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被弑后,金人试探性地要求恢复和约。这次惨败宣告孝宗即位后朝野瞩目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在对金政策方面,宋高宗与宋孝宗有根本性的分歧,宋高宗倾向于维持和好,而宋孝宗锐志于恢复。汤思退主张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而宋孝宗对此断然拒绝,双方和谈一度停顿。这一安排清楚地反映出南宋高层的权力结构及政策分歧,汤思退是宋高宗主和路线的代表,张浚则象征着宋孝宗的恢复志向。......
2023-08-29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仍,虽然五代各个国家君主几乎都怀有削平各地割据政权,重新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雄心与抱负,但限于当时复杂的局势与历史条件,都没能实现这一目标。伴随着中原地区的常年混乱与割据,西北方面游牧部族却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契丹辽朝。
“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象征着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契丹族来源,一说源自东胡或鲜卑宇文部,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学界一般认为契丹出自东胡或鲜卑宇文部。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十六国时期,契丹族已经出现。据《魏书·契丹传》记载,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
契丹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北方游牧部族突厥。契丹人生活在东达辽河,西至吐护真水(今老哈河)上游与奚族地相邻,南抵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约一百里处与营州地连接,北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与室韦为邻的区域内,以游牧、狩猎为生。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由于唐朝国力强盛,契丹虽然多次南下骚扰,但均未能深入内地。
耶律阿保机继任联盟首领后,不断向外征伐,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人力、财富,实力大为增强。此时,中原地区唐王朝崩溃,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为了战胜对手,时常向强大的契丹寻求支援,这为垂涎于中原地区的丰富资源,一直伺机南下的契丹人提供了契机。
契丹人南下之初,遭到割据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强力阻击。据史书记载:“刘仁恭习知契丹情伪,常选将练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岭击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辄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常以良马赂仁恭买牧地。”[1]后来刘仁恭父子为了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契丹人乘幽蓟混乱之机,从刘守光手中夺取了平州。李克用、朱温对抗之时,双方都极力拉拢契丹,阿保机经过考虑,倒向朱温,向朱温求册封,朱温则以“共灭沙陀”为条件。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年号为“神册”。辽政权建立后,继续向河北、河东用兵,并将攻占黄河以北作为军事、政治目标,先后掳掠突厥、党项、吐浑、小蕃、沙陀诸部,进军朔州,掳掠蔚、新、武、妫、儒、幽、涿、定等州,辽军南下时多次与李存勖发生军事冲突。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辽军屡屡失利,未能达到向南扩张境土的目标。契丹天赞二年(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建立后唐,灭亡后梁。阿保机看到后唐实力强大,改变了战略部署,采纳皇后述律氏的意见,暂时放弃了对中原的强力军事进攻,只以少量兵力袭扰燕、赵,并不深入。转而集中力量出兵渤海,为进一步南下中原解除后顾之忧。
契丹天显十一年(后晋天福元年,936),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互相猜忌,石敬瑭遣使至辽求援军。九月,辽太宗率五万骑,号称三十万,自扬武谷(今山西省朔县南)南下,至晋阳,与后唐兵战于汾水,后唐军大败。此时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父子欲乘乱取代后唐,秘密与辽太宗联络,要求立己为帝。后唐军一败再败,末帝自焚而死。十一月,辽太宗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表示谢意,向辽称臣,尊耶律德光为父。后晋天福三年(938),割幽、蓟、云、朔、蔚等十六州给辽,每年向辽供帛三十万匹。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隅)、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河北省蓟县)、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
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辽朝与中原地区国家的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辽境土扩展至今河北、山西北部,对中原地区形成俯冲之势。中原地区失去了古北、居庸等天险,长期以来赖以抵挡契丹南下的地理优势丧失殆尽。
石敬瑭依靠辽为后盾镇服中原地区,因此,对辽朝奉命唯谨,故终石敬瑭之世,辽晋间少有嫌隙。辽会同五年(后晋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立,辽晋关系恶化。辽会同六年(后晋天福八年,943)十二月,辽太宗发兵攻晋,历时三年,灭亡后晋。辽会同十年(947)正月,辽太宗入汴,实现了占领黄河流域的夙愿,改国号为辽,年号“大同”。但是,为解决军食,契丹人四处打草谷。辽太宗又命判三司刘昫筹措钱帛犒军,括借都城和诸州吏民财物,群情骚动。各地吏民多杀辽所任官,太原刘知远也乘机称帝自立,辽未能真正控制中原局势。四月,辽太宗北归,随后,中原汉官、汉将多投靠刘知远,辽灭晋所得州县旋复失去。
辽天禄五年(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灭汉建周,刘知远从弟刘崇不承认后周,在太原建立北汉。北汉、后周都遣使与辽结好。辽世宗遣使册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北汉成为辽在中原的又一个附庸,并得以依靠辽朝与后周抗衡。
九月,辽穆宗改元“应历”,他继续奉行援汉抗周的政策。受北汉、辽朝联兵的威胁,后周对北方一线采取守势,集中力量南下,周世宗显德五年(辽穆宗应历八年,958),后周结束南征,回师北向。次年四月,周世宗亲率大军自沧州沿水路入辽境,辽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守将和莫州、瀛州刺史举城投降,辽关南二州十县地入周。周世宗改瓦桥关为雄州,改益津关为霸州。从此,辽失去了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后周显德六年(959)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集中兵力攻取幽州,不幸染疾,英年早逝。至此,五代与辽朝的妥协、对抗宣告结束。
有关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的文章
完颜亮被弑后,金人试探性地要求恢复和约。这次惨败宣告孝宗即位后朝野瞩目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在对金政策方面,宋高宗与宋孝宗有根本性的分歧,宋高宗倾向于维持和好,而宋孝宗锐志于恢复。汤思退主张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而宋孝宗对此断然拒绝,双方和谈一度停顿。这一安排清楚地反映出南宋高层的权力结构及政策分歧,汤思退是宋高宗主和路线的代表,张浚则象征着宋孝宗的恢复志向。......
2023-08-29
朝中一些官员,如翰林院直学士留梦炎等,认为度宗此举处置失当,上书请度宗收回成命,挽留贾似道总理朝政,但度宗并未采纳这些意见。有了这次的经验,贾似道以后又多次故技重演,以辞官回乡为名要挟度宗,以此保证自己对朝政的绝对控制。度宗百般挽留,甚至不顾君臣身份差别,竟然给贾似道下拜,恳求他留在朝廷主政。贾似道本人靠外戚身份飞黄腾达,但对干政的外戚却毫不手软。......
2023-08-29
二月七日,宋孝宗以御札宣示大臣,当天傍晚锁学士院,草拟册封太子的制书。八日,正式册立赵惇为皇太子,同时宣布授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出镇外藩。为防范发生意外,宋高宗在锁院当晚召赵恺留宿于德寿宫,次日赵恺返回府邸,而储册已经颁行。哀毁之余,宋孝宗做出为高宗守孝三年的决定。自汉代以来,皇帝守孝便形成以日易月的惯例,孝宗的决定引起朝臣的反对。......
2023-08-29
徽宗和蔡京共同主导了北宋晚期的政局,共同的政治倾向是徽宗倚重蔡京的重要原因。蔡京把自己打造成王安石新法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徽宗想要绍述神宗之政,便必须由蔡京来主持。从此,蔡京长期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徽宗对他虽有不满,但信任之深却无人能比,北宋末期的政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的印记。因此,打击与迫害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排斥异己,成为蔡京当政后的主要活动之一。......
2023-08-29
史弥远派门客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迫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的幼子。宋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保、保静镇潼军节度使,允许在临安济王故宅办理丧事。宁宗末年的皇位继承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湖州之变,引起士大夫群体,特别是道学集团的极大不满,道学士大夫与史弥远决裂。湖州之变后,朝廷对赵竑的处置方式更激起轩然大波。他们攻击史弥远私自废黜、放弑济王,甚至把史弥远称为“大奸”。......
2023-08-29
[4]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雪夜定策”,宋朝就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宋太祖本人对“先南后北”的策略解释说:中原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财政方面的考虑,显然是太祖确定“先南后北”策略的重要依据。而宋太祖则不然,他的“先南后北”策略因应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客观趋势,因而得以事半功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南汉辖区包括今广东全省及广西东部,国主刘鋹在诸割据政权中最为昏庸残暴。......
2023-08-29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堪称宋代“祖宗家法”的核心原则,也是宋代政治体制重要的设计准则。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也可以称作“事为之制,曲为之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周代“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所体现的治国之法,简单来说就是“事事防范”的制度设计原则,在宋代便是重在防范内患的“防弊之政”。其次,这份“金匮之盟”的公布时间存在问题。“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要求以预防内患为主,尤其是威胁皇权的因素。......
2023-08-29
同时党项乘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当时西北部的一个藩镇势力。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立,继续巩固与辽朝的关系。北宋大多数官员无法接受党项与北宋平起平坐,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李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若出兵西夏,辽方必定不会坐视。......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