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麒掌控青海地方政权之后,立即开始着手军队的扩充,以建立起一支绝对服从自己的武装力量。马麒以此命名军队,明确了这支军队负责的是整个青海地区的防务。青海、四川两地政府关于玉树的归属问题遂起争执,双方互不让步,争执不下。其后,果洛部落频繁袭击抢掠宁海军向玉树运送粮饷的驼队。1921年,马麒派马麟率领宁海军主力步骑5营千余人进军果洛,同时胁迫青海湖环湖八族以及拉卜楞、拉加等地的藏族部落配合进攻。......
2023-08-29
西姆拉会议结束最终以和谈破裂无果而终。虽然中国政府不承认英国和西藏地方私下签订的非法《西藏议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孱弱的北洋政府对西藏“欲割弃而不忍,欲保全而无法”,只有同英国政府继续进行交涉。这一时期,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亟须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遂其不惜以不断的主权退让来推进与英国的邦交。1915年8月,北洋政府外交部向英方提出了新的谈判条件,妄图以己方的重大让步来解决久悬未决的西藏问题谈判。“一、打箭炉、巴塘、里塘三土司地归四川治理;二、察木多、八宿、类乌齐及三十九族地划归外藏范围;三、昆仑山以南、当拉岭及三十九族、察木多、德格三土司以北与青海南部之地,划入内藏区域;四、云南、新疆两省界仍保持原状;五、内藏名称易名为康藏。”[171]但这一提议仍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英方坚持其在西姆拉会议上提出的《草约》只能略作修改,不存在与中国政府重新谈判的余地。其后,由于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旋涡,英国无力再顾及西藏问题,中英西藏问题的谈判遂被搁置。
1919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政府重启与中国的谈判,以解决藏事悬案。英国方面提出:“取消内藏之名称,照原议(按指西姆拉会议约稿)划内藏之地为二,将巴塘、理塘、打箭炉、道孚、炉霍、瞻对诸地划归中国,德格以西划入西藏。”同时坚持将“昆仑山以南、当拉岭以北之地划归西藏,中国不设官吏,不驻军队”。[172]北洋政府在此等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上不能不顾虑国内舆论的压力,尤其与此利益相关的甘肃(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各地方当局的意见,于是外交部向以上各地的地方政府发布了公布中国与英国就西藏问题交涉始末并征求各省意见的电文,也就是“歌电”。其电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藏事自民国三年三方会议,因界务争执中辍,本部于三年五月一日照会英使,声明草约各款,虽可同意,惟界限一层,断难承认。四年六月,袁前总统派员与英使商议,拟根据会典及前清载书,将察木多划归外藏,英使仍未满意。比年以来,据川边镇守使报告:察木多等处,相继失陷。七年十月,川边与藏订立停战条约,以一年为期。暂时划界由南方盐井、得荣、稻城、巴安、义敦、理化至甘孜、瞻化、炉霍、章谷、丹巴、道孚、德化等地属汉;类乌齐、恩达、昌都、同普、邓柯、石渠、德格等地属藏。本年五月,英使以停战期限将满,重催开议。五月三十日及八月十三日两次与英使会议界务,经根据民国四年袁前总统派员与英使接洽各节,提出条件。大致谓将打箭炉、巴塘、理塘属川,察木多、八宿、类乌齐、三十九族属外藏。瞻对、德格及昆仑山以南,当拉岭以北之地归内藏。英使初未同意,经再四磋商,始允取消‘内、外藏’名称,将打箭炉、巴塘、理塘、瞻对、冈陀划为中国内地;将昆仑山以南,当拉岭以北之地作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德格归外藏。所称界线,较之前次会议,实已大有进步。若不承此议结,中藏势必日益隔阂,将来恐无恢复之日。又,原案换文声明‘西藏为中国领土’一节,拟应划入正约。尊处对于上述办法,有何意见?希速电部,以备参考。[173]
在获悉“歌电”内容之后,各地舆论哗然,均为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丧权辱国之举而愤慨,认为如同意“歌电”中条款,无异于卖国,对此应予以坚决的抵制。如果签约,与西藏毗邻的青海、四川等地利益损害最为巨大。而且,各地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同意以上内外藏界线的划分,藏边各地将逐步被蚕食鲸吞,国家利益、各地方利益将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回复:“查边藏同隶吾国,其界线之分亦等同于各省,无论甘、滇、新、青各有定界,不能变易,即川藏原有定界,江达以西为藏东,为边,西南以雅鲁藏布江为界。边自边,藏自藏,前清部院俱有案可稽,毫不容混。且边地设治原系改土归流,非取之于藏,如藏番兵力所到,即应握为己有,设我军直抵拉萨时,藏界又从何划。”[174]并强硬指出:“中央政府宜保存东藏全境。……若解决边界问题而将前为酋长管辖之土地全部或一部割归西藏,则川边官场决不奉命。”[175]四川督军熊克武也在通电中指出:“新疆、青海等地,非藏番兵力所及,若划归西藏,川更可危!……西藏问题大于青岛问题十倍!”[176]四川省议会更是将矛头直指北洋政府:“关于边藏界务所提条件,失败极巨,辱国丧权,莫此为甚。”并提出:“川省与边藏接壤,唇亡齿寒,自有切肤之痛,效命疆场,川人断不敢辞。”[177]
在这一历史关头,当时主政青海的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毅然以开拓青海,恢复西藏为己任”,更是强烈反对签约。“西藏若亡,青海则不存。因而,马麒决心把青海、西藏视为一体,把青藏高原与整个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178]马麒身边的智囊黎丹等人也纷纷向其陈述利害,支持他反对签约,并对北洋政府闇于边情,在关乎国家重大利益的西藏问题上态度暧昧表示强烈不满。青海各方对“歌电”反复讨论、分析之后,由时任海东道观察使的黎丹执笔,在晓畅藏务的周希武、李迺芬等幕僚的共同参与下,一同草拟了一封回复北洋政府外交部的“艳电”。马麒在详加审阅、修改后,署名报呈甘肃督军张广建,并由张转报北洋政府。在“艳电”中,马麒有理有据地揭露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并痛陈了签约将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强烈要求中央政府拒绝继续谈判,维护政府在西藏以及其他藏区的主权。张广建所转发的“艳电”全文如下:
据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呈称:急。兰州大帅钧鉴:统密。顷奉钧署密令,承准国务院外交部哥电内开,与英使磋商藏界始末,中有将昆仑南、当拉岭北之地作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德格归外藏。等语。捧读至此,不胜骇异。查当拉岭即唐古特大山,番名当沙马拉,西起新、青、藏之交,东迤至昌都杂楚、鄂穆楚两河之交而止,绵亘千余里,近来舆图多以此为青海西藏之天然界线。其实青海所辖玉树二十五族中之巴彦囊谦、苏鲁克等土司,其地尚有错出岭南在鄂穆楚河及索克河各流域者。今以当拉岭为青藏界限,吾国失地已属不少,况云当拉岭以北,未审以何处为止境?至于昆仑二字,尤属含糊。查昆仑老干即新疆南部之托古兹达坂,由是东迤横贯青海中部,绵亘二千余里,为江源河源之分水岭,所谓巴颜哈拉山者,亦有中昆仑之名,歌电所谓昆仑,是否即此?如果即此,而划为内藏,不驻兵,不设官,是举青海大半部、玉树二十五族纵横数千里之地,一朝而弃其主权。始虽废为瓯脱,终必被人占领,较之前清时代抛弃黑龙江以北与乌苏里江以东者,其损失之巨大,有过之无不及。且所谓德格以西等处划为西藏云者,其辞亦无限制。查德格西北,即邓柯、石渠,自此以西,即青海所辖之玉树二十五族也。该二十五族之境域,正在昆仑以南,当拉以北德格以西,周特派务学前勘玉树界务时所绘地图,犹可复按。今既议划昆仑南,当拉北为内藏,又议划德格以西为外藏,同一地方,究以何处为内藏,何处为外藏耶?其故总由前袁大总统派员与英使会议时,未尝详细考察青海地理,亦未尝电知甘边征求意见。随致成巨谬。若果如此议结,与将青海全部划归西藏之初议相去几何?此次继续开议,不闻根据地理与英使明辩力争,以追正前失,乃谓英使大有让步,果系展转传讹,尚未觉察耶,抑谓青海地势无关轻重也?麒忝任边寄,兴亡有责,窃有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查当拉岭以北,昆仑山以南,东西长二千余里,金沙、雅砻、澜沧诸江之上游,皆流衍其中,气候较青海北部为暖,玉树二十五族耕牧相杂,物产亦称丰饶,实青海菁华所在,自前清收抚青海之初,即将玉树二十族划归西宁夷情衙门管理,二百年来,此疆尔界,与西藏毫无关系。入民国后,川边欲占领玉树二十族中之巴彦、囊谦,川边亦谓为隆庆,与甘争执,连年不决,蒙钧署特派周统领务学会同川边勘界,始将情形查明入告。四年三月,奉前袁大总统命令,隆庆二十五族仍旧归甘肃西宁管理,是地理统治上与川边无涉明甚。年来藏人虽攻陷川边十余县,而兵力尚未能越当拉岭以北,今川藏划界,已为奇耻,乃欲并甘肃素所管辖藏兵力所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国已甚。此麒所为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一也。麒自镇守宁海兼辖蒙番以来,适值藏氛日恶,川事日棘,诚恐唇亡齿寒、玉树难保,曾先后电准派马步五营分屯玉树各处,以期固我藩篱,壮川声援,并安设由宁至玉台站,以利文报而便运输,又设玉树理事员,管理民事,数年以来,辛苦经营,略有端绪,番族与兵吏之感情亦日即洽融。今若将昆仑以南划为内藏,势必撤退玉树之驻兵,取消已设之官员,不独堕国家已成之功,孤番民倚信之心,而自玉树以北如果洛汪什代亥刚咱诸野番,以及循化、贵德、迤南番族,皆将轻视中国,不可复制,缓则剽掠边鄙,急则结藏入寇,河湟自此无宁日矣。此麒所为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二也。西藏固中国之领土,今日虽不得已而与之划界,然异日国力发达,仍当进兵拉萨,以恢复原有之主权。而进兵拉萨,其道有二:一曰南道,由川赴藏之路是也;一曰北道,由青赴藏之路是也。前清征服西藏之时,尝两道并进,所以克奏朕功。今日川边失败,形式日非,将来南道进兵,未易造次深入,所恃以出奇制胜者,唯青海之北道耳。且昆仑以南玉树土司,为青海之门户,拊西藏之肩背,西宁赴拉萨者,常以此为中顿,将来经营发展,即可倚为制藏之策源也。若割为藏境,则拉萨之藩篱益固,西宁之距拉愈远,人攻我易,我攻人难,自顾不暇,焉能制藏?此麒所为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三也。尤可骇者,玉树川边唇齿相依,而德格、邓柯、石渠等县乃玉康往来必由之路,年来德、邓、石等县相继为藏兵占据,玉、康形式中断,其往来通信,尝雇番商微服蜡丸由玉树之结古即盖古多间道至川边之甘孜,五日之程,半月始达,犹时被藏兵搜检以去。麒顷以中央接济川边之饷械,不日到甘,而运道阻塞,日夜焦灼,正拟与陈镇使密商,川军由甘孜,宁军由结古东西会攻德格、邓柯、石渠等县,以疏通运道,联络声气,今若将德格以西等划为外藏,则德格等县再无恢复之日,玉、康声息从此永断,中央饷械无路得达,康定将陷于绝地,条约岂可恃哉?此麒所为怵目刿心而不能已于言者四也。拟请钧座据情转电中央,请外交部根据新旧图志,坚持力拒,不承认昆仑南、当拉北,德格以西等字样,不独青藏界线应请照前清会典旧图为准,即川边与西藏亦各原有定界,岂可轻事变更?总而言之,西藏本中国属土,年来川边构怨,譬犹兄弟阋墙,自应兄弟解决,万不能任他人从旁干涉。吾国苟有一息生气,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认,此约一签,终古难复,大好江山,一笔断送,凡属五族,谁不解体。四川熊督谓西藏问题大于青岛十倍,洵为不刊之论。事关国事存亡,此而不言,将使他族谓中国无人,麒实耻〈之〉,麒实愤之,是以披肝露胆沥血以告,伏乞鉴核示遵。据此,查该使所陈各节,根据历史暨地理,理由极为坚确,于甘边利害尤为深切著明,除据情呈大总统外,事关领土,用以奉闻,拟恳协力维持,至为祈盼。
张广建 俭 印
马麒此封“艳电”充分表露了青海行政当局对中英藏事谈判的严正态度。电文旁征博引,从历史沿革和地理区划的角度,论证了被划入内藏的玉树地区属于青海,“甘肃素所管辖”与西藏毫无关系。并痛陈“西藏本中国属土”,西藏与川边的纠纷是中国内政,如同“兄弟阋墙”,容不得他人的干预。最后建议“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认”。马麒反对签约,“既有维护桑梓、抗击外国侵略的一面,也有地方割据、民族压迫的一面”。[179]究其所为,一方面因其控制青海后不久就对青海各藏族部落进行了武力征服,并实现了在玉树等地驻军。早在1917年3月就设置了玉树理事,用以管理玉树地区的行政事务。《西姆拉条约》将原属青海治理的玉树等地划入内藏是对青海地方当局利益的极大损害,如果签约将严重威胁马氏家族对青海其他地区的统治,这当然是马麒为首的青海地方当局所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马麒作为一名熟悉藏事边情的政治家,也是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签约,“(玉树)始虽废为瓯脱,终必被人占领”,“大好江山,一笔断送,凡属五族,谁不解体”。玉树地区地处青、川、藏三省交界之处,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玉树一失,则等于将青海、四川门户拱手让与他人,势必动摇青海、四川的统治根基。“1919年,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坐困打箭炉,粮饷弹药皆断,正逢与藏军处于对峙阶段,四川方面的粮饷辎重难以运抵,官兵苦不堪言。难以为继时,陈遐龄不得已求助于玉树理事苟萃珍。玉树理事苟萃珍接到告急后,电请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转请甘肃督军张广建,由张广建转呈中央,请中央同意由甘肃拨发粮饷、弹药。不久后,马麒组织官兵和民夫,以犏牛运送粮饷弹药至川边,交付陈遐龄。”[180]玉树地理位置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艳电”发出之后,各地纷纷响应,在全国引发了呼吁政府应力争西藏主权的舆论浪潮。当时各界舆论称马麒的“艳电”是“最有价值的反对声”,并评论说:“惟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的通电,能够援引历史和地理上的正确理据……即英人阅之,亦当无辞复争亦。”[181]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也迫于无奈地说:“马麒的电报有道理,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地区从未被拉萨统治。作为最后一手,应准备让整个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地区置于中国的统治之下,使唐古拉成为西藏的北部边界”。[182]
北洋政府在“歌电”中态度模糊,意欲承认条约而解决久拖未决的西藏问题谈判,不料却遭到了举国上下一致的抗议和反对。尤其马麒“艳电”公布之后,更是舆论哗然。马麒等人的主张有理有节,贸然反对势必招致更大的舆论压力,而且马麒等地方实力派以不听号令相威胁,也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慎重对待其“艳电”。迫于形势,北洋政府外交部于1919年9月25日召开了“藏事会议”,阐明关于西藏问题外交谈判的基本原则,并广泛征集、讨论解决方案。主持会议的外交部次长陈箓指出:“目前外交部处理藏案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次北京谈判,英国所提的解决西藏问题方案,较西姆拉会议时已有所退让,但英国提出的退让条件,与川、滇最近来电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去甚远。近年来国内多事,民气激昂,外交部既不能不坚持中国方面的主张,力争在藏主权;又恐藏事久悬不决,致使中央与西藏的隔阂愈深,汉、藏感情更难恢复。若对英国要求稍为迁就,则恐全国反对,激发事变,影响就更严重了。外交部面对这进退两难的局面,遂召开了这次藏事会议,希望广征意见,作为解决西藏问题备案。”[183]经过多日会谈,参加会议的各方代表大都强烈反对藏案,并指责外交部“不谙边情,昧于地势”,认为《西姆拉条约》丧权辱国,万万不可承认。
藏事会议结束之后,北洋政府决定对英国方面采取强硬态度,拒绝继续与其举行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并确立了处理西藏问题的两项原则:“①川边、甘肃、新疆绝不能牵入藏区;②西藏‘独立’,绝对拒绝,仅能依照《中俄蒙条约》之例允其自治。”[184]在马麒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北洋政府最终并未承认《西姆拉条约》,这为其后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有关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的文章
马麒掌控青海地方政权之后,立即开始着手军队的扩充,以建立起一支绝对服从自己的武装力量。马麒以此命名军队,明确了这支军队负责的是整个青海地区的防务。青海、四川两地政府关于玉树的归属问题遂起争执,双方互不让步,争执不下。其后,果洛部落频繁袭击抢掠宁海军向玉树运送粮饷的驼队。1921年,马麒派马麟率领宁海军主力步骑5营千余人进军果洛,同时胁迫青海湖环湖八族以及拉卜楞、拉加等地的藏族部落配合进攻。......
2023-08-29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1934年青海巡礼团入藏访问、学习是民国时期青海、西藏间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1933年青藏战争结束后,受国民政府委托,黎丹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兼青海藏文研究社社长的名义,组织“西藏巡礼团”入藏巡礼。巡礼团一行于当年8月底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境内。黎丹带领青海巡礼团共同襄助黄慕松完成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致祭大典,并参拜了十三世......
2023-08-29
青海建省的动议始于清末新政推行时期,时任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是最早的提议者。今青海果洛地区属四川省管辖,其他广大蒙藏部落游牧地区则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对于青海地区是否设省则争议较大,一时难以抉择。光绪皇帝下令政务处就该折进行议奏,政务处经过讨论,认为升允在奏折中对当时青海建省的利弊的分析“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023-08-29
[56]此外,玉树地区的百姓还可以通过行脚驮运赚取运输费用,向西藏运销川茶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62]药材和皮张是玉树地区另外两项大宗外销商品,这里所产的虫草、鹿茸、麝香等药材,水獭皮、狐皮、狼皮、豹皮等各种皮张,也以西藏客商作为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玉树境内河流纵横,几乎所有的河中均有金砂出产。食盐也是玉树销往西藏的一项重要商品。......
2023-08-29
清末民初青海东部地区回族、撒拉族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而青海西部、南部广大牧区似乎并未受到大的影响,畜牧业经济在原有的轨道上缓慢发展。明清时期,青海地方经济中畜牧业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康敷镕在其《青海志》中首次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蒙藏部分部落具体的畜牧业生产数据:蒙古:青海郡王马千余,牛二千余,羊万五千余。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清廷将民族贸易作为驭控青海蒙古诸部的一种有效手段。......
2023-08-29
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中央迫切希望早日解决康藏、青藏纠纷,力主以和平手段平息西藏与西康及青海的内战。[131]青海军队占据战场上的主动,为国民政府中央和平解决青藏纠纷奠定了基础。在青海军队强大的攻势下藏军接连溃败,而西藏地方也由于战争陷入民穷财尽的窘境,在这种局面下,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西藏噶厦政府被迫同意和谈。刻间,康藏和议业经告成,依限息战,双方撤兵。......
2023-08-29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地区交通线的开辟,往往伴随着中原政权对周边的军事经略与政治、文化的侵染。[63]历史时期青海地区的道路交通发展主要表现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辟以及唐蕃古道的形成。目前,学术界已经逐渐将唐蕃古道视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支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交通通道对沟通中原王朝与西藏地区的交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