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课题的主体研究内容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青藏关系发展的地理环境基础。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演进的舞台,任何区域的历史发展都有受制于地理环境的一面。因此,研究青海、西藏两地的历史发展与互动往来,首先必须分析了解青海、西藏所在的青藏高原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区位特征。青海和西藏同处青藏高原这一地理单元,地域相连,血脉相依,自然环境相似。高海拔的地势,严酷的气候,广袤辽阔的草原,使得除个别区域的河谷农业外,游牧业成为这两个地区先民的共同选择。西藏地区群山环峙,西部、南部尤为险峻难越,而其东北部的唐古拉山以及东南部的横断山相对较低,且有山间通道可供通行。吐蕃帝国崛起以后,其军事扩张主要是向这两个方向,而吐蕃帝国对青海的占领使得藏族成为这一地域的主要民族,更加密切了两地的关系。就地缘而言,青海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交流的通道,这一区位特征直接决定了唐蕃古道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内地而言,青海是连接西藏的边疆;对于西藏而言,青海又是沟通中原的内陆。
第二部分对清末民初的青藏关系进行了研究。近代以前,西藏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元代以前是两个对等政权之间的关系,元代以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青海、西藏两地的关系发展是在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这一大的框架内进行的,自然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元代以前,双方的交往既是不同区域地方政权的交往,也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元代以后,双方的交往是在同一中央政府之下,两个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交往。当然,这种交往也是中央政府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意图的体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清王朝的统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中国社会从此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中央政府的腐朽软弱势必导致其对边疆地区控制与经营能力的减弱。清中期以前,清政府有力地保障了青藏地区的安定,对这一地区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治理,也赢得了青藏地区各个阶层对中央政府的信赖与尊崇。伴随清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弱,加之外部帝国主义势力对青藏地区的觊觎与侵略,中央政府对青藏地区的控制力逐步减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的青藏关系中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
第三部分对青海建省之后的青藏关系进行了研究。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西藏问题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袭了北洋政府对西藏领土的主权,制定了新的治藏法规与制度,筹建了掌理西藏、蒙古事务的蒙藏委员会。并相继派遣贡觉仲尼、刘曼卿、谢国梁、谭云山等人代表中央入藏慰问、沟通,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得以逐步恢复。1929年青海建省既是青海行政当局多年追求与谋划的结果,也是中央政府实施的重大治藏措施。青海建省以及西康建省,使得西藏与青海、西康等地的行政边界在国家层面得以明确划定,西姆拉会议上以划分内、外藏来分裂中国的图谋得以彻底破产。青海建省是青海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青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青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欲挽回藏局之危亡,当必自青海入手”成为执政者的共识。青海成为国民政府在制定治藏方略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青藏关系也成为当时政治时局的晴雨表。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后在青海的活动以及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的寻访与认定等这一时期青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反映出青海在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时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近代以来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青海与西藏之间,地域毗连、部落交错杂居,宗教上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加之历来商旅往还,和睦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青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边疆,但相对西藏自治区而言,又显出其“内地”意义。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我国东西部经济融合的重要交汇点,是民族贸易的一个活跃地区。它不仅是本省“汉土回民并远近番人暨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对于西藏地区的辐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纵观两地的历史发展过程,不论政局如何变化,始终无法隔绝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一个缩影。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两地间的物资互补,丰富了两地的文化内涵,双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推动了各自区域内的发展。
有关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的文章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通过《钦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等治藏法规,逐步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措施,相继实施了“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同时实现了中央在西藏地区的驻军。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清政府应对乏术,已经无力挽回统治的颓势。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软弱,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控制力也被一步一步削弱。......
2023-08-29
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中央迫切希望早日解决康藏、青藏纠纷,力主以和平手段平息西藏与西康及青海的内战。[131]青海军队占据战场上的主动,为国民政府中央和平解决青藏纠纷奠定了基础。在青海军队强大的攻势下藏军接连溃败,而西藏地方也由于战争陷入民穷财尽的窘境,在这种局面下,十三世达赖喇嘛以及西藏噶厦政府被迫同意和谈。刻间,康藏和议业经告成,依限息战,双方撤兵。......
2023-08-29
据研究,中国共有国际河流40多条,其中主要的有15条,而这15条河流有8条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和藏南谷地便是青藏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农业区。与河湟谷地情况相似,藏南谷地是西藏地区水热条件最好的一个区域。......
2023-08-29
青海、西藏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两个不同行政区的关系,青藏关系的发展是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这一大的框架内进行的,近代青藏关系是古代青藏关系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著作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边、治藏政策,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3-08-29
元代以后,双方的交往是同一中央政府之下,两个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交往。清中期以前,清政府有力地保障了青藏地区的安定,对这一地区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治理,也赢得了青藏地区各个阶层对中央政府的信赖与尊崇。伴随清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弱,加之外部帝国主义势力对青藏地区的觊觎与侵略,中央政府对青藏地区的控制力逐步削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的青藏关系中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
2023-08-29
1932年爆发的青藏战争是青海、西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康藏纠纷所导致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一场内战。至此,大金寺与白利土司的寺产之争最终酿成了康、藏之间的内战,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火燃遍西康境内。康藏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派唐柯三、刘赞廷两人前往西康,进行调查与调停。......
2023-08-29
[56]此外,玉树地区的百姓还可以通过行脚驮运赚取运输费用,向西藏运销川茶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62]药材和皮张是玉树地区另外两项大宗外销商品,这里所产的虫草、鹿茸、麝香等药材,水獭皮、狐皮、狼皮、豹皮等各种皮张,也以西藏客商作为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玉树境内河流纵横,几乎所有的河中均有金砂出产。食盐也是玉树销往西藏的一项重要商品。......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