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青藏高原冰山林立,雪岭纵横。冰川、雪山的季节性融化加之降水的集中以及地势高低悬殊有利于河流的发育,使这里成为亚洲最主要的河流发源地。发源于此的著名江河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怒江(流出国境后称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流出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及黑河、塔里木河等。“西藏高原西南边缘为印度河上源,向下流入印度洋,在本区流程短,流域较小。怒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地,向下流经藏东及德钦、中甸,流域面积较印度河为大。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水系对本区最为重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宽广。”[9]按这些江河的最终归宿划分,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以及内流水系,流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近一半。据研究,中国共有国际河流40多条,其中主要的有15条,而这15条河流有8条发源于青藏高原。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万水之源”。目前,青海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36.4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11.2亿立方米,非重复地下水18.1亿立方米,分别是全国人均、亩均水量的5.7倍和4.7倍。而西藏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448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107亿立方米。[10]
青藏高原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一个地区,在中国各大地理单元中这一地区的湖泊数量最多,湖泊面积最大。在内流区,河水一部分潜入地下,一部分损耗于蒸发,大部分注入洼地和凹陷盆地,形成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据相关统计数据,青藏高原地区内的湖泊总面积合计达3.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青藏两省区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3个,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多达1126个。
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它东西最长约106公里,南北最宽约63公里,环湖一周大概365公里,其面积由于补给与蒸发的不同每年各有变化,但始终保持在4500平方公里左右。青海湖全流域总面积29623平方公里,海拔范围介于3194-5174米之间,是青海省内水草最为丰美的一片草原。青海建省以后,不仅省名来自于青海湖,其主要行政区也是以青海湖为中心进行划分。目前,环湖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两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全省经济最为发达的西宁和海东地区则通过日月山与青海湖流域相连。除了黄南、玉树、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全省其余的行政区划都是以青海湖为地理坐标加以命名。这种情况在全国各省区中极为罕见,也凸显出青海湖对于青海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位于西藏境内的纳木措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其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环湖地区也是西藏地区的重要草原。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羊卓雍措、玛旁雍措、拉昂措、班公措等均是青藏两地的著名大湖。
农业生产对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要素有着较高的要求。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作物类型、生产规模等有着很大的限制及引导作用。受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青藏高原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畜牧业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农林业居于次要地位。青藏高原众多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滋养了丰美的水草,为青藏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由于水热条件相对较好,也成为这一区域最为重要的农业区,发展了对青藏两省区均至关重要的河谷农业。河湟谷地和藏南谷地便是青藏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农业区。
河湟谷地主要由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两个河流冲击平谷构成。具体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同仁以北的黄河龙羊峡河段以下流域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青海东部达坂山与积石山之间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这里是青海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虽然它的面积仅为全省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却聚集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和近80%的耕地。这里虽然气候高寒,热量条件较差,无霜期较短,但相对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而言,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较长,具有发展河谷农业的自然禀赋。在新石器时代,湟水流域就已经开始有零星的农业活动,由于青海其他绝大多数地区并不具备发展农业的自然基础,历史时期湟水流域的农田垦辟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青海省内最为重要的基本农业区。尤其是民国时期,在不断的垦辟之下,湟水流域“可耕之田现已逐渐垦殖”[11]。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马鹤天的调查,当时青海耕地最为集中的是民和、乐都、互助、大通、西宁、湟源与共和七县,[12]几乎都在湟水流域。就连湟水源头的日月山前,也“山坡山根,尽为麦田……该地数年前几全为畜牧,辟地甚少,年来因连岁丰收,且人民知识渐启,故进步甚速”[13]。
与河湟谷地情况相似,藏南谷地是西藏地区水热条件最好的一个区域。这一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由一系列串珠状宽窄相间的冲积与洪积平原组成。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宜一年一熟的青稞、春小麦、油菜等喜凉作物的生长。藏南谷地农业历史悠久,在吐蕃民族早期,这里即已开始了青稞等农作物的种植。青稞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逐渐选育出来的一种喜凉性麦类作物。它能够适应青藏高原寒冷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恶劣气候,至今仍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藏民族最主要的食品糌粑即以青稞面粉为原料,青稞的秸秆富含蛋白质,又可以充作牲畜防寒越冬的优质饲料。此外,青稞还被藏民族大量用于酿酒以及佛事活动。可见,这一作物与藏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卡诺文化和曲贡文化遗存中发现了碳化的粟米以及人工栽培的青稞,说明吐蕃先民是最早发现和栽培青稞的民族之一。[14]据萨迦·索朗坚赞所著《西藏王统记》记载:“自神猴与岩魔结为夫妇之后,即有六道有六情死后前来投胎,产生六猴婴儿……此六幼猴,由父猴菩萨送于甲措森林多果树处,放置三年。迨满三岁,父猴菩萨前往观之。……然果树已尽,又无其他食物。……从须弥山峰间取出青稞、小麦、豆、荞麦、大麦播于地上。其地既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于是父猴菩萨引领猴儿,来于其地,并授与不种自生之香谷,命其食之。……幼猴们食此谷实,皆得满足。……毛亦渐短,尾亦渐缩,更能语言,遂成为人类。从此即以不种之香谷为食,以树叶为衣。……盈满之水,开为支道,水急流归支道,原野之上,从事稼穑,营建城邑。”[15]这则关于藏民族起源的神话间接说明了吐蕃农业历史的久远。布德贡杰时,贤臣茹列杰“烧木为炭,炼矿石而为金、银、铜、铁;钻木为孔,制作犁及牛轭;开垦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田亩;于不能渡过的河上建造桥梁;由耕种而得谷物即始于此时。”[16]《西藏王统记》也载:“(茹列杰)钻木为孔作轭犁,合二牛轭开荒原,导汇湖水入沟渠,灌溉农田作种植。自斯以前,未有农事。”[17]茹列杰因发明农事而被后世尊为“吐蕃七贤臣”之首。此后,吐蕃王朝的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松赞干布时期便曾大力提倡“开拓荒地”,并“引河水灌溉,又在谷口处垦田引水浇地”。[18]这一时期,吐蕃本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支流拉萨河谷地成为吐蕃本土内的粮食主产区。
有关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的文章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56]此外,玉树地区的百姓还可以通过行脚驮运赚取运输费用,向西藏运销川茶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62]药材和皮张是玉树地区另外两项大宗外销商品,这里所产的虫草、鹿茸、麝香等药材,水獭皮、狐皮、狼皮、豹皮等各种皮张,也以西藏客商作为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玉树境内河流纵横,几乎所有的河中均有金砂出产。食盐也是玉树销往西藏的一项重要商品。......
2023-08-29
青海、西藏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两个不同行政区的关系,青藏关系的发展是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这一大的框架内进行的,近代青藏关系是古代青藏关系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著作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边、治藏政策,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3-08-29
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中央迫切希望早日解决康藏、青藏纠纷,力主以和平手段平息西藏与西康及青海的内战。[131]青海军队占据战场上的主动,为国民政府中央和平解决青藏纠纷奠定了基础。在青海军队强大的攻势下藏军接连溃败,而西藏地方也由于战争陷入民穷财尽的窘境,在这种局面下,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西藏噶厦政府被迫同意和谈。刻间,康藏和议业经告成,依限息战,双方撤兵。......
2023-08-29
1932年爆发的青藏战争是青海、西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康藏纠纷所导致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一场内战。至此,大金寺与白利土司的寺产之争最终酿成了康、藏之间的内战,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火燃遍西康境内。康藏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派唐柯三、刘赞廷两人前往西康,进行调查与调停。......
2023-08-29
整个高原地势高亢,一道道险峰峻岭纵横交错,切割出一个个小的地理单元,构成了青藏高原基本的骨架。其次,在吐蕃的东北边境,虽有海拔6000余米的唐古拉山脉构成西藏与青海在地形上的分界线,但因唐古拉山脉南北地区本身地势较高,因而降低了唐古拉山的相对高度,同时由于唐古拉山口海拔仅为5220米,翻越唐古拉山并非特别困难。......
2023-08-29
在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纽带的连接下,青海与西藏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历史上青藏间的文化交流也主要体现在宗教往来上。近代以来,青海各寺院的僧侣频频赴西藏习经求法,并以在拉萨三大寺考取藏传佛教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衔“拉仁巴格西”为学习佛法的目标。喜饶嘉措、根敦群培等著名青海籍高僧都曾长期在西藏求学弘法,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宗教交流。这一时期,官方组织的两地间文化交流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