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夏关系: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宋夏关系: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摘要】:同时党项乘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当时西北部的一个藩镇势力。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立,继续巩固与辽朝的关系。北宋大多数官员无法接受党项与北宋平起平坐,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李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若出兵西夏,辽方必定不会坐视。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之称。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如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2008年2月29日,据新华社报道,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又一次把党项拓跋部和鲜卑拓跋联系在了一起。

早期党项人可能居住在青藏高原,唐朝初年,青藏高原上吐蕃王朝势力强大,党项人受其压力,不得不内徙唐境,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朝,唐朝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一带),封拓跋赤辞为平西公。从此党项拓跋部在此定居。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室无力镇压,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率军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同时党项乘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当时西北部的一个藩镇势力。

五代时期,中原常年混战,党项李氏先后臣服于五代各国,实际上保持着独立状态,并在后汉时期,获得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

北宋建立后,党项李氏向赵宋政权表示臣服,受宋册封,并曾帮助宋朝攻击北汉,双方维持了一种和平的局面。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李继捧继任党项首领,遭到内部贵族的反对,李继捧不能镇服党项各部,不得已向北宋政府求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首领李继捧因不能解决党项贵族间的矛盾冲突,向北宋请求入朝并留住宋京师,同时献出党项所辖五州诸县。宋太宗早有削平党项之意,看到李继捧主动献地,喜出望外,封李继捧在朝为官,同时下诏令党项贵族入朝。面对北宋吞并党项的举措,一部分党项贵族表示屈服,但也有一小部分党项贵族表示强烈反对,如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就十分不满。李继迁寻找时机,率领所属数十人逃往夏州东北地斤泽(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以恢复祖业相号召,组织武装力量,与宋对抗。

李继迁以宗族、血亲为口号,迅速团结了一批部落,但与强大的北宋政府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几次交战,李继迁都惨败而归,甚至几乎深陷绝境。但李继迁不屈不挠,利用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依靠熟悉的部落,屡败屡战,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宋太宗雍熙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年,984),李继迁为宋军所败。次年,李继迁组织反攻,占领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

为了增强与宋对抗的实力,李继迁决定依附辽朝。辽圣宗统和四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李继迁主动向辽称臣。辽朝也不希望北宋实力过于强大,十分重视李继迁的内附,遂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并将王子帐节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为义成公主许嫁李继迁,赐马三千匹。辽圣宗统和八年(990),辽遣使封继迁为夏国王。得到辽朝的军事与政治支持后,李继迁的实力得以壮大,形势开始向对他有利的方向转变。

北宋政府看到辽朝与李继迁结盟,担心二者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希望迅速结束与李继迁的敌对状态。同时,长年讨伐李继迁耗费了北宋大量兵粮,且劳而无功,朝廷臣僚纷纷上书,要求与李继迁议和。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政府默认了李继迁的割据地位,授他银州观察使。为了笼络李继迁,赐他赵姓。

李继迁利用辽朝之势压制北宋,却并不彻底与北宋交恶,或因受到宋的军事压力,或希冀来自北宋的经济实惠,他经常向北宋表示求和。在辽、宋夹缝中,李继迁如鱼得水,势力一天天壮大。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率军攻陷北宋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改称西平府。李继迁将政权中心迁移至此。次年,李继迁在与吐蕃部落争夺河西重镇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市)时中计,中箭身亡。

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立,继续巩固与辽朝的关系。李德明向辽朝遣使纳贡,辽仍封他为西平王,后再封为夏国王。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辽朝又将兴平公主嫁与德明子元昊,封元昊为驸马都尉、夏国公。当时宋辽已经签订澶渊之盟,李德明趁机向北宋示好,北宋册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并且每年以岁赐名义送给李德明金、帛、钱各四万,茶两万斤。与辽宋的和平交往,为党项势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党项向西与吐蕃争夺河西和青海地区。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子李元昊率军攻破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回鹘政权灭亡。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李元昊攻陷西凉府,河西走廊西部一带的汉人、回鹘人势力以及西南一些吐蕃部落纷纷向党项表示臣服。党项在完成了对西部的征讨后,开始准备向东部扩展势力,与北宋争夺麟、府、环、庆诸州。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去世,子李元昊继立。李元昊认为党项势力已经十分强大,采取依辽为援、与宋对抗的方针,同时积极筹划建立独立的政权。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废除唐、宋赐给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更名“曩霄”,称“兀卒”,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北宋政府,希望北宋承认这一事实。北宋大多数官员无法接受党项与北宋平起平坐,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

李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若出兵西夏,辽方必定不会坐视。于是他有恃无恐地进攻北宋边镇。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北宋西北边境军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北宋的要冲,因此成为李元昊对宋战争的第一个目标。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仁宗宝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正月,李元昊先派牙校贺真率部众向宋金明寨(今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北)都监李士彬诈降,心高气傲的李士彬以为夏兵胆怯,不敢与宋军应战,故而放松了对西夏军队的警惕。李元昊率兵数万趁其不备,连破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金明寨,俘虏李士彬。

李元昊攻下金明寨之后,挥兵南下,直逼延州。宋知延州范雍大为恐惧,慌忙调集鄜延副都总管石元孙和驻兵庆州的鄜延、环庆两路副都总管刘平前来救援。刘平率领八千精锐与石元孙合兵共万余人,昼夜行军,急赴延州。行至三川口时,宋军遭遇早已设伏的西夏军队,仓促应战。鄜延都监黄德和见西夏兵多势众,在阵后领兵先逃,宋军溃乱。刘平、石元孙率领残兵退到西南山,立寨抵御。李元昊派兵到寨前挑战,然后亲自领一部分兵从山后攻入山寨,刘平、石元孙兵败被擒。

夏军在三川口全歼刘、石部之后,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延州危在旦夕。这时恰逢天下大雪,寒风凛冽,夏军缺少御寒衣物,遂致军纪松弛,无心再战。李元昊又得报宋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柔远寨主张岊,代州钤辖王仲宝率兵攻入夏境,于是率军回师,延州才解围。

三川口之战中,宋朝虽然成功抵御了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正月,宋廷为遏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但因同任副使的范仲淹持有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夏景宗李元昊趁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二月,李元昊率领十万兵马从折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东)进发,经天都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瓦亭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甘肃省境内的葫芦河)南下,设伏好水川川口,遣部分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偏城)一带引诱宋军入伏。宋军统帅韩琦闻知夏军来攻,命令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经怀远城、得胜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东南),抵羊牧隆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前来应敌。韩琦的作战计划是让任福率军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夏军回师时截击。

西夏军按计划逼近怀远城,宋军将领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领数千轻骑先发,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统领大军后继。二月十三日,宋军进至捺龙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偏城东北),闻知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与夏军激战于张义堡南,任福军决定前往增援,于是转道南进,急趋宋夏交战处。西夏军队佯装战败后撤,引诱宋军追击。任福、桑怿立功心切,脱离辎重,轻装尾随,直至好水川地区。宋军朱观、武英部屯驻笼洛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北什字路河)。任福与其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了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后,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原来此为西夏军队事先设计好的信号,西夏军队看到信号,全力出击。宋军当时尚未列阵,顿时一片混乱,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是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西夏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行营都监王珪率领四千五百人自羊牧隆城来援,亦被西夏军队击败。武英、王珪所部寡不敌众,损失惨重,武英、王珪等人战死,只有朱观率千余宋军逃归。

宋仁宗闻知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十分愤怒,下诏贬谪韩琦、范仲淹等人,在边境采取守势。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西夏中书令张元向李元昊献计,乘宋精兵尽集边地,关中空虚之机,深入宋朝腹地,东阻潼关(今属陕西省),隔绝两川(今四川省中部),占据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

同年闰九月,李元昊调集十万西夏军,兵分两路,一路出彭阳城,一路出刘璠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夹击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企图诱使宋军出击,聚而歼之。北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西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从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至瓦亭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北)阻击。初九这一天,葛怀敏进抵瓦亭寨,会合该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部。葛怀敏见宋军人数众多,于是冒险出击,率军进屯五谷口(瓦亭寨北)。王沿得知消息后赶紧派遣使者持书告诫葛怀敏勿再深入,命其背城为营,示弱诱敌,设伏奇袭,攻其不备。葛怀敏破敌心切,会同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西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等部,集兵数万,继续北进。

二十日,葛怀敏率军进至镇戎军西南,走马承受赵政认为距西夏军已近,不可轻进,葛怀敏乃趋养马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不久,宋军泾原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都监李岳等亦自镇戎军率军赶至。诸将闻知李元昊移军新壕(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古长城壕)外,商议次日黎明前往袭击。赵珣以为西夏军远来,利于速战速决,建议依马栏城(今陕西省旬邑县东北)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以保障粮道,待其兵疲出击。葛怀敏不听,命诸将兵分四路趋定川寨。二十一日,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行至赵福新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遭到西夏军截击,退守向家峡(赵福新堡附近)。元昊乘势挥军抵新壕,向北宋中军进逼。葛怀敏、赵珣、曹英等人坚守定川寨。西夏军破坏宋军粮道和归路,又断定川寨水源。葛怀敏率军列阵出击。元昊集兵分别进攻宋军诸部,先败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清水河)西刘贺军,再击阵于寨东葛怀敏军,当时狂风突起,飞沙弥漫,宋军部伍相失,营阵大乱,士卒惊骇,争相入城。混乱之中,葛怀敏为众军所拥,几乎被践踏致死。幸亏将领赵珣率领刀斧手和勇士依靠门桥生死搏杀,西夏军队才稍稍后退。

当夜,西夏军队围城。葛怀敏看到形势危急,忙与诸将商议对策,计划突围奔走镇戎军。赵珣料定途中必遭西夏军截击,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笼竿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北)前往,诸将不从。二十二日黎明,葛怀敏下令宋军以曹英、赵珣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结阵东进。临行之际,部下再次拦马进谏,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不从,策马东南,驰行二里,发觉长城壕桥已断,归路被阻。看到归途无路,宋军士气顿时受挫,埋伏的西夏军队乘机四面夹击,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刘贺等十六将阵亡,此役宋军丧失兵马近万人,只有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退保定川寨,后军一部迂回笼竿城,幸免于难。

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宋军新败,士气低落,不敢应敌,皆壁垒自守。李元昊虽然获胜,但惧于川陕一带数十万宋军,也不敢深入,大掠而还。

宋朝在讨论对夏的攻守之策时,也充分考虑了辽朝的态度。知延州范雍主攻,认为宋朝久以恩信对待辽朝,可遣一介之使,令其出师相助。如击败李元昊,则增金帛十万与辽。于是,宋先遣使以出师伐夏相告。辽朝的态度却出乎夏宋双方所料,它不倾向任何一方。宋兵败于好水川,西夏遣使献宋俘,辽的态度随之明朗。次年,辽遣使至宋,指责宋朝兴兵伐夏,以此作为索要关南十县的一个借口,迫使宋每年增加二十万两的岁币。

辽朝既已从宋夏交兵中得到了实惠,又知宋不会对己方构成军事威胁,而西夏军事力量增长却于己不利,于是,辽朝将防御的重点转向西夏,一方面限制边境吐蕃、党项向西夏卖马,一方面遣使令西夏与宋讲和。辽与宋的矛盾冲突缓和而与西夏的关系开始紧张,最终双方爆发两次军事冲突,西夏虽然凭借地理之势获取胜利,但国小力弱,难以与辽朝持久抗争。北宋看到辽与西夏交恶,也希望辽夏“自相杀伐,两有所损”。于是宋仁宗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北宋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夏和议成。通过宋夏、辽夏和议的签订,西夏成为辽宋双方的臣属。它无力取得与辽宋平等的地位,不能不接受这一既定事实。但是,西夏不敢轻易对辽动武,却不断袭扰宋朝边境,这就使辽得以坐制宋夏两方。辽朝既不能以武力征服西夏,又重视与宋朝的和好,还可以利用宋夏矛盾从中渔利。所以,尽管两次在对夏战争中失利,辽朝却是三方中得利最多者。这一结局客观上对巩固辽夏、辽宋、宋夏的既定关系都有好处,也稳定了辽、宋、夏鼎立的局面。

自辽兴宗与夏毅宗重定和议后,辽夏宗藩关系稳定发展。西夏依靠辽朝为后盾,不断骚扰宋朝边境。宋英宗治平四年(辽咸雍三年,西夏拱化五年,1067),宋神宗继位,七月,知青涧城种谔突袭西夏,收复绥州,西夏闻讯后发兵攻宋,双方关系再度恶化。宋神宗久有削平西夏之志,采纳王韶“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13]的建议,致力于河、陇,同西夏、辽争夺吐蕃部落。宋以王韶兼管勾秦凤路缘边安抚司,负责招纳蕃部、市易、营田等事。王韶先后取熙、河、洮(今甘肃省临潭县)、岷(今甘肃省岷县)、叠(今甘肃省迭部县)、宕(今甘肃省宕昌县)等州,降抚吐蕃俞龙珂(包顺)、瞎药(包约)、瞎吴叱(赵绍忠)、巴毡角(赵醇忠)等部,加强了宋在甘肃一带的实力,对西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辽朝不愿看到西夏被过度削弱,故意与北宋挑起地界之争,牵制北宋的战略部署。

宋神宗元丰四年(辽大康七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夏惠宗秉常为其母所囚,宋大举伐夏,期在荡平,结果未能成功。此后,夏屡受宋朝攻击,银、夏、宥诸州曾一度为宋军攻陷。夏多次向辽求援。此时辽境内也爆发了反抗斗争,自顾不暇,只好连续遣使至宋为夏人请和,同时要求西夏配合讨伐拔思母等反叛部落。此时,辽、夏国力都已大不如前,宋朝实行变法后实力却有所增强,宋徽宗在王韶经营熙河的基础上,继续招抚西蕃部落,加强了对西夏的军事压力,夏崇宗李乾顺多次遣使向辽求援。辽朝天祚帝继位后,国势日益衰败,辽朝既不能向夏提供军事援助,只好遣使为夏请和。宋朝认为,要解除辽的威胁,必须先制服西夏。当辽、夏均已衰弱之际,宋朝的态度却强硬起来。

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辽保大三年(西夏元德五年,1123),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败亡之势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南宋建立后,曾经派人前往西夏,意图联合抗金,结果遭到西夏拒绝,双方从此断绝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