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观手绘课堂:手绘表达的实践与应用

景观手绘课堂:手绘表达的实践与应用

【摘要】:表现景观设计方案效果是学习手绘表现的最终阶段。这个阶段要求用线果断、肯定,能在一定程度表达不同物体的表面质感。排线时能做到整齐统一而不失变化,能顺应物体的结构转折和明暗变化。

表现景观设计方案效果是学习手绘表现的最终阶段。我们在完成前面几个阶段的学习,掌握手绘表现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基础之上,将二维的景观设计工程图纸转化为三维空间形态,用相对写实、深入的刻画方式直观地展现设计效果。该过程与第四阶段的练习方式大致相仿,但所需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这种创造性的表现一方面需要看清图纸,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对每一部分的表现内容做到心里有数,另一方面又需要对画面进行合理的组织布局,如选择角度、设计色调、组织配景等,以此展示设计者心目中的理想之景。该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创作的意识和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即便在绘图的过程中没有范本参考,也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真正地将表现技法完美地融于实践。

教师示范作品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1:手绘效果图是主动创作意识和能力的体现(陈立飞)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2:步骤图绘制(徐志伟)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3:手绘效果图也能较为写实、深入地展现设计效果(陈立飞)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4:绘制手绘效果图能提升设计意识 (吴统)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5:以最佳的视角展现景观元素与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耿庆雷)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6:合理的视角选择与各景观元素的高低、色彩搭配,构成和谐的空间关系(张毅)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7:以动态水景为前景的表现易表达灵动、活泼的环境气氛(张毅)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8:正式绘制手绘效果图前可以先简单勾画草图(张毅)

较大空间场景示范9:展现空间的纵深层次,并不失场景的丰富性(徐志伟)

小空间场景示范:以驳岸为视觉引导的空间组织(陈立飞)

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设计方案的手绘表现方法,锻炼设计表达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

(1)点评前一阶段作业;

(2)讲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3)优秀案例欣赏;

(4)学生课堂实践、课堂命题考试;

(5)教师现场示范、课程总结。

重点:

(1)景观空间场景的组织搭配、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2)讲解绘图的步骤和处理方法。

难点:

(1)从组合练习到实践运用的转变;

(2)空间的透视、比例、组合关系的合理、准确把握;

(3)画面的处理得当,能有助于设计意图的表达;

(4)在考试中的灵活应用。

训练步骤:

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的绘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选择视角、勾画草图、描绘线稿和随形着色。

(1)选择视角(场景)

为景观设计方案选择一个合适的表现视角是手绘效果图绘制的首要步骤,也极为关键。一个设计方案常常有多个视角可加以表现,选择的标准一方面需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来确定,即设计中最需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何特点,如何尽可能通过视角形成的构图关系强化其视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构图的美观性原则进行衡量,即所选角度形成的图面能否传达出普适的美感,是否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这两方面因素在视角选择的过程中都应兼顾。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在选择设计表现视角时都很难一步到位,往往需要通过反复地推敲与比较来确定最终的意向。视点高低、前后及左右位置的微小移动都可能影响到效果与意图的呈现。因此,选择视角较为合适的方法是多视角综合比选,即根据设计师的想法先设定几个可以用于出图的角度,以较快的速度将它们的草图小稿分别勾画在一张图纸上,结合设计意图的传达比较与判断各自的优劣,进而选出其中最为理想的一张作为最佳视角。

(2)勾画草图

确定了设计的最佳表现视角后,便可进行透视草图的勾画。这一步骤大致可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依照设计意图,通过认真研究与比较,确定画面内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及其空间位置、比例大小等;根据所要描绘的空间特征,进一步确定最佳的构图关系,充分考虑画面的正负形与主次关系;确定透视表现类型并绘出各景物大致的空间分布;根据场景的表现内容来确定画面色调。在对画面进行初步布局的同时,也需针对过程中画面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调整,在反复的线条叠加中使图面做到空间透视准确、尺度得当、各景观元素比例合适、位置摆放合理、形体关系区分清晰明了。

(3)描绘线稿

在草图空间透视、表现元素基本确定的前提下,用比较严谨、规整的线条来对空间中的主要构成面、转折面、主体物及绿化的形态、质感、比例、空间位置等进行描绘,将粗放的草图转化为细致的线描稿。这个阶段要求用线果断、肯定,能在一定程度表达不同物体的表面质感。排线时能做到整齐统一而不失变化,能顺应物体的结构转折和明暗变化。在景物关系的表现上尽量做到准确、到位,一方面需要组织画面中黑、白、灰的比例分配,另一方面需要分清主次关系,对重点对象、视觉中心给予较为全面的刻画,对次要对象采用概括性的画法,让画面在线稿阶段就能呈现一定的层次感和准确性。

(4)随形着色

准备完线稿,接着便开始着色,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着色时,首先需要用马克笔粗略地对物体的固有色以及主要部分的明暗关系、色彩关系和光影关系进行区分,建立画面的大体明暗及色彩结构。在着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画面的空间前后关系、整体明暗色块的分布和画面色调的统一,用色数量不宜多,无需追求过多的色彩变化,以固有色的表现为主,确保色彩的协调性。从空间表现的角度来说,竖向与水平向的关系要清楚地进行区分,不可含糊。各个界面上的前后关系也要适当进行表现。区分界面时,需牢牢抓住画面中主要的明暗交界线,对物体进行概括的刻画。用笔应整体,从设施、植物表现的角度来说,整体的明暗、色彩对比关系要呈现出来,虚实关系要有意识进行区分。画面色彩不宜铺满,要保持一定的透气性,笔触排列整体有序。

接着,便要进一步加强主体对象的细节刻画、明暗色彩层次,进一步强调材质的细致描绘、光影关系等。一方面,通过用笔和用色数量的增加,使画面内容逐渐丰富,明暗对比逐渐拉开,色彩变化有所增强,画面关系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加强对光影关系的刻画,尤其是增加暗部的层次,使画面的真实感和各部分间的联系性不断地加强。该阶段需严格注意用笔用色的严谨性,可适当地使用细腻的小笔触为场景中的物体添加细节,包括物体材质、局部构造和表面装饰纹理等内容的进一步表现,让画面传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各种关系更为分明,视觉中心更为突出,精彩程度得到更大的提升。人物、交通工具等用于丰富和活跃空间气氛的元素也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塑造,以起到画龙点睛、活跃场景气氛的效果。

最后,在画面基本完成之后,还需要对画面的整体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画面的整体空间感、色调、质感及主次关系再次进行梳理,从大效果入手修整画面,确保场景关系的清晰、有序与协调。如果前面的阶段对画面某些局部的塑造不甚理想,使画面的整体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破坏性,那么也可以借助于其他辅助绘图手段来对这些局部做出修改,例如借助于电脑软件做修补,综合运用各类编辑工具将缺陷弥补掉,从而使画面的整体性、协调性得以增强。这些后期调整工作做完之后,景观手绘效果图的表现便全部完成了。

课时分配:

本阶段总共18课时,占课时总长的12.5%。其中理论讲授为4课时,实践练习为14课时。

作业数量与要求:

本阶段需要完成空间场景表现图5张,其中1张为课堂命题考试。要求结合《城市小广场设计》的设计课程,根据每位学生自己设计的小广场,选择合适角度,用所学的方法表现空间场景。考试作业则以教师提供的平面图为创作对象,根据每人对平面图的不同理解绘制一张手绘效果图,需在课堂上完成,限时半天,要求卷面整洁、透视准确、构图完整、色彩和谐、表达清晰、处理到位。

教学成果展示

本页作品由温丽静、吴桐提供

本页作品由吴映红、朱继龙提供

本页作品由高明飞提供

本页作品由吴桐、高明飞、吴佳丽提供

本页作品由吴桐、林佳提供

本页作品由吴桐提供

本页作品由吴桐提供

本页作品由朱继龙、吴桐提供

课外作业内容及要求:

本阶段需要完成钢笔线描稿的表现练习,数量不少于5幅,用签字笔(或钢笔)进行表现。要求画面内容充实、空间关系合理、层次清晰、用线果断、形体关系描绘到位。作业统一画在A3的速写本上,构图安排得当。

课外作业示范作品

场景线稿图示范1:强调空间纵深的营造,注重植物高低关系的搭配(张毅)

场景线稿图示范2:以植物特征的表现为主(张毅)

场景线稿图示范3:以展现住宅建筑为目的的场景组织(耿庆雷)

场景线稿图示范4:以展现公共建筑及街区氛围为目的的场景组织(耿庆雷)

场景线稿图示范5:突显主体物且视角范围较大的场景组织(耿庆雷)

课程总结:

学习景观手绘的直接目的就是在实践中能够表达设计思想、表现设计成果。而许多同学一味追求高层次的表现技巧,忽略了其在实践中应用的方式与方法。这种偏差致使学生在手绘练习时能够画出不错的作品,一旦进入设计实践环节,却难以发挥手绘的作用。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技巧转化为有用的图纸,所画的图常常不知所谓,体现不出项目中原有的设计意图,效果的呈现也难如人意。如此一来,所学与所用间出现了断层,手绘在景观设计中的实用性便大大降低。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除了对技法的研究之外,还应该从设计表达与效果展现的角度进行手绘的研究思考,以设计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表达的目的性问题,建立合理的作图步骤,即研究设计目的、确定表现对象、推敲效果展示的最佳方式,并将构图、画面处理、视觉中心营造等技巧应用到画面效果的传达中。以这种方式进行手绘训练,课堂的“学”与实践的“用”之间便能形成相互关联,使“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