《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108]阿贵、玉珍:《根敦群培大师与早期西藏人类学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09]杜永彬:《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173页。
[110]霍康·强巴旦达口述、道帏·才让加整理:《近代霍康家族和西藏的几大高僧》,《中国藏学》2015年第1期。
[111]陈庆英:《纪念根敦群培》,《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
[112]唐纳德·小洛培兹著、杜永彬译:《根敦群培生平研究》,《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
[113]吴均:《记青海藏文研究社》,《青海文史资料集粹·教育文化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8~299页。
[114]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人物志》,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29页。
[115]吴均:《记青海藏文研究社》,《青海文史资料集粹·教育文化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1页。
[116]吴均:《记青海藏文研究社》,《青海文史资料集粹·教育文化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2页。
[117]马忠:《黎丹与青海》,《青海文史资料集粹·人物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41页。
[118]吴均:《记藏学家杨质夫》,《青海文史资料集粹·人物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7页。
[119]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人物志》,黄山书社2001年,第131页。
[120]杨质夫著,吴均、程颐工整理:《入藏日记(上)》,《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121]杨质夫著,吴均、程颐工整理:《入藏日记(上)》,《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122]杨质夫著,吴均、程颐工整理:《入藏日记(上)》,《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123]吴均:《记青海藏文研究社》,《青海文史资料集粹·教育文化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2页。
[124]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人物志》,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31页。
[125]杨质夫:《在拉萨》,《新青海》1936年第四卷第3期。
[126]吴均:《记藏学家杨质夫》,《青海文史资料集粹·人物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299页。
[127]吴均:《记青海藏文研究社》,《青海文史资料集粹·教育文化卷》,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1年内部刊印,第301页。
[128]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288页。
[129]方之南:《青海蒙、藏族寺院的宗教艺术》,《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内部刊印,第92页。
[130]角巴才让:《热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群文天地》2011年第2期。
[131]马建设:《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132]方之南:《五屯的绘画雕塑艺术》,《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内部刊印,第77页。
[133]方之南:《五屯的绘画雕塑艺术》,《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内部刊印,第77页。
有关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的文章
在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纽带的连接下,青海与西藏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历史上青藏间的文化交流也主要体现在宗教往来上。近代以来,青海各寺院的僧侣频频赴西藏习经求法,并以在拉萨三大寺考取藏传佛教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衔“拉仁巴格西”为学习佛法的目标。喜饶嘉措、根敦群培等著名青海籍高僧都曾长期在西藏求学弘法,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宗教交流。这一时期,官方组织的两地间文化交流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2023-08-29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据研究,中国共有国际河流40多条,其中主要的有15条,而这15条河流有8条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和藏南谷地便是青藏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农业区。与河湟谷地情况相似,藏南谷地是西藏地区水热条件最好的一个区域。......
2023-08-29
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中央迫切希望早日解决康藏、青藏纠纷,力主以和平手段平息西藏与西康及青海的内战。[131]青海军队占据战场上的主动,为国民政府中央和平解决青藏纠纷奠定了基础。在青海军队强大的攻势下藏军接连溃败,而西藏地方也由于战争陷入民穷财尽的窘境,在这种局面下,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西藏噶厦政府被迫同意和谈。刻间,康藏和议业经告成,依限息战,双方撤兵。......
2023-08-29
青海、西藏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两个不同行政区的关系,青藏关系的发展是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这一大的框架内进行的,近代青藏关系是古代青藏关系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著作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边、治藏政策,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3-08-29
[56]此外,玉树地区的百姓还可以通过行脚驮运赚取运输费用,向西藏运销川茶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62]药材和皮张是玉树地区另外两项大宗外销商品,这里所产的虫草、鹿茸、麝香等药材,水獭皮、狐皮、狼皮、豹皮等各种皮张,也以西藏客商作为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玉树境内河流纵横,几乎所有的河中均有金砂出产。食盐也是玉树销往西藏的一项重要商品。......
2023-08-29
1932年爆发的青藏战争是青海、西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康藏纠纷所导致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一场内战。至此,大金寺与白利土司的寺产之争最终酿成了康、藏之间的内战,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火燃遍西康境内。康藏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派唐柯三、刘赞廷两人前往西康,进行调查与调停。......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