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七日,宋孝宗以御札宣示大臣,当天傍晚锁学士院,草拟册封太子的制书。八日,正式册立赵惇为皇太子,同时宣布授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出镇外藩。为防范发生意外,宋高宗在锁院当晚召赵恺留宿于德寿宫,次日赵恺返回府邸,而储册已经颁行。哀毁之余,宋孝宗做出为高宗守孝三年的决定。自汉代以来,皇帝守孝便形成以日易月的惯例,孝宗的决定引起朝臣的反对。......
2023-08-29
宋太祖受禅登基后,面临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宋朝能实际控制的领土非常有限,只有以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为中心的大部中原地区,南部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伺机而动,北面则有北汉和辽虎视眈眈。
有关宋朝统一策略的制定,史书中的记载非常有戏剧性。隆冬时节的一个晚上,大雪纷飞,宋太祖和弟弟赵光义相约至赵普宅第,围坐火炉商讨统一方略。宋太祖假意声称先攻打北汉,赵普反对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3]太祖听后大笑,说:“吾意正尔,姑试卿耳。”[4]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雪夜定策”,宋朝就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事实上,事关千秋大业的重大国策,不可能像上面说的那样谈笑之间就可以仓促决定,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宋太祖本人对“先南后北”的策略解释说:中原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一定要先攻下巴蜀,次及广南、江南。这些地区比较富庶,攻下它们可保国用富饶。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将由宋朝独自承担,姑且留下它以为屏障,等到国家富强再取未晚。这一策略把南方作为战略突破点,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财政方面的考虑,显然是太祖确定“先南后北”策略的重要依据。五代宋初,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但还并不明显,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并加以利用。以南唐为例,其地跨江淮,是南方头号大国。南唐烈祖李昪和中宗李璟时期,正值国力鼎盛,而北方则经历着政权更迭的动荡,形势对南唐极为有利。但南唐国主仍把关中、河洛看作“风气聚会”之所,恪守汉高祖刘邦和唐高祖李渊率先占据关中进而夺取天下的经验,不合时宜地把“西取关中”“直趋河洛”作为事业的开端,反对“游兵江南”,结果一事无成。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曾三征南唐,夺取了淮南十六州的“财富之区”,但却未能乘势而下,反而很快转头北上。作为五代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柴荣、李昪等人都没有觉察到世易时移的微妙变化,没有意识到江南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而宋太祖则不然,他的“先南后北”策略因应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客观趋势,因而得以事半功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宋太祖的战略眼光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政治精英。
赵宋王朝的统一战争从荆湖地区的武平和南平政权开始。乾德元年(963)正月,宋军在慕容延钊、李处耘的率领下出征,南平国主高继冲投降,武平政权也很快灭亡。宋军初战告捷,极大地提振了士气。荆湖地区“南通长沙,东距建康,西迫巴蜀”[5],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宋朝吞并荆湖后,将势力扩展到长江以南,占领了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之间的联系。从此,宋朝可以左顾南唐,右瞰后蜀,南通南汉,为以后攻灭这些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军占领荆湖,后蜀东、北两面均处在宋朝威胁下。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下令攻蜀,仅用时六十六天,后蜀孟昶就奉表请降,后蜀所辖四十五州、一百九十八县归入宋朝版图。宋朝继而以四川、湖南为基地,形成进攻南汉的有利形势。南汉辖区包括今广东全省及广西东部,国主刘鋹在诸割据政权中最为昏庸残暴。开宝二年(969)九月,宋太祖命潘美、尹崇珂、王继勋等率军进攻南汉。刘鋹走投无路,身着素服到宋军阵前投降,南汉灭亡。
随着南汉的灭亡,宋朝不仅拥有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又占领了珠江下游,对立国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南唐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开宝七年(974)九月,大将曹彬统兵讨伐江南。临行前宋太祖告诫曹彬:“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6]宋军一路攻城拔寨,于开宝八年(975)二月陈兵金陵城下。南唐国主李煜派学士承旨徐铉至汴京,请求宋太祖缓兵。宋太祖按剑斥责:“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7]当年年底,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率群臣投降,南唐灭亡。
经过十余年的征讨,宋太祖依次削平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只有北汉、吴越和割据漳、泉的陈洪进尚未纳款。开宝九年(976),太祖壮年而逝,接下来的统一大任,便有待继位的太宗来完成。太平兴国二年(977)和三年(978),宋太宗先后将割据漳、泉的陈洪进和吴越国主钱俶召至汴京,二人上表献土,福建漳、泉二州和吴越十三州并入宋朝版图。宋太宗不费一兵一卒,剪灭吴越国和陈洪进政权,紧接着将目光投向北汉。
有关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的文章
二月七日,宋孝宗以御札宣示大臣,当天傍晚锁学士院,草拟册封太子的制书。八日,正式册立赵惇为皇太子,同时宣布授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出镇外藩。为防范发生意外,宋高宗在锁院当晚召赵恺留宿于德寿宫,次日赵恺返回府邸,而储册已经颁行。哀毁之余,宋孝宗做出为高宗守孝三年的决定。自汉代以来,皇帝守孝便形成以日易月的惯例,孝宗的决定引起朝臣的反对。......
2023-08-29
徽宗和蔡京共同主导了北宋晚期的政局,共同的政治倾向是徽宗倚重蔡京的重要原因。蔡京把自己打造成王安石新法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徽宗想要绍述神宗之政,便必须由蔡京来主持。从此,蔡京长期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徽宗对他虽有不满,但信任之深却无人能比,北宋末期的政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的印记。因此,打击与迫害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排斥异己,成为蔡京当政后的主要活动之一。......
2023-08-29
史弥远派门客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迫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的幼子。宋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保、保静镇潼军节度使,允许在临安济王故宅办理丧事。宁宗末年的皇位继承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湖州之变,引起士大夫群体,特别是道学集团的极大不满,道学士大夫与史弥远决裂。湖州之变后,朝廷对赵竑的处置方式更激起轩然大波。他们攻击史弥远私自废黜、放弑济王,甚至把史弥远称为“大奸”。......
2023-08-29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堪称宋代“祖宗家法”的核心原则,也是宋代政治体制重要的设计准则。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也可以称作“事为之制,曲为之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周代“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所体现的治国之法,简单来说就是“事事防范”的制度设计原则,在宋代便是重在防范内患的“防弊之政”。其次,这份“金匮之盟”的公布时间存在问题。“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要求以预防内患为主,尤其是威胁皇权的因素。......
2023-08-29
[4]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雪夜定策”,宋朝就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宋太祖本人对“先南后北”的策略解释说:中原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财政方面的考虑,显然是太祖确定“先南后北”策略的重要依据。而宋太祖则不然,他的“先南后北”策略因应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客观趋势,因而得以事半功倍,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南汉辖区包括今广东全省及广西东部,国主刘鋹在诸割据政权中最为昏庸残暴。......
2023-08-29
朝中一些官员,如翰林院直学士留梦炎等,认为度宗此举处置失当,上书请度宗收回成命,挽留贾似道总理朝政,但度宗并未采纳这些意见。有了这次的经验,贾似道以后又多次故技重演,以辞官回乡为名要挟度宗,以此保证自己对朝政的绝对控制。度宗百般挽留,甚至不顾君臣身份差别,竟然给贾似道下拜,恳求他留在朝廷主政。贾似道本人靠外戚身份飞黄腾达,但对干政的外戚却毫不手软。......
2023-08-29
[24]这就是南宋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十三处战功”。十二月二十九日,张俊军队与金兵在明州城下相遇,双方激战。这是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却不小的伏击战,时人称誉此战为“中兴武功第一”。刘锜率军进入顺昌城中,积极备御金兵来袭。六月,金军南侵主帅兀术亲率十余万士兵围攻顺昌,并出动精锐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作为前锋攻城。......
2023-08-29
同时党项乘机割据夏、绥、银、宥等州,成为当时西北部的一个藩镇势力。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立,继续巩固与辽朝的关系。北宋大多数官员无法接受党项与北宋平起平坐,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李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若出兵西夏,辽方必定不会坐视。......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