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微课的开发设计及应用研究

高校思政课微课的开发设计及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微课主题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需要性”与“应用性”原则,基于问题的解决,有的放矢地进行筛选。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制作中以合度的形式表达合理的情感,能更好地传递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可以看出,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教”与“学”两方面上。

(一)课前(Pre-class)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讲解仍是整个教学阶段的第一步。实践证明,“探究+讲解”的教学效果要显著好于只有探究、只有讲解或先讲解后探究的方法。在利用微课视频讲解之前,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先进行探索性活动:把传统的“讲解+探究”翻转成“探究+讲解”的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学生通过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第二,反思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地方,组织问题。第三,登录到社交网站或网络课程平台,发表提问。第四,对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材料。通过实验结果证明,先探究、再讲解后测效果好于先讲解、再探究,也好于先微课视频讲解再课堂讲解。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中,微课以其主题明确、设计精致的教学内容和路径多样、可重复播放、静动两相宜的传播特色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呈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打造出优质的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思政课微课的制作一是要与课程性质相配相称,二是要根据学生所需,适宜地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组织设计

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确定合意的主题内容。微课不是“普及课”和“压缩课”,其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应优先选择传统课堂中讲授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内容。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微课主题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需要性”与“应用性”原则,基于问题的解决,有的放矢地进行筛选。其次,甄选合适的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体,一定的内容决定了它适合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与理论性决定了微课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形象地表达,但不能把高深的理论肤浅化、简单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政治性与方向性决定了微课表现形式的严肃性和严谨性,PPT背景、图片、图像、背景音乐、色彩等素材的选取都应把握政治性,注重规范化,切记不可把高雅的理论低俗化、媚俗化。因此,在重视内容的同时,还要精心选取合适的表现形式,合适的形式能够更完美地表现内容的意境,更恰如其分地表达制作者的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建设要把握和弘扬主流价值观,指引政治政策方向,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简约合宜与“同一性”原则,实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再次,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设计还应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拓展作业和延伸阅读。最后,辅以合度的情感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方针政策在高校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的宣讲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制作中以合度的形式表达合理的情感,能更好地传递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能把握抑扬顿挫的声调语言,利用变化多样的语势力量,借以浓淡不同的语气色彩,将想表达的意蕴、意境准确而又有分寸地进行传递,对观者和讲者而言都是一种享受,是一次心灵的交融与洗礼。同时,模板与图片的选取,音乐与色彩的搭配,以及教师的仪表仪态亦无不流露出教师情感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富有朝气、与时俱进的,合度的情感表达既要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点,又要从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被学习者接受,使学习者产生相同思想情感的共鸣。

(二)课中(In-class)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质疑,并相互协作共同回答质疑或解决难题。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聆听对话和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中。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延伸到网络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这种模式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混合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其从一个讲授者——“知识的来源”,变成真正的启发者——“学习的引路人”。目前,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第一,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平台不提供在线的同步交流功能,而是使用异步在线讨论功能为学生解惑。学生可以在线提问,在问题反馈上,对于平台的网络故障问题,平台的技术维护人员会做出相应反馈;而对于专业知识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助教定期、批量、简单地回答学生问题,任课教师在见面课上集中回答助教收集起来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微课”平台上,学习小组在线协作学习和同伴间的交流方面都十分欠缺,基本上只有个别积极的学生会在讨论区提交自己的学习资料和感受,回贴数还寥寥无几,其他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无互动学习的状态。而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恰巧弥补了线上交流不足的缺陷,见面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彼此的看法。第二,学生与媒体的交互。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登陆后可以在学习进度模块上清楚地查看到自己的学习进程,助教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和督促班级学生学习和作业的进度,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牵涉到学生的选课学分获得,学生会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微课”平台根据个人学习需求推送相关学习资源方面,“微课”仍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只局限在提供教师上传的有限教学资源上,没有实现与更多网络资源的关联。

可以看出,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教”与“学”两方面上。教学相长,教师“教”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获得进一步提高,而学生在“学”中产生的疑惑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指点,学习就会变得盲目与缓慢。缺乏教学互动的网络教学很容易偏离教学的原初目标,教与学相分离,这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有深度思考的学生问题可以在讨论课上分享,以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后给予评价;教师应掌握课程论坛里学生的交流情况,并加入讨论,以厘清学生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教师自己也需要提高自身在论坛里的参与积极性,针对新的时事热点发起讨论或者提供资料,提高师生的互动。另外,“微课”平台应进一步增加辅助性的学习插件,让学生能实现个性化的学习。